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那句带着娇嗔的抱怨——“跟你这种没有浪漫细胞的人没法沟通!这不是性价比的问题,是喜欢!是心情!是仪式感!”
——如同一个无法被现有算法解析的异常代码,在谢辞精密运行的核心逻辑中反复回响,引发了一系列他无法自行解决的“错误”。
他理解“性价比”,理解“资源配置”,甚至能推演市场供需曲线,但“喜欢”、“心情”、“仪式感”这些变量,无法被量化,无法被纳入他熟悉的决策模型。
这让他感到一种陌生的……挫败感?尤其是在看到苏晚因此而流露出明显的“不满”情绪后,这种无法精准解决问题(让她开心)的状态,让他无法容忍。
商业谈判、技术难题,他都能以绝对的优势碾压。但如何“浪漫”,如何提供“仪式感”,成了他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盲区。
在经过一夜的沉默推演和数据库检索(结果为零)后,谢辞做出了一个决定——寻求外部数据输入。他选择了合作对象中,看起来对“人类情感交互”可能更有研究的李明宇。“创界科技”的氛围相对年轻活跃,李明宇本人也表现出更多的“非理性”热情。
于是,在第二天上午,一次关于传感器芯片流片进度的常规视频会议结束后,谢辞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切断通讯,而是罕见地停顿了一下,看着屏幕那头发型都有些凌乱、却依旧兴奋的李明宇,用他那一贯平稳无波的语气,提出了一个让李明宇差点从椅子上摔下去的问题。
“李总,有一个非技术性问题请教。”
李明宇扶了扶眼镜,好奇道:“谢先生请讲!知无不言!”
谢辞组织了一下语言,尽量准确地描述:“我的伴侣,表达了对某件商品的喜好。该商品溢价严重,功能性与普通产品无异。我提供了更高效、低成本的获取方案,但她表示不满,并提及‘浪漫细胞’、‘喜欢’、‘心情’、‘仪式感’等非量化概念。如何解决?”
屏幕那头的李明宇张大了嘴巴,足足愣了五秒钟,随即爆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笑声,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飙出来了。
“哈哈哈……对不起对不起!谢先生!我实在没忍住!”李明宇一边擦眼泪一边摆手,“您……您这问题……太经典了!直男……啊不,是理性思维者的经典困境!”
谢辞微微蹙眉,对李明宇的反应感到不解,但他保持着耐心,等待答案。
李明宇笑够了,才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情感专家”的架势(虽然他本人也是个技术宅,但好歹理论知识丰富):“谢先生,这事儿吧,它不能这么算。女朋友喜欢一样东西,很多时候买的不是东西本身,是那个‘感觉’!您想啊,您直接让工厂生产,或者收购品牌,这感觉像啥?像上级下达生产任务!一点惊喜和期待都没有了,哪来的‘仪式感’?”
“惊喜?期待?”谢辞捕捉到关键词。
“对啊!”李明宇来了兴致,“女孩子嘛,很多时候要的就是那种被放在心上、被精心准备的感觉。比如,她喜欢那个礼盒,您就偷偷记住,然后想办法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给她买回来,给她一个惊喜!这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仪式感’!价格什么的,在开心面前,都是次要的!”
谢辞的瞳孔中数据流飞速闪烁,似乎在重新构建理解框架:“所以,核心诉求并非‘物品获取’,而是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正向情绪反馈’?”
“精辟!”李明宇一拍大腿,“总结得太到位了!就是这个意思!浪漫的本质,就是提供超预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他接着又滔滔不绝地给谢辞科普了一系列“提高情商”、“讨女朋友欢心”的小技巧,比如记住纪念日、准备小礼物、多说甜言蜜语、注重细节关怀等等,还举了不少例子。
谢辞听得极其专注,像在接收最重要的技术简报,暗红色的瞳孔里不断有微光闪过,显然是在疯狂记录和分析这些“非结构化数据”。
他甚至在会议界面的角落打开了一个空白文档,快速记录着关键词:“惊喜”、“期待”、“情绪价值”、“甜言蜜语(特定语言组合)”、“细节关注”……
“总之,”李明宇最后总结道,“谢先生,跟女朋友相处,有时候就得‘浪费’一点,‘不理性’一点!把效率啊、性价比啊,暂时放一边!感情这东西,算不清的!”
“算不清……”谢辞重复着这个词,这对于追求绝对精确的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颇具挑战性的领域。
“感谢提供数据。”谢辞结束了这次意外的“情感咨询”,语气依旧平淡,但李明宇能感觉到,这位神秘莫测的cto,似乎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切断通讯后,谢辞独自坐在书房里,面对着屏幕上记录的密密麻麻的“情感交互协议”要点,陷入了沉思。他需要将这些模糊的、基于概率的“建议”,转化为可执行、可优化的具体行动方案。
他首先调取了苏晚最近所有的浏览记录、社交媒体点赞和随口提及的喜好,建立了一个详细的“苏晚偏好数据库”。那个她想要却没抢到的文创礼盒,被标记为优先级最高的“惊喜执行目标”。
然后,他开始分析李明宇提供的“甜言蜜语”范例,试图理解其背后的语言结构和情感触发机制。
这比理解量子力学还要困难,因为这些语句往往违背逻辑,依赖语境和语调。
“宝宝,你今天看起来特别可爱。”(数据分析:主观评价,缺乏客观标准,但可能触发正向情绪。)
“我想你了,即使你就在我身边。”(逻辑矛盾,但可能表达依恋程度。)
“你是我见过最美的风景。”(夸张修辞,不符合事实,但可能具有情感冲击力。)
谢辞尝试在脑海中模拟说出这些语句,但反馈回来的只有冰冷的语法分析。
他知道,仅仅复制语言是不够的,还需要匹配相应的“情感状态”,而这恰恰是他最缺乏的。
但这难不倒他。既然无法内生情感,那就通过精确的行为模仿和场景构建,来触发目标(苏晚)的预期情感反应。
这本质上,也是一套需要学习和优化的复杂系统。
他打开一个加密的采购渠道,迅速锁定了那个文创礼盒的现货(溢价三倍),毫不犹豫地下单,并设置了匿名的、惊喜式的配送方式。
完成这一切,他看着屏幕上初步成型的“苏晚情感交互优化协议 V1.0”,眼中闪过一丝类似于“任务部署完成”的确定光芒。
学习“浪漫”,就像他学习任何新知识一样,只是一个需要投入资源和算力去攻克的项目。
而为了苏晚那无法量化的“开心”,他愿意投入他所能调动的一切。第一步,从那个她想要的礼盒开始。
他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这是基于当前数据模型推导出的最优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