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刀齿蝰鱼的围攻后,我们拖着湿透的身躯艰难上岸。冰冷的河水浸透了作战服,每走一步都发出的水声。每个人都精疲力竭,装备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老陈那把特制的工兵铲已经布满缺口,小张的步枪进了水,我的系统界面不时闪烁,显然也在刚才的混乱中受到了影响。
先找个地方休整,我抹去脸上的水珠,环顾四周茂密的热带雨林,得把装备晾干,检查损失情况。这地方太诡异了,必须保持警惕。
我们在河岸边找到一处相对平坦的石台,背靠陡峭的山壁,形成天然的防御地形。老陈立即开始布置警戒线,小张则忙着拆卸清理武器。孙雪取出医疗包,检查每个人的伤势。
这些刀齿蝰鱼的牙齿太可怕了,她一边为我手臂上的伤口消毒一边说,伤口边缘异常平整,就像被激光切割过一样。我采集了一些鱼齿样本,回去一定要好好研究。
就在大家忙着整理装备时,小张突然指着密林深处惊呼:你们快看!那是什么东西在反光?
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浓密的树冠间隐约透出金属的光泽。拨开层层藤蔓和枝叶,一架飞机的残骸逐渐显露在眼前。
这架飞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插在泥土中,机尾高高翘起,仿佛一只垂死的巨鸟。机身覆盖着厚厚的青苔和攀缘植物,但依然能辨认出它的轮廓——这是一架老式的双翼飞机,木质框架外覆帆布的设计显得格外古老。
我的天,孙雪轻声惊叹,在这种地方居然会有飞机残骸?看这设计风格,至少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产物。
我们小心翼翼地靠近,脚下的枯叶发出沙沙声响。越靠近残骸,越能感受到时间的痕迹。机身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裸露的金属部分锈迹斑斑,驾驶舱的玻璃全部碎裂,仪表盘上爬满了藤蔓。
老陈专业地检查着机身侧面,用手指轻轻敲击金属蒙皮:这些弹孔分布很有规律,明显是来自不同角度的射击。他用随身携带的卡尺测量着一个弹孔的尺寸,7.62毫米口径,像是老式勃朗宁机枪的弹孔。从弹孔分布来看,这架飞机当时遭到了至少三挺机枪的同时射击。
孙雪则被机翼上几道惊人的痕迹吸引:你们看这个!她指着三道平行的深刻划痕,这绝对不是弹孔,看起来像是...某种巨大生物的爪印。每道划痕都有近三厘米深,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在铝合金蒙皮上留下这样的痕迹?
我让系统启动深度扫描,淡蓝色的光幕笼罩整架残骸。数据分析很快显示在界面上:
【机型:德哈维兰dh.60式双翼机】 【制造编号:G-Acdc】 【制造年份:约1932年】 【坠毁时间:约40年前(误差±5年)】 【损伤分析:机身共发现37处枪击痕迹,来源为.30-06口径武器;左翼及机身发现多处撕裂伤,疑似大型生物爪印;引擎严重损毁,燃油系统完好】
这架飞机坠毁于约40年前,我分享着扫描结果,机身上的弹孔来自老式机枪,但最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抓痕...
龙渊轻轻触摸一道尤其深的爪痕,他的手指精准地测量着爪印的间距。每道爪痕之间的间隔超过20厘米,他沉声道,按照这个比例,爪子的主人体型应该相当庞大。而且从爪痕的深度和角度判断,这个生物是在飞行中发动的攻击。
老陈吹了声口哨:什么鸟能大到这种程度?翼展至少五米以上吧?这都快赶上史前翼龙了!
不一定是鸟类。龙渊的目光变得深邃,他指向爪痕末端的细微分叉,看这里,爪尖有微小的钩状结构,这更像是某种爬行动物的特征。而且从攻击方式来看,这个生物懂得如何破坏飞机的气动结构,说明它具有相当高的智慧。
孙雪突然在残骸后方有所发现:这里有个保存完好的标识!她小心地刮开苔藓,露出一个模糊的徽章图案——一只展翅的飞蛾,下方还有依稀可辨的文字:皇家昆虫学会特别勘探队。
皇家昆虫学会?小张疑惑道,一个研究昆虫的机构,四十年前跑到这种地方来做什么?而且还装备了机枪?这说不通啊。
老陈检查着机舱内的装备:这里有一些很特别的仪器,看起来不像是普通的科考设备。这个长管状的装置,倒像是某种生物样本采集器。
就在这时,龙渊在驾驶舱残骸中发现了一个锈蚀的铁盒。他用匕首小心撬开,里面是一本用油布包裹的飞行日志。日志的扉页上写着一行潦草的字迹:
如果他们找到我们,请把这份日志交给......
后面的字迹被血迹模糊,无法辨认。我们面面相觑,意识到这架飞机的坠毁背后,可能隐藏着比想象中更加惊人的秘密。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沸腾:这剧情越来越刺激了!四十年前的飞机,还有神秘生物攻击?那个昆虫学会肯定不简单!快看看日志里写了什么!
冰冰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观众朋友们,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尘封四十年的秘密。这架神秘的飞机,这些奇怪的爪痕,还有这个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的科考机构...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一个惊人的真相。
我轻轻翻开飞行日志,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记录。第一页的日期是1983年4月17日,上面写着:特别勘探队第三次进入滇南雨林,目标:寻找传说中的生物样本...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的脸色越来越凝重。这本日志记载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