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的硝烟散尽,寒假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到来了。对于大多数高三学生来说,这是高中时代最后一个长假,是拼命刷题前最后的喘息机会,充满了放纵与放松的诱惑。然而,在顾言澈和苏念晴的世界里,假期并不意味着停滞,而是意味着一段可以自主规划、查漏补缺、蓄力冲刺的宝贵“充电”时间。
放假第一天,两人默契地没有睡懒觉,依旧按照平日的作息,在清晨来到了市图书馆他们专属的靠窗座位。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进来,在铺着深色木纹的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书页和咖啡的混合香气,宁静而安详。
“好了,开始吧。”苏念晴拿出一个崭新的、封面印着星辰图案的笔记本,郑重地打开,在扉页上写下“高三寒假充电计划”几个字,字迹工整有力。顾言澈也拿出了他那个标志性的黑色硬壳笔记本,翻开,露出里面条理清晰的网格页。
制定计划的过程,严谨得如同进行一项科学实验。他们没有立刻埋头书海,而是先进行了全面的“复盘”。
“先总结一下期末考的得失吧。”苏念晴提议道,“尤其是薄弱环节。”
顾言澈点头,拿出期末各科试卷和成绩分析单。两人一起,一科一科地仔细回顾。
“数学最后一道题的分类讨论,我还是不够全面,容易漏情况。”苏念晴指着卷子上的红叉说。
“物理实验题的数据处理,你的误差分析可以更规范。”顾言澈指出。
“语文的文言文翻译,直译多了,意译不够信达雅。”
“英语作文的句型复杂度还有提升空间。”
他们冷静地剖析自己的不足,没有互相安慰,也没有过度苛责,就像工程师在检查精密仪器的参数偏差。找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接着,他们开始规划寒假的主体——学习。但与在校时被动跟从老师节奏不同,这次他们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二轮复习的特点是专题化、综合化。”顾言澈用笔点着笔记本,“我们需要把一轮的知识点打散,按照专题模块重新整合、深化。比如数学,可以分成函数与导数、数列与不等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等几个大块,每周主攻一到两个模块。”
“同意。”苏念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物理可以按力学、电磁学、热光原分块,化学按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理论、有机化学、实验分块。语文和英语则重在积累和语感保持,每天固定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练习。”
他们讨论着每个专题需要使用的教辅资料(是用《五三》还是《高考必刷题》?是重温笔记还是做新题?)、预期达到的目标(是熟练掌握基础题型还是攻克压轴题?)、以及时间分配(每天上午精力最好,主攻数学和理综;下午用来处理语文英语和薄弱环节的查漏补缺;晚上进行归纳总结和错题整理)。
计划细致到每天每小时做什么,但并非僵化不变。他们预留了充足的弹性时间,以应对突发情况或某个专题需要更多深入研究。
“劳逸结合很重要。”苏念晴在计划表上画了一个小小的休息符号,“不能一直绷着。每天下午学习结束后,我们要保证至少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跑步或者打球。每周要留出半天完全放松,可以去看场电影,或者去公园走走。”
“嗯。”顾言澈表示赞同,补充道,“阅读也不能落下。除了课内,每周要安排时间看一些拓展书籍,我准备看这本《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你呢?”
“我想重读《红楼梦》脂评本,再读一本英文原版小说,《追风筝的人》怎么样?”苏念晴眼睛发亮地提议。
学习、运动、阅读、放松……一项项内容被慎重地填入计划表。这张时间表,乍看之下甚至比上学时还要紧凑,但每一项都是他们共同商议、自主选择的结果,充满了对时间的敬畏和对效率的追求。它不是为了苦修,而是为了更高效地抵达梦想。
最后,他们在计划表的末尾,并肩写下了寒假结束时期望达成的目标:
顾言澈:数学、物理压轴题正确率稳定在95%以上;英语词汇量突破6000;完成化学竞赛进阶学习。
苏念晴:理综综合大题得分率显着提升;语文作文稳定在一类文;保持年级前三的排名。
合上笔记本,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没有对假期“被占用”的抱怨,只有对这段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充实时光的期待。这个寒假,他们将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主动规划、管理自己学习的“cEo”。图书馆里阳光正好,他们的“充电”计划,正式启动。这不仅仅是一张时间表,更是他们携手走向未来,步伐一致、目标清晰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