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讲武堂开,将星摇篮
京郊,西苑。此地昔日曾是皇家园林,游猎嬉戏之所,亭台楼阁间萦绕的是丝竹管弦之乐与旖旎风情。然而今日的西苑,却荡涤了所有浮华,被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刚健雄浑的铁血之气。
一座座新建的、风格简朴硬朗的青砖营房拔地而起,取代了部分精致的亭榭。宽阔的校场上,以白灰划出整齐的队列线、跑道及各种战术标记。校场一侧,甚至依地势修建了一处模拟的“棱堡”墙体和一截“城墙”断面,用于实战攻防演练。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脂粉花香,而是新刷油漆、夯土以及一种无形的、名为“纪律”的冰冷气息。
营门高大,以硬木制成,未施过多彩绘,唯有一块巨大的黑底金边匾额高悬其上,上有当今天子御笔亲书的三个遒劲大字——“皇家陆军讲武堂”。
笔力千钧,锋芒毕露,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期望与沉甸甸的重量。
这一天,天光初亮,晨雾尚未完全散去。讲武堂首届开学典礼,即将在此举行。
校场之上,三百余名首届学员已列成整齐的方阵。他们的构成堪称大明军界的一次破天荒的混合:有来自京营、九边,因战功或表现出色而被选拔出来的中下层军官,他们面色黝黑,眼神锐利,带着战场磨砺出的杀伐之气,军服下的身躯站得笔直,如同蓄势待发的标枪;有部分年轻勋贵子弟,他们大多神色复杂,既有家族荣光的矜持,又有面对新环境的忐忑与好奇,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还有少数通过新式“算学”、“格物”考核而入选的青年文吏,他们显得最为紧张,却也目光炯炯,充满了改变命运的渴望。
他们穿着统一新发的、区别于旧式军服的深蓝色呢料军装(由新成立的被服厂生产),虽略显僵硬,却精神抖擞。队列静默无声,只有旗帜在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响,以及偶尔传来的战马轻嘶。
辰时正刻,伴随着三声震耳欲聋的礼炮鸣响(用的是训练弹),鼓乐齐鸣。鼓点并非宫廷雅乐,而是节奏鲜明、令人血脉偾张的军乐。
在文武重臣的簇拥下,大明皇帝朱由检,一身戎装,未着龙袍,而是特制的修身军常服,未佩过多华丽饰物,唯有一柄御用指挥刀悬于腰侧,步履沉稳地登上了校场前方的高台。
他没有立刻说话,那双深邃的目光,如同鹰隼般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那目光仿佛具有实质的重量,让每一位被扫视的学员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梁,屏住了呼吸。
整个校场,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诸位!”崇祯开口了,声音清朗,却借助了格物院特制的铁皮喇叭(简易扩音器),清晰地传遍校场的每一个角落,撞入每个人的心扉。
“今日,大明皇家陆军讲武堂,于此成立!尔等,便是讲武堂的第一批血脉!朕,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我大明,缺勇士吗?!”
台下官兵下意识地齐声吼道:“不缺!”
“我大明,缺忠臣吗?!”
“不缺!”
“那我大明,为何自辽东丧乱以来,屡遭建虏欺凌,乃至社稷倾危,百姓流离?!”崇祯的声音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是因将士不够勇猛?是因臣子不够忠诚?或许有之,但绝非全部!”
他自问自答,声音沉痛而有力:“朕观历年战报,多少败绩,非因将士不肯用命,实因统帅无方,后勤不济,情报不明,装备落后,军制腐朽!是败于无知,败于落后,败于这军中之‘道’,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这番话,石破天惊,许多来自旧军队的军官面露震惊思索之色,而那些勋贵子弟和文吏则听得更加专注。
“勇猛与忠诚,是军人之魂,是基石!但仅有魂与基石,不足以筑起保卫家国的钢铁长城!”崇祯的声音转而充满一种灼热的期望,“你们今日踏入此地,便要学习如何将这魂与基石,锤炼成真正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他伸出手指,逐一点明:“在这里,你们要学的,不再是简单的弓马娴熟、阵型变换!你们要学天文地理,知天时,晓地利,方能料敌于先!要学算学测绘,懂得计算炮位、绘制精准地图、统筹后勤粮秣,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要学新式火器之原理与运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能人器合一,发挥最大威力!”
“你们还要研讨古今中外之战例战法,要在这沙盘舆图之上,进行兵棋推演!要学习近代军制、参谋作业、后勤保障!要明白,战争,打的不只是前线将士的血气之勇,更是整个国家的财力、物力、科技与组织之力!”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语气斩钉截铁:“讲武堂之校训,朕定为——‘忠勇为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朕不要你们成为只知死读兵书的赵括,也不要你们成为只知好勇斗狠的匹夫!朕要你们,成为兼具勇武、智慧与近代军事学识的新一代职业军官!成为未来大明军队的脊梁与将星!”
皇帝的话语,如同洪钟大吕,震撼着每一位学员的心灵。许多原本只是奉命前来的军官,眼神开始变得炽热;那些勋贵子弟收起了散漫,神情肃然;文吏们更是激动得微微颤抖,他们看到了一条凭借真才实学而非仅仅出身就能出将入相的崭新道路!
“看见你们身后的营房、校场、还有那些古怪的设施了吗?”崇祯指向那些棱堡模型和城墙断面,“那便是你们未来的课堂与战场!你们的教官,有孙元化督师这般的火器大家,有李若琏指挥使这般的情报精英,有来自格物院的算学、地理教习,甚至,朕也会抽空前来,与诸位探讨这军学之道!”
此言一出,台下更是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抽泣声。天子门生!这是何等的荣耀与机遇!
典礼结束后,正式的课程随即开始。没有繁文缛节,直接进入了硬核的教学。
在一间宽敞的教室内,墙壁上悬挂着巨幅的《辽东山川形势图》和《京畿防务图》,其精细程度远超这个时代的一般地图。一位来自格物院的年轻教习,正拿着尺规,向学员们讲解比例尺、等高线和地图判读。
“诸位大人请看,此处山势标高,意味着我军若在此设观察哨,可俯瞰建虏大营动向……而此处河流走向,则预示着我军若从此地迂回,需准备渡河器械,并计算水流速度对进军时间之影响……”教习的讲解清晰明了,却让许多行伍出身、习惯了靠经验和本地向导的军官们听得头晕目眩,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巨大价值,纷纷埋头猛记。
校场上,另一队学员则在几名来自辽东的老兵教官指导下,实地操作一门新式火炮。他们不仅要学习如何瞄准射击,更要学习如何快速计算射表、在不同地形下布置炮位、以及火炮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
“装填手注意!药包必须干燥!压实次数必须严格依条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可不是你们以前玩的将军炮!”教官的吼声震耳欲聋。
而在沙盘推演室,一场小规模的战术对抗正在孙元化亲自指导下进行。双方学员分别扮演明军与后金军,在模拟宁锦地区地形的沙盘上调动代表兵力的小旗。
“你部骑兵贸然突前,已脱离后方火炮掩护范围!若此时敌伏兵四起,或用疑兵诱你部火炮过早开火,待你弹药耗尽再以精骑突击,你当如何?”孙元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方学员指挥上的漏洞,引得学员们陷入激烈讨论和深思。
更有李若琏派来的锦衣卫情报教官,在秘密课堂上传授侦查、反侦察、密码通信、情报分析的基础知识,为这些未来军官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关于“战争迷雾”的窗户。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挑战。有人如鱼得水,有人抓耳挠腮。但毫无疑问,一颗颗新式的军事思想的种子,已经播撒在这片曾经的皇家园林之中。
黄昏时分,一天的紧张学习暂告段落。学员们拖着疲惫却又兴奋的身躯走向饭堂(实行集体伙食制)。几个来自边军的军官凑在一起,低声交流。
“娘的,比打一场硬仗还累!这劳什子算学,看得俺头大如斗!”
“但不得不服啊!老张,你想,要是咱们以前就知道计算这炮打得能这么准,锦州城外那仗,咱能少死多少弟兄?”
“还有那地图!以前咱们看那图,就知道个大概方位。现在这图,连个小土包、一条小溪沟都标得清清楚楚!这要是带兵,心里踏实多了!”
“皇上真是神人!咋能想到办这么个学堂?咱们这群厮杀汉,居然也能学这些大学问!”
不远处,一个年轻的勋贵子弟默默吃着饭,以往眼中的纨绔之气消散不少,他正偷偷在桌下用手指比划着白天学的测距公式。而一个文吏学员,则一边吃饭一边捧着笔记复习,眼神亮得惊人。
崇祯站在讲武堂内一座较高的望楼上,俯瞰着这片被他寄予厚望的土地。看着那些穿梭往来的蓝色身影,他仿佛看到了未来一支完全不同的军队的雏形。
“一支有思想、有知识、懂得为何而战、如何科学去战的军队,才是真正不可战胜的力量。”他轻声对身旁的徐光启和李邦华说道,“这里,孕育着的不仅是将星,更是大明未来的国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讲武堂,便是朕为大明军事栽下的第一棵,也是最重要的一棵树。”
夕阳的余晖将讲武堂的匾额映照得熠熠生辉,那“忠勇为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校训,仿佛也随着这光芒,深深地烙印进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以及在场每一个人的命运之中。将星摇篮,已然开启,静待时间的淬炼与风云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