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事件的阴霾在时间与精心的守护下渐渐淡去,生活的主旋律再次被日常的忙碌与期待填满。六月仲夏,灼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也迎来了新一代的升学考验——中考。这一次,奔赴考场的是周家二儿子周景珩(珩珩)和苏家小女儿苏念杨。
对于周景珩而言,中考更像是对他初中生涯沉稳风格的一次最终检验。经历过之前的风波,他眉宇间那份超越年龄的冷静更加内敛,仿佛将所有的波澜都沉淀在了心底,转化为笔尖笃定的力量。
送考这天,周家没有兴师动众。只有周翊轩和宋雨霏亲自开车送他到考点。
没有过多的叮嘱,周翊轩只是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宋雨霏细细检查了他的准考证和文具袋,柔声道:“平常心,相信自己。”
珩珩点点头,目光平静地扫过父母,转身汇入考生的人流。他的背影挺拔而稳定,没有丝毫犹豫或紧张,仿佛只是去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周翊轩和宋雨霏看着儿子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骄傲,有期待,也有一丝孩子已然长大的怅惘。
考场内,珩珩答题从容不迫。数学是他的强项,逻辑清晰,步骤严谨;语文的阅读和作文,他也能沉心静气,精准切入。那次绑架的经历,无形中淬炼了他的心智,让他在面对压力时,比同龄人多了一份异常的镇定。
相较于珩珩的稳如磐石,苏念杨的中考则更像是一场充满灵气的冲刺。在父母(苏清河和杨楚怡)的支持与引导下,她坚定地走上了美术特长生的道路。文化课对她而言是挑战,但在最后阶段,她爆发出了惊人的毅力。
送考时,杨楚怡穿了一件自己设计的、带有水墨竹韵元素的改良旗袍,寓意“节节高升,胸有成竹”。苏清河则拿着女儿的画具箱,默默给予支持。
“念杨,别紧张,就当是在画室里完成一幅作品,细心勾勒,大胆上色。”杨楚怡拥抱女儿。
苏清河则言简意赅:“稳定输出,结果在过程之中。”
苏念杨深吸一口气,脸上是混合着紧张和兴奋的红晕,她用力点头:“爸,妈,等我好消息!”转身跑向考场的步伐,带着属于她的轻快与活力。
她的考场发挥,也带着鲜明的个人色彩。理科题目让她蹙眉思索,但一旦找到思路便能迅速解答;语文作文,她巧妙地将自己对色彩和构图的理解融入文字,视角独特,情感真挚;而在她最擅长的美术专业加试中,她更是如鱼得水,画作充满了灵气与蓬勃的生命力。
两个孩子的中考,牵动着两个家庭,也牵动着整个大家族的目光。虽然不像当年周玥高考时那般“兴师动众”,但关心丝毫未减。
家族群里,不时有长辈们发送的鼓励话语和加油表情包。
远在南京的周玥发来了信息:[珩珩,念杨,加油!姐姐等你们凯旋!]
连刚学会发简短语言的林怀周,也在宋雨霏的帮助下,发了一条语音:“哥…哥…姐…姐…加…油!”萌化了所有人的心。
顾云辞整理了考前饮食和作息建议私下发给了两家。季凌风则默默监控着考点周边的交通和天气情况,确保无突发状况。
这是一种更加成熟、也更加融入血脉的关怀方式。他们知道,这是孩子们需要独自面对的战场,他们能做的,是提供最坚实的后盾和最温暖的守望。
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无论是沉稳的珩珩,还是活泼的念杨,走出考场时,脸上都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
珩珩回到家,对父母说的第一句话是:“考完了,题型都在预料之中。”然后便回到自己房间,拿出了一本搁置许久的物理竞赛进阶教材,仿佛中考只是一个中间站,他的征程早已指向更远方。
念杨则是扑进父母怀里,兴奋地描述着考试的细节,尤其是她对自己画作的满意。杨楚怡和苏清河看着女儿闪闪发光的眼睛,知道她已经尽力,并且享受了这个过程,这就足够了。
成绩公布的日子,结果令人欣慰。
珩珩以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毫无悬念地进入了全市最好的高中理科实验班。
苏念杨的文化课成绩超出了预期,加上出色的专业加试分数,成功被一所顶尖的艺术类附属高中录取。
盛夏的晚风中,两家人在周家的花园里小聚,算是为孩子们顺利度过中考而庆祝。
珩珩和念杨坐在稍远些的秋千上,交流着对未来的模糊想象。一个冷静理性,一个感性灵动,谈论的话题从天体物理到印象派色彩,看似迥异,却又奇异地和谐。
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喝着茶,看着孩子们。
“时间过得真快,感觉他们昨天还是满地跑的小豆丁。”宋雨霏感慨。
“是啊,接下来就是高中了,新的挑战。”杨楚怡接口道,眼神里是对女儿未来的期待。
周翊轩和苏清河碰了碰杯,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知道,对于珩珩和念杨而言,人生的画卷才刚刚展开浓墨重彩的一角。中考,只是他们奔赴各自星辰大海的第一个港口,而家族,将永远是照亮他们航程的、最温暖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