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河时代的明朝,气温比现代低的多。
现代五月底的时间,南河的气温已经飙升到三十多度,出门转悠一圈,身上就能出一层浅浅的细汗。
此时的明末却还是二十度左右的天气,即便天上太阳高照,身上的外套也不敢褪下。
但在田间地头,空气中的凉意却被百姓们的热情驱散。
大家都热情万分的看着田地里的巨兽,用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着翻地和播种。
土改以后,每人分到三亩地,人数少的家庭,一家也有近十亩地,人数多的一家有五十多亩地。
放在以前,即便是十亩地,也要最少两天才能播种完,更别说五十多亩的土地了。
可百姓们看着眼前的钢铁巨兽,仅仅是一盏茶的功夫,就已经播种了三亩地,这种速度震撼人心。
这次播种也在百姓们的热情下,只用一天就完成了任务。
华夏军将此次采购的所有拖拉机全部派出,出动人员接近10万,整个夏种会战圆满结束。
在这个时间点,无论是明军,还是闯军,亦或是关外的建奴都在忙着耕种,他们又没有像华夏军一样的机械,播种的效率自然缓慢。
因此各方势力埋头苦干,明末也暂时进入到一个和平的阶段。
以往百姓们农忙后的时间,大多是在地主家或是附近城镇打打零工,赚取一些散碎银两改善生活。
但能获得的报酬十分有限,往往一天只有几文钱。
可现在地主没了,城镇中需要小工的地方又不多,一些百姓,在农忙之后就有些无所事事,成为了闲汉,这些人也变成了不安定的因素。
一个上午的时间,开发委就收到了各地上报的多起打架斗殴事件,打架的原因千奇百怪,有的甚至是因为问了一句,家里还有鸡蛋没,那人就觉得问他的人是在嘲讽他,家里丢的鸡蛋是他偷的,随即双方大打出手。
马艾国对此有些哭笑不得,也有些头疼,在与傅青和陈易新商量后,决定抓住这和平的时间段。
立刻开始根据地建设,给这些人都找点事做,也能让他们改善一下生活,总之就是不能让他们闲下来。
开发委从现代社会不仅仅调来了大型的工程机械,还有许多东西,如水泥,青砖,化肥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产品生产线。
这些生产线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包括许多的建设任务,也要同时开始。
各地在接到命令以后,立即开始张贴布告,挨家挨户的做宣传。
百姓们对于华夏军的信任,经过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已经叠加到能令崇祯和李自成都羡慕的程度。
百姓们一听说这次的报名不只招收男人,就连女人也要,各地的报名点立刻就被百姓挤得水泄不通,只是一天的功夫就有一百五十万人报名。
可以说根据地的百姓计划家家户户都报名了,只剩下年迈一些的老人和年龄尚小的孩子。
这些百姓也被就近分配到各个地方,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建设拉开了帷幕。
从现代社会调来的工人全部充当起了老师,每个老师都被分配到几十个百姓。
以熟带生,经过教导大多数百姓也很快就掌握了这些生产线的技巧。
以密县的砖厂为例,三千人的砖厂生产粘土砖也就是红砖,日产量可以达到50万块。
尽管这种工艺在现代,因为生产方式存在破坏耕地等环保的问题被叫停,可在明末却不是问题。
这还是一个砖厂,像这样的砖厂,开发委在根据地内整整建设了二十多个,合计日产砖近六百万块。
这些生产出来的砖石又被运送到各地,建设学堂,工厂等其他建筑,组建的建筑队也早已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与之同步建设的还有道路,之前华夏军为了运输,仅仅修建了主要的干道,现在如此多的工人,开发委大手一挥,既然修就全部修到位,确保实现村村通户户通。
整个华夏军的根据地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蜕变,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子。
在家中留守的年迈老人感悟最深刻,他们亲眼看着那种灰扑扑的道路修到自己家门口,即便是下雨,也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狼狈不堪的回家。
以往吃水都要走很远很远的道路,肩上挑着担子一桶一桶的挑回去,田地里浇水就更不用说了,每一次浇水都伴随着血腥,打架轻一些的重伤几个后生,狠得丢了命都是常有的事。
可没办法,水就那么多,几个村子或者几家守着一条水源,你用的多,他就用的少,谁都不想吃这个亏。
现在,家家户户都修上了一压就出水的水井,吃水不知道比以前方便多少。
还有田里,那一道道水渠被修到了家家户户的地头,以后浇水后生们终于不用再争抢,更不会有伤人甚至死人的事情出现。
还有那亮堂堂的大房子,只怕地主家的房子也就这样了,可现在华夏军说这是学堂,还说要让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上学。
上学啊,在这个时代上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能活着百姓们就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力气,谁都不敢奢望让孩子能进学堂,因为实在是给不起那高昂的束修。
可华夏军的战士们却说,不仅让孩子们免费上学还管饭,百姓们都高兴坏了,纷纷期待着学堂招生的那天。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不过百公里范围的根据地,建设任务也即将来到尾声。
整个根据地在这段时间,一个个建筑拔地而起,工人们也赚取了相当丰厚的报酬,家家户户都富裕不少。
甚至有些家庭已经不单单追求吃饱,开始追求想吃点好的了。
为此,华夏军的各个驻地都开起了集市,以便让百姓们能换到或者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集市中肉的消耗是最多的,只要出现一斤肉,许多人甚至用三斤白面来换。
这也从侧面说明,根据地百姓的日子是真的好起来了,不再是以前那种朝不保夕,吃完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了。
华夏军也专门建立了养殖场,还和许多的村民合作,将猪苗和鸡鸭苗放在村民的家里养殖,华夏军出饲料,村民可以获得两成收益。
从政策的落实到战士们的帮助,华夏军始终心向百姓,百姓也真真切切的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