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8 月 20 日的北京,暑气还没完全褪去,却比七月多了几分清爽。苏晴站在 “京华嘉园” 小区的门口,手里捏着一串银色的钥匙,钥匙串上挂着那个小番茄形状的挂坠 —— 是去年沈浩送她的生日礼物。小区大门是浅灰色的石材幕墙,中间嵌着金属质感的 “京华嘉园” 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门口穿着藏青色制服的保安坐在岗亭里,见她进来,笑着点了点头:“苏小姐又来收拾房子啊?”
“是啊,王师傅,” 苏晴笑着回应,“还有五天他们就来了,再过来看看有没有漏下的。” 这是她这周第三次来小区,从确定租下这套房子到现在,她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这里。京华嘉园是 2002 年刚交付的商品房小区,离京华大学步行只有十分钟,小区里有整齐的乔木绿化,中央还有个小小的喷泉水池,水溅在青石板上,带着点清凉的水汽。楼道里铺着米白色的瓷砖,电梯间的墙上挂着小区平面图,清晰标注着每栋楼的位置,跟着标识就能轻松找到单元门。
苏晴打开 3 单元 502 室的门,玄关处立刻飘来淡淡的香樟味 —— 是她昨天特意在门口放的香樟木片。去年夏天在老家,她见过沈浩蹲在胡同口的香樟树下看书,那时他说 “这味道让人心里静”,这个细节她悄悄记了很久,总想着以后有机会,要让他待在喜欢的气味里。房子是两室一厅,南北通透,客厅的落地窗对着小区的绿化带,阳光透过白色的纱帘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换好拖鞋,先走到客厅,茶几上摆着刚买的果盘,里面放着几个新鲜的苹果,旁边是她画了三天的 “京华大学校园 + 小区周边地图”,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标注着路线:蓝色是沈浩去生命科学学院的路线,粉色是晓雅去文学院的路线,紫色是她去医学院的路线,还在旁边用小字写着 “小区东门左转 50 米有超市,右转 30 米有早餐铺,早餐铺的豆浆和老家的味道很像”。
她走到主卧,这里是给沈浩和晓雅准备的。床上铺着浅蓝色的床单,上面印着小小的星星图案 —— 是她在小区附近的超市挑的,高中时沈浩的宿舍床单就是这个颜色,每次换床单他都要仔细叠好,说 “蓝色看着舒服”;枕头套是浅粉色的,晓雅的书包、笔袋全是粉色,连笔记本封面都贴着粉色贴纸,她不用问也知道晓雅会喜欢。衣柜里挂着两件新的睡衣,一件蓝色,一件粉色,尺寸是她根据沈浩的身高和晓雅的体型估算的 —— 沈浩比她高半个头,晓雅偏瘦小,她特意选了宽松些的款式,怕穿起来不舒服。床头柜上放着一个小小的台灯,灯罩是米白色的,晚上开着不会太亮,适合睡前看书 —— 她常见沈浩在晚自习后还留在教室看书,晓雅就坐在旁边陪他,这个亮度刚好能让两人一个看书、一个搭着看,不晃眼也不昏暗。
次卧是她自己的,布置得相对简单些。床单是浅灰色的,没有花纹,衣柜里只挂着几件常穿的衣服。但她还是在床头柜上放了一个小小的相框,里面是去年他们仨在老家胡同里拍的照片:沈浩站在中间,手里拿着糖葫芦,晓雅靠在他身边,手里拿着桂花糕,她站在旁边,笑着比了个 “V” 字手势。照片的边角被她摸得有些发亮,每次想家的时候,她就会拿出来看,照片里的笑声好像能穿过时空,让北京的夜晚不那么孤单。
阳台是苏晴花心思最多的地方。她买了两个白色的花盆,一个里面装着松软的泥土,准备等沈浩和晓雅来种桂花种子 —— 晓雅去年秋天就说 “想把老家的桂花带到北京,这样想家的时候闻着味就像在胡同里”;另一个里面已经种了小番茄苗,是她上周从学校附近的花店买的,现在已经冒出了小小的嫩芽,沈浩之前说过 “要是有个小阳台,种点蔬菜也挺好”,她记着这话,特意选了好养活的小番茄。阳台的栏杆上挂着两个浅蓝色的晾衣篮,是给沈浩和晓雅用的,旁边还有一个浅灰色的,是她自己的。她还在阳台的角落放了一张小小的藤椅,藤椅上放着一个浅粉色的靠垫 —— 晓雅总说 “坐着的时候腰后面垫个靠垫才舒服”,她特意挑了和晓雅书包同色系的款式,想着晓雅看到会开心。
厨房的柜子里,苏晴已经放好了全套的厨具:锅碗瓢盆、筷子勺子,都是新的,颜色以白色和浅蓝色为主,干净又清爽。冰箱里放着几瓶牛奶和一些水果,还有她昨天买的速冻饺子 —— 沈浩和晓雅刚到北京肯定要收拾行李、熟悉环境,没时间做饭,速冻饺子煮起来方便,她还特意选了白菜猪肉馅,是老家常吃的味道。她还在厨房的墙上贴了一张便签纸,上面写着 “煮饺子的时候水开后加三次凉水,饺子浮起来就熟了”,这是去年冬天沈母教她的,当时沈母说 “以后你们在外头,自己煮点饺子也暖和”,她把这话记在心里,现在也想让沈浩和晓雅吃到 “家的味道”。
收拾完这些,苏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拿出手机,开始给沈浩和晓雅拍照片。她先拍了客厅的全景,把落地窗、纱帘、地图都拍进去;然后拍了主卧,重点拍了床单、枕头套和台灯;接着拍了次卧的相框,还有阳台的花盆和藤椅;最后拍了厨房的厨具和冰箱里的食物。每拍一张,她都仔细检查,确保拍得清晰、好看,生怕漏了哪个细节,让他们觉得不够贴心。
短信发出去没几分钟,晓雅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晴姐!你拍的房子也太好看了吧!” 晓雅的声音带着兴奋,像只快乐的小麻雀,“那个主卧的粉色枕头套、阳台的小番茄苗,你都记得我跟沈浩哥说过的话,太谢谢你了!”
“傻丫头,跟姐客气什么,” 苏晴笑着说,声音里满是温柔,“你们喜欢就好。等你们来,咱们一起把桂花种子种上,一起等着小番茄结果,一起在阳台晒太阳聊天,跟在老家一样热闹。”
“好啊好啊!” 晓雅的声音更兴奋了,“沈浩哥也在看照片呢,他说阳台的藤椅看着就舒服,以后晚上可以在那儿看书。对了晴姐,‘京华嘉园’这个名字好好听啊,比老家的小区大气多了,还有喷泉水池,以后咱们晚上可以去散步!”
苏晴听着晓雅的话,心里暖暖的,她抬手摸了摸次卧的相框,笑着说:“等你们来,姐带你们把小区逛遍,喷泉水池旁边的长椅特别舒服,晚上吹着风看星星,跟老家胡同里看月亮一样。对了,你们的火车票买好了吗?到时候姐去火车站接你们,带你们坐地铁过来,方便又快。”
“买好了!8 月 25 号上午 9 点的火车,到北京大概下午 2 点。” 晓雅的声音顿了顿,然后小声说,“晴姐,我跟沈浩哥天天数着日子等,就想快点到北京,跟你一起住,一起去学校,一起吃你做的糖醋排骨。”
“姐也盼着你们来呢,” 苏晴的声音软了些,指尖轻轻蹭过手机屏幕上晓雅的名字,“我上周特意跟食堂的阿姨学了新的糖醋排骨做法,放了点老家的桂花蜜,到时候你们尝尝,看有没有家里的味道。”
挂了晓雅的电话,苏晴的手机又震了震,是沈浩发来的短信:“姐,房子收拾得很用心,谢谢你。辛苦你跑了这么多次,等我们到了,请你吃京华食堂的糖醋排骨,再陪你逛一次未名湖。”
苏晴看着短信,嘴角忍不住上扬,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回复:“跟姐不用这么客气,你们能住得舒服就好。未名湖的荷花还没谢,等你们来,咱们一起去看,刚好给你们讲讲学校里的小路,省得你们报到时迷路。” 她没说的是,其实她上周已经去未名湖踩过点了,把适合拍照的角度、树荫下的长椅都记在了心里,就想等他们来的时候,能让他们少走点弯路。
沈浩的回复很快:“好,听姐的。桂花种子我们已经装好了,用的是去年秋天在胡同里捡的,晓雅说这样种出来的桂花,能带着老家的味道。”
苏晴看着短信,心里泛起一阵软。她知道沈浩一直是个细心的人,只是不怎么会说,就像他会记得晓雅想带桂花种子,会想着请她吃糖醋排骨,这些细碎的在意,比任何华丽的话都让她觉得温暖。她起身走到阳台,看着外面的喷泉水池,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金色的光芒。风里带着点水汽,吹在脸上很舒服,她想起高中时,他们仨一起在胡同口的老槐树下做题,沈浩总帮她讲她不擅长的物理题,晓雅会给他们带冰镇的绿豆汤,那时的日子简单又热闹,现在想想,原来那些时光里的温暖,早就悄悄攒成了现在的期待。
傍晚时分,苏晴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学校。她锁好门,把钥匙小心地放进包里,走到小区门口,保安王师傅笑着说:“苏小姐,明天还来啊?”
“不了,王师傅,” 苏晴笑着摇了摇头,手里的钥匙串轻轻晃着,“等我弟弟妹妹来了,我再带他们过来,到时候还得麻烦您多照看着点。”
“放心吧!这么懂事的弟弟妹妹,肯定好相处!” 王师傅笑着说,手里的门禁卡轻轻敲了敲岗亭的桌子,“到时候他们来了,我给他们指指路,咱们小区的环境,他们肯定喜欢。”
苏晴走出小区,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干净的人行道上。她抬头看了一眼京华嘉园的高楼,窗户里已经亮起了零星的灯光,那些暖黄的光,像一个个小小的月亮,温柔地照着这座陌生的城市。还有五天,沈浩和晓雅就要来了,到时候这个房子里会有笑声、有饭菜香,会有他们仨一起聊天的声音,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安静。她想起之前每次打电话,沈母总说 “晴晴,你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也要多看着点小浩和晓雅”,现在她终于能兑现这句话了,能让他们在陌生的北京,有一个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
而在老家的沈家,沈浩和晓雅正围着手机,对着苏晴发来的照片小声讨论着。晓雅靠在沈浩的肩膀上,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着阳台的花盆:“沈浩哥,你看这个花盆,晴姐肯定是特意买的白色,跟咱们老家的那个很像。还有这个靠垫,是我最喜欢的粉色,晴姐居然记得!”
沈浩看着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从客厅的地图到厨房的便签纸,从主卧的台灯到阳台的藤椅,他能想象出苏晴一次次跑超市、一次次收拾房间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激。他轻轻拍了拍晓雅的手,声音很轻却很坚定:“嗯,姐很用心。等咱们到了北京,要好好跟姐说谢谢,还要帮她多做点家务,别让她太累。” 他没说的是,其实他早就注意到苏晴总记得他们的喜好,从高中时帮他整理物理笔记,到现在帮他们布置房子,这些细碎的温暖,他都悄悄记在了心里,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晓雅点点头,眼睛亮闪闪的,像装着星星:“我已经想好了,到了北京,我要帮晴姐洗水果、擦桌子,还要跟她学做糖醋排骨,以后咱们三个轮流做饭,像在老家一样。” 她抬头看了看沈浩,嘴角扬着笑,“沈浩哥,你说等桂花开花了,咱们在阳台摆个小桌子,吃着晴姐做的糖醋排骨,看着小番茄结果,是不是特别幸福?”“嗯,会很幸福的。” 沈浩看着晓雅的笑脸,心里也跟着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