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过去了一小半,充电计划在有条不紊地执行。一个周二的下午,阳光慵懒,空气中飘浮着细小的尘埃。两人结束了上午高强度的数学专题攻坚和下午的语文英语积累,按照计划,来到他们常去的那家位于街角、安静而温馨的咖啡馆,进行每周半天的放松和“头脑风暴”。
咖啡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和轻柔的爵士乐。他们坐在靠窗的软座里,面前摆着喝了一半的拿铁和热可可,以及几本摊开的闲书和笔记。完成了今天的主要学习任务后,气氛变得松弛下来。
窗外是熙攘的街道,行人匆匆;窗内是静谧的一角,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苏念晴用勺子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奶油,看着窗外发呆。顾言澈则翻着一本介绍大学专业的杂志,目光沉静。
“顾言澈,”苏念晴忽然开口,声音轻柔,打破了宁静,“你说……A大的物理系,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变态’吗?”她用了同学间流传的戏称。
顾言澈从杂志上抬起头,看向她。阳光透过玻璃,在她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影子。“学术要求会很高,竞争激烈。但资源也好,机会也多。”他回答得客观。
“那你……会选理论物理还是应用物理方向?”苏念晴好奇地追问。这是她第一次如此具体地问及他对大学的设想。
顾言澈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回答,反而反问她:“你呢?如果去A大,想学什么?”
苏念晴歪着头想了想,眼神有些憧憬:“我可能……会倾向于交叉学科?比如生物物理?或者材料科学?感觉既能发挥理科优势,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挺有意思的。”她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当然,前提是得先能考得上。”
“考得上。”顾言澈的语气平淡却笃定,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这句简单的肯定,让苏念晴心里一暖。
“其实,除了学习,我还挺期待大学生活的。”苏念晴继续畅想,语调轻松起来,“听说A大的社团特别多,你想参加什么社团吗?天文社?还是机器人社?”
“可能会看看。”顾言澈的回答依旧保留余地,但眼神里有一丝兴趣,“你呢?”
“我啊,”苏念晴眼睛亮晶晶的,“我想参加辩论社!感觉能锻炼思维和口才。或者……志愿者社团也不错,可以帮助别人。”她说着,用手托着下巴,“我还想选修一些听起来很有意思的课,比如西方美术史、音乐鉴赏什么的!反正,大学不应该只是高中的延续,对吧?”
“嗯。”顾言澈表示同意,“知识的广度很重要。”
话题一旦打开,便像开了闸的洪水。他们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和考试分数,而是第一次如此深入、如此具体地畅谈高考之后那片更广阔的天地。
顾言澈谈到他对宇宙起源、量子纠缠等前沿物理问题的好奇,言语间流露出罕见的、属于探索者的热忱。苏念晴则分享了她对科技如何改善医疗、环保等社会问题的关注,眼神清澈而坚定。
他们甚至聊到了更远的未来,虽然带着少年的稚气和不确定,却无比真诚。
“也许以后,你可以成为一个很酷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现新物理。”苏念晴笑着说。
“你也可以成为顶尖的工程师,或者研究员,把你喜欢的交叉学科做出成绩。”顾言澈看着她,很认真地说。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只是基于对彼此深刻了解而产生的、朴素而坚定的信任与期待。他们描绘的蓝图里,有自己奋斗的身影,也自然而然地嵌入了对方的轨迹。那种“我们会有各自精彩的未来,而我们的未来注定会有彼此”的默契,在咖啡的香气中静静流淌,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动人心魄。
这场发生在冬日午后咖啡馆里的闲聊,像一次灵魂的深度对话。它让他们的关系超越了校园恋情的范畴,锚定在了更深远的人生坐标上。他们不仅是当下的恋人,更是未来的同行者。窗外的阳光渐渐变得柔和,为这对并肩而坐、畅想未来的少年少女,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充满希望的金边。未来的蓝图,就在这平淡而真挚的交谈中,悄然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