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肃州城头重新飘扬大清龙旗,持续十余年的陕甘回乱终于平定。左宗棠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到五年就肃清了蔓延西北的叛乱。硝烟散尽,满目疮痍,这位儒将立即将全副心力投入到战后重建之中。
在兰州总督衙门内,烛火通明至深夜。左宗棠正与幕僚们商议善后要务,案头堆满了各地送来的文书。他指着西北舆图,神色凝重地说道:“陕甘虽定,百废待兴。当务之急在于振兴文教,教化民心。甘肃学子赴陕乡试,要跨越陇山,跋涉千里,其间艰难险阻,不知耽误多少英才。”
幕僚赵亮躬身回应:“大帅明鉴。甘肃生员赴陕考试,不仅要耗费数月光阴,沿途盘缠更是一笔巨大开支。许多寒门学子因此放弃功名之路,实在令人痛心。”
左宗棠当即拍案决断:“即刻上奏朝廷,请准甘肃与陕西分闱乡试!”他亲自起草奏折,字字恳切:“甘肃距陕西省城二千余里,峻岭重峦,旅途艰险……寒士负笈跋涉,资斧维艰,多有因此废学者。若能在兰州设立贡院,则陇右文风必将大振。”
经过据理力争,朝廷终于准奏。光绪元年(1875年),甘肃历史上首次单独举行乡试。消息传出,全省震动。左宗棠特意下令在兰州修建可容纳数千人的贡院,并拨专款资助贫困考生。乡试当日,他亲临贡院,看着来自各州县的学子有序入场,不禁对身旁的学政感慨道:今日之盛况,方显太平气象。文教兴则民心定,此乃长治久安之本。
与此同时,左宗棠大力整顿西北茶政。他发现此前茶务积弊丛生,茶商勾结官员,垄断茶市,以致茶价腾贵,民不堪负。在经过深入调研后,他毅然推行“以票代引”的新政。
在总督衙门召集的茶政会议上,左宗棠向属下详细解释新政策:“以往茶引制度,茶商须向官府购买茶引,方可经营。这等于是给了少数大茶商垄断之权。如今改为茶票,任何商贩只需缴纳定额茶税,即可自由经营。”这一改革立竿见影,茶叶价格应声而落,边疆百姓终于能喝上价廉物美的茶叶。
茶政改革的消息传到民间,百姓奔走相告。在兰州集市上,一个老农捧着新买的茶叶,激动地对同伴说:“往年这一斤茶叶要卖到二百文,如今八十文就能买到,左大帅真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
然而正当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之时,同治十三年(1874年)夏,河州再度发生叛乱。叛首闵殿臣原是当地土豪,趁左宗棠忙于整顿政务之机,纠集残部作乱。
“闵殿臣这厮,真是不知死活!”左宗棠闻报震怒,但很快冷静下来。他立即调兵遣将,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重兵围剿,另一方面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只诛首恶,胁从不问”。
在总督衙门,左宗棠对将领们面授机宜:“闵逆虽凶悍,然其部众多是被胁迫的百姓。尔等进剿时,务必先招抚,不得已再动刀兵。切记: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清军迅速出击,很快就将叛军围困在河州山区。闵殿臣负隅顽抗,但部下纷纷倒戈。最后,这个掀起最后波澜的叛首被生擒,押解兰州正法。
平定闵殿臣之叛后,左宗棠更加注重善后事宜。他下令减免受灾地区赋税,发放种子农具,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他写道:“乱源多起于贫,欲弭乱源,必先富民。故臣在陇右,以劝课农桑、振兴商贸为要务。”
除了经济措施,左宗棠还十分注重教化民心。他在各地兴建义学,聘请塾师教育平民子弟。在一次巡视中,他特意到河州的一所义学视察,看到孩子们朗朗读书的场景,不禁欣慰地对当地官员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这些诵读诗书的孩童,将来就是西北长治久安的基石。”
经过一系列治理措施,陕甘地区逐渐恢复生机。左宗棠经常微服私访,考察民情。一次在兰州集市上,他听到一个老农对同伴说:“如今茶叶便宜了,娃娃也能上学了,这日子总算有奔头了。”左宗棠闻言,不禁捻须微笑。
在军事方面,左宗棠大力整顿绿营兵制,裁汰老弱,补充精壮。他还创建了“楚军”和“蜀军”等新式军队,采用西洋火器,大大提升了战斗力。每逢操练之日,他必亲临校场,观看将士们演练新式阵法。
然而,这位老帅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西方。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陕甘虽平,然新疆未复,终是心腹大患。俄人虎视眈眈,阿古柏盘踞西域,此诚国家之耻也。待诸事稍定,当挥师西进,收复伊犁!”
为此,左宗棠开始积极筹备西征事宜。他下令在兰州设立制造局,仿造西洋枪炮;在河西走廊广设粮台,储备军粮;还派人勘探通往新疆的道路,为大军西征做准备。
夕阳西下,左宗棠站在兰州城头,远眺西方。在他身后,是逐渐恢复生机的陇原大地;在他面前,是等待收复的万里疆土。戈壁的风沙拂过他花白的须发,却拂不去他眼中的坚定神色。
“大帅,茶已备好。”亲兵轻声提醒。
左宗棠缓缓转身,目光依然停留在西方:“传令下去,明日召集各营将领,商议西征事宜。”
这个年过花甲的老将,已经为下一场远征做好了准备。在他心中,不仅仅装着陕甘的和平安定,更装着整个西域的收复大业。正如他常对部下说的那句话:“国家疆土,寸土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