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伟的雷厉风行,很快让整个山东官场和军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总督行辕发出的第一道正式军令,便是针对山东都指挥使司下辖的各卫所及零星营兵。命令要求各卫所将在册兵员、马匹、器械数目据实上报,并由行辕派出稽查小组(由新军军官和军情司人员组成)进行点验核查。
点验结果触目惊心:册上兵员十多万,实有能战之兵不足四万,且多为老弱;军械锈蚀残缺,火器更是老旧不堪,甚至还有永乐年间的碗口铳;战马奇缺,草料银却被层层克扣。吃空饷、占役(让士兵为将领做私活)之风盛行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
王小伟毫不手软。他亲自坐镇,以雷霆手段处置了一批罪行最严重的卫所军官,或革职查办,或军法处斩,家产抄没充为军饷。同时,下令将所有卫所兵员重新登记造册,汰撤所有老弱及空额,择其精壮者,与各地乡勇合并,整编为五个营头,每营额定三千人,号为“山东镇守兵”,由周遇吉统一操练指挥,粮饷由总督行辕直接拨发,绕开了原来的腐败系统。
此举自然引起了旧军官体系的剧烈反弹和暗中抵制,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鼓噪闹饷事件。但王小伟早有准备,徐锐率领的两千装备燧发枪和刺刀的新军迅速弹压,将为首者当场格杀,瞬间震慑住了所有心怀不轨者。铁血手段之下,军务整顿得以强行推进。
与此同时,新军的招募和编练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招募告示贴遍各州县:年龄十八至三十五岁,身家清白,体格健壮者皆可应募。一经录用,饷银丰厚,绝不克扣,家属还可优先承租官府发放的荒地或进入新办的工坊作工。
这道命令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和贫苦农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尽管去年惨遭兵祸,山东人口基数依然庞大。招募点前排起了长队,徐锐亲自把关,严格筛选。很快,一万新兵名额迅速招满。
新兵的训练完全摒弃了明军旧有的花架子操典。王小伟结合现代军事理念和明末实际,编写了新的《步兵操典》,强调绝对服从、小队协同、火力投射和刺刀见红。训练场从早到晚杀声震天,队列、体能、射击、拼刺、土工作业……高强度、实战化的训练让新兵们叫苦不迭,但在充足的伙食和严厉的军纪(以及优厚的饷银)下,一支脱胎换骨的部队正在快速成型。
位于济南城西的“齐鲁武备学堂”也正式挂牌成立。王小伟亲任总办(校长)。首批学员两百人,一半从新军表现优异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中选拔,另一半则来自投效的年轻文人或小吏子弟,需通过简单的算术、策论(实务策)考核。
学堂分为数科:
陆军科: 学习新式战术、指挥、测绘、后勤。
炮兵科: 学习数学、弹道学、火炮操作与维护。
参谋科: 学习兵棋推演、情报分析、作战计划制定。
后勤科: 学习粮秣管理、物资调配、工兵技艺。
教材由王小伟主导编写,内容浅显务实,去除了大量虚浮的儒家说教,加入了简单的测绘、地理、甚至初步的物理知识。他本人每周必抽出时间亲自授课,讲授战术案例,分析辽东战局,灌输“军人荣誉在于保家卫国”、“军队乃国之干城而非私器”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对自己的忠诚。
周遇吉、徐锐等将领也被要求轮流到学堂讲课。整个山东的军事体系,正在被迅速地、彻底地打上王小伟的烙印,朝着近代化、专业化的方向蜕变。
军队的革新是权力的基石。王小伟深知,没有一支绝对忠诚且能战敢战的军队,一切宏图大业都是空中楼阁。他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于此,效果也是显着的。短短数月,山东的军容气象为之一新,虽然距离真正的强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骨架已然搭起,气血正在充盈。
然而,养兵耗资巨大。整编旧军、招募新军、打造器械、发放厚饷……每一天都是海量的银子流出去。王小伟从京城带来的商业利润和皇帝内帑的有限支持,很快便捉襟见肘。
开辟更稳定、更大规模的财源,已刻不容缓。王小伟的目光,投向了山东广袤的土地和残余的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