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光光的“六元及第”和“三凤护驾”之后,现实的官场生涯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按大胤惯例,一甲三名直接授官,萧辰作为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从六品。
听起来清贵,实则是标准的“储相”起点,也是……熬资历、磨性子的地方。
翰林院坐落于皇城东南角,青砖灰瓦,古木参天,环境清幽雅致,与不远处六部衙门的繁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这里仿佛自成一方天地,连空气都弥漫着陈年墨香和书卷特有的微尘气息。
萧辰第一日点卯,便感受到了这里微妙的气氛。
同僚们多是往科的进士,资历最浅的也比他早入翰林两三年。
表面客气周到,一口一个“萧修撰”,恭喜“六元及第”之声不绝于耳,但那笑容背后,是难以掩饰的疏离、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挤。
一个不满二十的毛头小子,骤然登上文官体系的顶峰起点,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潜规则,自然会引来诸多不服与嫉妒。
更别提他得罪了权势滔天的靖王,在许多人看来,这状元郎的前途,未必就如表面那般光明。
果然,没几日,掌院学士(靖王一派)便笑吟吟地给萧辰安排了“重任”——整理翰林院后楼那座尘封已久、浩如烟海的前朝古籍档案库。
“萧修撰年轻有为,精力充沛,正适合这等细致活计。”
掌院学士捋着胡须,语重心长,“此乃夯实根基、了解前朝典章制度的好机会,望你好生珍惜。”
话说得漂亮,实则谁都知道,那古籍库多年无人系统整理,蛛网遍布,虫蛀严重,不少竹简、帛书、纸卷都已脆弱不堪,稍有不慎便会损毁。
工作量巨大且枯燥无比,干好了是分内之事,干不好或损坏了典籍,便是大过。
分明是想将他困在这故纸堆中,消磨其锐气,隔绝于核心事务之外。
同僚们或同情,或幸灾乐祸地看着萧辰。
这几乎等同于被“发配”了。
萧辰却面色如常,甚至带着一丝“欣然接受”的表情,拱手道:“下官领命,定当尽心竭力。”
他这副反应,反倒让准备看他失落或愤怒的掌院学士有些意外,只得干笑两声:“如此甚好,甚好。”
于是,萧辰的日常,便从风口浪尖,骤然变成了与故纸堆为伴。
每日点卯后,他便独自一人进入那光线昏暗、充满霉味的古籍库。高高的书架直抵房梁,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卷宗、典籍、档案,许多都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库内只有一个小窗透光,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尘埃,在光束中缓缓飞舞。
安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以及偶尔老鼠跑过的窸窣声。环境堪称艰苦。
但萧辰乐得清静。无人打扰,正合他意。
他随手拿起一册记录前朝地方官吏考核的竹简,看似在费力辨认上面的虫蛀和字迹,实则——
帝经快速检索,启动!信息提取,全开!
无形的神魂之力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瞬间覆盖了手中竹简,其上的文字、甚至竹简本身的材质、年代信息,都被瞬间读取、存储、分析!
一册竹简,不过呼吸之间便已“翻阅”完毕!效率远超常人千百倍!
他并非漫无目的地扫描,而是设定了几个关键词和目标:
前朝冶炼术、锻造法(为后续可能的军工改良做准备)。
失传农书、水利工程(关乎民生国力)。
天文地理、异闻杂记(拓展见识,寻找可能的天材地宝或秘境线索)。
以及…“天外陨星”、“奇异金石”等相关记载(与青凤所献密藏图、混沌断戟隐隐呼应!)。
帝经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超强处理器,在海量无用或重复的信息中,精准地捕捉着有价值的碎片。
第一天, 他从一堆记录地方物产的残破帛书中,找到了一段关于“幽州有铁矿,色呈暗红,性极韧,锤炼得法可胜寻常精铁三分”的记载,并附有粗略的发现地点。
这对改进军械或许有用。
第三天, 他在一本几乎散架的农书注解中,发现了一种名为“轮作休耕”以提高地力的方法,虽然后世常见,但在当前时代却属珍贵经验。
第五天, 他“翻阅”一捆记录星象的破烂卷轴时,帝经捕捉到了一段极其模糊、夹杂在大量迷信占卜中的记载:“…天启三年秋,有星坠于西北大漠,赤光烛天,三日乃熄…当地胡人称之为‘赤眸’,言其落处有奇异金属,坚不可摧,然性暴烈,近之辄病…”
“天外陨星…奇异金属…西北大漠…”
萧辰心中一动!
这与青凤那幅密藏图上标注的、位于楼兰古国遗址附近的某个点,方位大致吻合!
而且“赤眸”、“性暴烈”的描述,隐隐与他所得混沌断戟的特性有些相似!
这绝非巧合!
他立刻将这条信息列为重点,并让帝经以此为核心,加大在相关杂记、游记、甚至前朝兵部关于西域情报的档案中进行交叉检索的力度。
日子一天天过去。
在外人看来,萧修撰每日埋首故纸堆,灰头土脸,默默无闻,几乎要被这翰林院的“冷宫”消磨殆尽。
同僚们渐渐放松了对他的“关注”,掌院学士也颇为“满意”。
殊不知,萧辰正以一种匪夷所思的速度,汲取着这座古老书库中沉淀了数百年的知识精华,并将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信息,一点点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属于自己的信息网络。
他偶尔抬头,看向库房那小窗外的一方天空,眼神深邃。
这看似被排挤、被边缘化的处境,对他而言,却是一场无人能及的饕餮盛宴,一次夯实未来根基的绝佳机会。
蛰伏,是为了更高的一跃。
而某些隐藏在故纸堆深处的惊天秘密,也正被他一点点揭开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