于氏等怀清姐妹俩回正殿后就匆匆下山了,害得怀清连白云寺着名的素斋都没机会尝一尝。
回程一路上于氏都在念叨这次太过匆忙没有机会当面谢过方丈大师。毕竟墨玉是大师给的,不管怀清好了是不是源于墨玉之故,他们都该谢谢大师。
于氏求见无为大师,不过被小沙弥拒了,说是寺里来了贵人,大师正在接待。
于氏看大殿里进进出出的丫鬟婆子,想着这贵人必是贵不可言,他们这种农户还是避避为好。刚好俩丫头回来,就撰着她们匆忙离开。她不知道的是,她那俩丫头已经抢先一步跟贵人打得火热。
担心她们离开的这一两天他们父子几个有没有处理好老宅的事情,所以一回到于家村,于氏就说起了明天起早回家去。
“要回去你自个儿回去,清姐儿姐弟几个再待几天,到时让她们小舅送回去!”方氏一听女儿要回家就不乐意了,她跟几个外孙还没香亲够!
都说老人越老越小孩,看方氏搂着小怀诤大有于氏不同意她就不认她这个女儿的架势,众人面面相觑!
于氏不敢再劝,可让她丢下孩子自个回去又一时不放心,几个孩子出生后都没有离开过她。
“姥姥,您看这样好不,小弟留下陪您,我跟小妹跟娘回家。我们回去还要教村里的姐妹打络子,这是当初说好的。”怀清提出了比较居中的方法,也是事实。“而且小弟最喜欢姥姥,对不对?”
不待她偷偷给小弟使眼色,怀诤很上道地甜甜道:“嗯,我最喜欢姥姥了!”
“那小舅诤哥儿喜不喜欢?”于连胜赶紧逗他。
“诤哥儿也最喜欢小舅了!”
“敢情你这小子对谁都最喜欢!”于连胜拿他没办法,最喜欢还有好几个的。
众人都哈哈大笑,刚才的沉闷一哄而散。怀清暗竖大拇指,她小舅就是调节气氛的高手。
怀诤虽小但也知道大家笑的是他,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我最最喜欢大姐!”
大家愣了一下,接着大笑。
怀清很想捂脸,她还没有准备接受一个小屁孩的最最喜欢。不过也证实这小子是真的最最喜欢她这个大姐,小孩是最不会耍心机说谎的。以前的怀清还是痴儿时这小子就十分照顾她,常常懂事的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留给她。
于氏娘四人在她姥姥的首肯下隔天坐着牛车回家,本想留下小弟怀诤戏彩娱亲尽孝的,不过她姥姥不忍怀诤小小年纪离开娘亲就都放手了。
***望江村***
于氏娘四人刚下牛车进村没走几步,碰到她二爷爷家大儿子夏兴明的媳妇钱氏。
她阿爷共三个兄弟,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里正大伯就是大爷爷的长子。
二爷爷家人口比较简单,只有她的两个堂叔伯,可能就因为人口简单,一家子住一起没有什么口角争执,家庭氛围和睦的堪称全村典范。
钱氏是二爷爷家大儿媳,是个爽利妇人,平时跟于氏也走的比较近。见她们母女几人似刚从外面回来,挎着篮子,走近没搭话几句就把这两天老宅发生的事一骨碌全倒出来。
昨天晌午时分,望江村来了个白须白发的老道人,一身道服一把佛尘端的是仙风道骨。
老道人只是途经望江村,在大槐树下歇歇脚讨碗水喝。
大晌午的,大槐树下有很多村民刚摘了红果子等着马掌柜前来收购,乐呵乐呵地聚在一起唠嗑。
老道人喝完水,端详了半天大槐树,就寻了一地闭目打坐了。
只是这老道人口中念的那句“门前有槐升官发财,枝繁叶茂大富大贵”却被一旁挨着的汉子听个正着。
这大明朝,佛道儒皆受朝廷推崇,与南宋遗民谢枋得之口:“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不同,佛道儒在民间十分有影响力。
闲着也是闲着,那汉子就跟老道人聊上了。
结果老道人说了他们这村子将来的运势如何全在这大槐树上,现在这树枝繁叶茂,不久他们望江村必定大富大贵。
那汉子本来不信的,可这老道人接着给他看了相,断定他前几年媳妇去了,如今却是光棍一个。这是全村都知道的事,可这老道人并不知情,能这么说得有鼻子有眼可不就奇了嘛!
大槐树旁的其他村民见状都围上来求老道人看相算命,这其中就有他们家老太太。
田婆子最近早晚吃完饭都在大槐树下转悠,跟人家唠嗑显摆她大孙子将要去青州府考秀才,以后还要去京城考状元等等。
然后大家伙一般都会跟她道喜,让她就擎等着做官老爷他奶奶,去城里享福做老太太。
这种事谁也说不准,虽然这夏老头家的不太靠谱,爱占便宜,但她那大孙子要去考秀才这事却是铁打的事实,保不齐就给他中了。说句好话又不要银子,典型的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做法。说着说着时间一长就助长了老太太的气焰,好似她大孙子已经中了秀才。
那老道人一说大富大贵时她就想着是不是在说她们家询哥儿,逮着机会就问起了他们老夏家的运势。
老道人本来要走了,看她一个老妇人说了两句,之后就不再开口就摇着拂尘走了。
也不知老道人说了啥,田婆子敛了笑,也急匆匆走了。
众人也只当个调剂,笑闹一场也就过去了,这算命也不能当饭吃,今儿能卖了这红果子赚着铜钱才是正理。
可田婆子不是,她现在心气已经被众人抬得高高的,根本看不上这三瓜俩枣。家里几个孙子孙女要去她也随他们,大方了一回。
田婆子觉得这老道人话里有话,说的什么道不道的就是在提点自家,她要赶紧回家找老头子问问。
她大字不识参不透老道人打的玄机,但老头子出过远门经的事多说不定能参透老道的玄机。
田婆子嘴里嘟嘟囔囔,反复念着老道人说的那些话,就怕将这几句话忘了,进了自家院子就将这些话原原本本的复述给夏老头听。
老道人的原话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五十一章,老道人只是选取的其中一小段。
意思是,道生万事万物,德养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德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蓄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一切顺其自然!(选自百度)
夏老头识几个字,这句话也好理解。
联系最近发生的事情,夏老头觉得莫不是他们动了要借墨玉的念头被那老仙人勘破了,借此机会来提点他们,要他们顺其自然!
这事儿没准还真是的。
听说老二家的今早回娘家,但其实是那傻丫头又傻了,他们是去白云寺找方丈大师去,若那墨玉真有用还会又傻,还用找大师?
然后又把老大叫进来,爷俩推敲半天(主要是夏老头说,夏兴东附和),觉得不能得不偿失害了询哥儿,再说询哥儿都过了前面两道了这最后一关也必有把握的。
老道说的大富大贵,肯定指的就是他们家,他们一切静观其变顺其自然就好,还叮嘱田婆子跟李氏不要再去老二家要墨玉。
李氏觉得是那老道人胡诌,不过见老太太也不再坚持,她也不敢硬说要借墨玉。
本来这事是老夏家自己的事,但李氏不甘心就跟闺女夏怀湄嘀咕几句,而夏怀湄也觉得她爷爷有点小题大做,不信无为大师却被一个江湖道士蒙骗,出门跟村里要好姐妹聊天时也唠叨几句。
有句话叫三个女人一台戏,田婆子加大房李氏母女刚好凑成一台戏,还热热闹闹唱了一回。
在夏老头不知情的情况下,全村人都知道了他们大房要借二房清姐儿的墨玉给询哥儿,助他考秀才,结果被老道人勘破提点几句歇了心思。
那墨玉据说是清姐儿保命用的,再者是贴身之物,亲兄弟也得避嫌更何况是堂兄妹,也亏得他们开得了口!
村里人是一边疯传,一边暗里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