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油灯的灯焰,明灭闪烁得愈发明显了。
它不再仅仅是光度的变化,更仿佛在演绎着生灭的轮回。明亮时,祥和永恒,一如净土本初;黯淡时,虚空寂寥,隐隐有混沌气息流转。这间原本绝对“静止”的房间,此刻已被林枫那无所不在的“变化”道韵所浸染。
虚空之中,林枫神念所勾勒的景象愈发磅礴。不再是简单的景象呈现,而是开始演化大道真意。
一片星云生于寂无,壮丽星璇运转,有恒星走向末路,爆发出毁灭与新生的璀璨,有黑洞吞噬万物,于绝对寂静的视界边缘,又似乎孕育着不可知的奇点……这是宇宙之变。
一株幼苗破土而出,历经风雨雷霆,长成参天巨木,而后在岁月中枯萎、腐朽,最终归于尘土,滋养出新的生机……这是生命之变。
红尘万丈,王朝更迭,文明之火燃起又熄灭,智慧生灵在爱与恨、创造与毁灭、秩序与自由的永恒矛盾中挣扎前行,谱写出一幕幕永不重复的史诗……这是心念与文明之变。
所有这些“变”的意象,都缠绕着那一缕最本源的混沌气机,它们并非在攻击灯焰,而是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渗透进这“永恒秩序”的每一个法则缝隙之中,向其昭示一个简单而根本的道理:“变”即是常,“定”终为妄。
整个“净土”世界,都开始生出微不可察的涟漪。
天空那永恒不变的柔和光芒,似乎出现了极其细微的、如同呼吸般的明暗节奏。脚下坚实的大地,传来几乎无法感知的、沉睡亿万载后初次舒展的轻颤。空气中流淌的安宁道韵,也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生机”的流动感。
这片梵尊以无上法力打造的“永恒净土”,正在被林枫的混沌之道“反向侵蚀”,或者说,被“唤醒”了其被强行压制下去的、属于世界本应有的“活性”!
那年轻僧人的脸上,平静彻底消失。他怔怔地看着那盏明灭不定的油灯,又看向盘坐于地、宝相庄严、周身流淌着混沌道韵的林枫。
他的眼神,从最初的动容,化为了深深的震撼,继而浮现出一抹……迷茫。
“永恒……静止……”他低声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动摇,“莫非,真的错了?”
他所追求、所维系、所代表的永恒秩序,在这个异数般的“混沌行者”面前,竟显得如此……脆弱?不,不是力量上的脆弱,而是道理上的“不圆满”!
林枫此刻,心神已完全沉浸在自身大道之中。他忘却了身在何地,忘却了眼前的梵尊化身,甚至忘却了“熄灭油灯”这个最初的目的。他只是将自己对混沌、对变化、对无限可能的所有感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这是一种道的共鸣,一种理的宣示。
他感觉到,自身那历经磨砺的混沌道心,在此刻变得前所未有的通透与凝练。与净土“永恒秩序”的这场无形交锋,就像是一块最好的磨刀石,将他的道打磨得更加璀璨夺目。
不知过了多久,仿佛一瞬,又仿佛千年。
那盏油灯的灯焰,在一次剧烈的明灭交替后,并未恢复到之前稳定的燃烧状态。那豆大的火光,竟在林枫的混沌道韵包裹下,开始缓缓地……缩小。
它不是被吹灭,也不是被力量掐灭。
它像是在“变化”之道的影响下,走完了自身“存在”的某一个阶段,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衰微”。
灯焰越来越小,从豆大变为米粒,再变为针尖……
最终,在年轻僧人复杂无比的目光注视下,那一点象征着净土核心秩序的火光,轻轻地、悄无声息地,熄灭了。
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没有法则崩坏的乱流。
只有一缕淡淡的青烟,从灯芯上袅袅升起,然后在林枫周身流淌的混沌道韵中,被自然而然地同化、吸收,成为了那演绎“变化”景象的一部分养分。
房间内,陷入了一片黑暗。
但这黑暗并未持续太久。林枫周身流淌的混沌道韵,散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芒,照亮了这片空间。这光,不再永恒不变,而是如同呼吸般微微起伏,充满了生命的律动。
林枫缓缓睁开了双眼。
他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星云生灭,有万物演变,深邃无比。他看向那年轻的僧人,平静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同道音轻鸣,在这寂静的房间里回荡:
“灯,已熄。”
年轻僧人沉默地看着那再无火焰的油灯,良久,他才抬起头,目光复杂地看向林枫,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个……近似于“苦笑”的表情。
“善。”
他轻轻说了一个字。
随即,他整个化身开始变得模糊、透明。但他并未立刻消失,而是看着林枫,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语气中带着真正求索的意味:
“汝之道,变中有定否?混沌之中,何以为凭?”
林枫闻言,微微一笑,指向自己的心口,声音坚定而清晰:
“万变不离其宗。混沌之中,唯心不灭,唯道永恒。”
年轻僧人(梵尊化身)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最终,他的身影彻底消散在原地,只留下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回荡在已被混沌道韵悄然改变的房间里。
“受教了。”
……
净土之外,无尽虚空深处。
某座亘古长存、被无尽霞光与神圣法则笼罩的宫殿内,一位盘坐于九色莲台之上的古老存在,缓缓睁开了双眼。
他的眼眸,如同包含了过去未来,映照着诸天生灭。
他望向“净土”的方向,目光仿佛穿透了无尽空间壁垒,落在了那片刚刚被“混沌”道韵浸染过的世界上,落在了那个以“变”道熄灭了“定”道之灯的青年身上。
他的嘴角,微微勾起了一抹极淡、却真实存在的弧度。
“混沌……心灯……”
“这片沉寂的池塘,终于……起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