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晓雅书屋的玻璃门,落在柜台前的账本上。林母戴着老花镜,指尖在泛黄的纸页上反复划着,算着这个月的进货成本和销售额 —— 新到的一批高中教辅占了不少资金,虽然零售走得不错,但要等月底才能回笼全款,而书屋的电费、暖气费还等着缴,她看着账本上 “结余 2800 元” 的字样,轻轻叹了口气,把笔帽按了回去。
“妈,我走啦!” 晓雅背着粉色帆布包从里屋跑出来,辫子上的紫色头绳晃了晃,“沈浩哥和苏晴姐在胡同口等我呢,今晚咱们还喝银耳羹好不好?” 林母赶紧收起账本,脸上堆起笑,帮女儿理了理校服领口:“好,妈晚上给你炖,再放你爱吃的莲子。路上慢点,上课认真听。”
看着晓雅蹦蹦跳跳的背影消失在胡同口,林母又拿起账本,指尖摩挲着 “教辅进货 3500 元” 的字迹。她跟林父商量过,书屋刚盈利半年,还没攒下多少周转资金,要是冬天再进一批寒假作业,恐怕得找人周转。她想着自己在家也没太多事,不如找份兼职补贴家用,可心里又犯愁 —— 她只念过初中,不会用复杂的电脑,能做的活计少得可怜。
当天下午,林母趁着书屋不忙,锁了门往县城的超市走。路过公交站时,看见贴满了招聘启事,有餐馆招洗碗工,有服装店招导购,还有超市招收银员。她站在启事前看了半天,觉得收银员最适合 —— 活儿不算重,还能按时下班照顾晓雅。可到了超市应聘时,负责人拿着个新的收银机给她演示,屏幕上满是复杂的按钮,还得会扫码、打小票,她试着按了两次,手都在抖,负责人无奈地说:“阿姨,我们这收银机得熟练操作,您要是学不会,恐怕没法录用。”
林母攥着口袋里的身份证,走出超市时,风裹着落叶吹在脸上,有点凉。她又去了隔壁的餐馆,老板说洗碗工要从早上九点忙到晚上十点,还得搬重盘子,怕她累着。她低着头往回走,路过菜市场时,看见有人在卖新鲜的白菜,想起晓雅爱吃白菜饺子,才勉强打起精神买了颗,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 连份简单的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帮家里周转呢?
傍晚,苏晴和沈浩、晓雅一起回小区时,路过晓雅书屋,看见林母坐在柜台后,手里拿着那颗白菜,却没心思摘,眼神有点失落。苏晴心里咯噔一下,想起昨天林母帮她装桂花糕时,顺口提过 “书屋进了批新书,资金有点紧”,难道是找工作不顺利?
“林阿姨,我们回来啦!” 苏晴先走进书屋,把书包放在桌上,故意笑着说,“今天物理课老师夸我实验做得好,还奖了我本练习册呢。” 晓雅也凑过来,把刚买的糖葫芦递给林母:“妈,您吃串糖葫芦,甜丝丝的,沈浩哥买的。”
林母接过糖葫芦,勉强笑了笑,把它递给晓雅:“妈不吃,你吃吧,快写作业去。” 沈浩看了苏晴一眼,悄悄指了指林母手里的白菜,又指了指账本,苏晴立刻明白了 —— 林母肯定是找工作碰壁了。
等晓雅进里屋写作业,苏晴才坐在林母对面,轻声问:“林阿姨,您是不是最近在找工作呀?昨天您说书屋资金紧,是不是想补贴家用?” 林母愣了愣,没想到苏晴这么细心,眼圈一下子红了,擦了擦眼角说:“晴晴,还是你眼尖。我想着书屋刚盈利,得留点钱周转,就想找份活干,可我文化水平不高,超市收银的机器不会用,餐馆又太累,怕照顾不好晓雅……”
苏晴看着林母泛红的眼睛,心里也不好受。她突然想起昨天放学路过建国五金店时,沈建国正跟沈母抱怨:“之前的收银员小李回老家结婚了,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合适的,每天进货、卖货、算账,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 五金店就在书屋隔壁,林母住得近,又细心,平时整理书屋的账本都算得清清楚楚,不正好适合当收银员吗?
“林阿姨,我有个主意!” 苏晴眼睛亮了,抓住林母的手,“沈浩哥家的建国五金店,就在咱们书屋隔壁,之前的收银员走了,一直缺人。您住得近,平时整理书屋的账本又细心,算账肯定没问题,而且五金店的收银不用复杂的机器,就记个手工账,沈叔叔人又好,肯定愿意雇您!”
林母愣了愣,有点不敢相信:“真的吗?我、我能行吗?五金店的东西我不太懂,万一算错账了怎么办?” 苏晴赶紧说:“您别担心,沈阿姨可以教您认五金件,比如钉子、螺丝的型号,账本也简单,就是记清楚进了多少、卖了多少、收了多少钱,您平时整理书屋的货不也是这样吗?而且住得近,您早上先把晓雅送到学校,再去上班,晚上也能早点回来给晓雅做饭,一点都不耽误。”
旁边的沈浩也点头:“是啊林阿姨,我爸昨天还跟我念叨缺人呢。您要是去了,咱们两家更方便,我妈还能跟您作伴,有不懂的您随时问我,我放学也能去店里帮忙。”
林母看着苏晴和沈浩认真的样子,心里暖融融的,眼泪却掉得更凶了 —— 刚才找工作的委屈,这会儿全变成了感动。她攥着苏晴的手,声音有点发颤:“晴晴,谢谢你,每次我们家有难处,你都能帮我们想到办法,你真是个好孩子。”
“阿姨,您别这么说。” 苏晴帮林母擦了擦眼泪,笑着说,“咱们是邻居,更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我这就去找沈叔叔说,您放心,肯定能成。”
苏晴说完,拉着沈浩就往五金店跑。沈建国正在柜台后整理螺丝,看见他们进来,笑着说:“你们俩怎么来了?是不是想买点什么?” 苏晴赶紧说:“沈叔叔,我跟您说个事,林晓雅阿姨想找份工作,她平时整理书屋的账本可细心了,算账也清楚,您这儿不是缺收银员吗?您看她合适不?她住得近,还能早点来开门,晚点开灯,一点都不耽误。”
沈建国愣了愣,随即拍了下手:“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林嫂子细心,又跟咱们熟,平时帮着看书屋都那么认真,来我这儿当收银员正好!我之前还怕找个外人不放心,林嫂子来,我一百个放心!” 他转头对沈浩说:“你快去跟你妈说,让她明天教林嫂子认认货,记记账,这个月就开始算工资,每月 1500 元,比超市给的还多,咱们不能亏了林嫂子。”
沈浩和苏晴都笑了,苏晴赶紧说:“沈叔叔,您真好!林阿姨肯定特别高兴,我这就去告诉她!” 她跑回书屋时,林母还在摘白菜,听见苏晴说沈建国同意了,还给出 1500 元的工资,手里的白菜都掉在了地上,她赶紧捡起来,手都在抖:“真、真的给 1500 元?比我预想的还多,这怎么好意思……”
“林阿姨,您值得!” 苏晴拉着林母的手,“您平时帮咱们这么多,给晓雅补英语时您总给我们煮绿豆汤,沈浩哥家小卖部缺货时您还帮忙看店,这工资是您应得的。” 晓雅从里屋跑出来,听见妈妈找到工作了,高兴得蹦起来:“妈!太好了!以后我放学可以先去五金店找您,再一起回家,还能帮您看店呢!”
第二天一早,林母特意穿了件新洗的蓝布褂子,早早地去了五金店。沈母已经在柜台后等着了,手里拿着本新的账本,还有张写满五金件名称和价格的纸:“林嫂子,你别紧张,咱们先认认这些常用的货,比如这个 4 分的水管接头,卖 2 块 5 一个,这个 1 寸的钉子,1 毛 5 一个,我都写在纸上了,你先背着,记不住就看纸。”
林母接过纸,认真地看了起来,指尖在 “水管接头”“钉子”“螺丝” 上反复划,像个认真的学生。沈母又教她记账:“左边记进货,右边记销售,每天晚上咱们一起对账,肯定错不了。” 林母点点头,拿出笔,在账本上试着写了 “进水管接头 10 个,每个 2 元”,字迹工整,沈母笑着说:“你看,这不就会了吗?比我刚开始学的时候还快。”
第一天上班,林母有点紧张,来了客人就赶紧拿出记着价格的纸,仔细对照。有个街坊来买螺丝刀,她看了看纸,笑着说:“师傅,您要哪种?梅花的还是一字的?梅花的 4 块一把,一字的 3 块 5。” 街坊惊讶地说:“林嫂子,你怎么来这儿上班了?太好了,以后买五金不用跑远了,还能跟你聊聊天。” 林母也笑了,紧张感少了很多。
中午,苏晴和沈浩、晓雅来五金店送饭,是林母早上做好的米饭和炒白菜。沈建国看着林母熟练地给客人找零,笑着说:“林嫂子,你这学得也太快了,比我预想的还好,以后这收银的活儿就交给你了,我也能安心去进货了。”
林母接过晓雅递来的饭盒,心里满是感激。她看着苏晴,又看了看沈建国一家,突然觉得,虽然找工作时碰了壁,但有这么好的邻居,这么温暖的 “一家人”,再难的事都能过去。
晚上关店时,林母跟沈母一起对账,账本记得清清楚楚,一分钱都没差。沈母笑着说:“林嫂子,你真是个细心人,以后咱们一起上班,一起回家,热闹。” 林母点点头,心里暖融融的,她想起苏晴说的 “咱们是邻居,更是一家人”,觉得这话比什么都温暖。
周末,林父特意做了一桌子菜,请了沈建国一家和苏晴来吃饭。饭桌上,林父举起酒杯,对苏晴说:“晴晴,谢谢你帮你林阿姨找了工作,我们家晓雅书屋能周转,你阿姨能有份安稳的工作,都是你的功劳,这杯酒我敬你。” 苏晴赶紧站起来,笑着说:“叔叔,您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以后林阿姨在五金店上班,咱们两家更方便了,晓雅放学也能有人照顾,多好。”
林母给苏晴夹了块红烧肉,笑着说:“晴晴,你多吃点,这是你爱吃的,肥而不腻。你总是为我们着想,阿姨都不知道怎么谢你才好。” 苏晴咬了口红烧肉,甜香的味道漫开来,心里暖暖的:“阿姨,您别谢我,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努力,晓雅书屋和建国五金店互相带动,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咱们还要一起看着晓雅和沈浩考上北京的大学呢。”
晓雅也举起杯子,里面装着果汁:“对!咱们一起努力,以后我考上京华大学,就开家大书店,让我妈当店长,让沈浩哥帮我编程序,让苏晴姐帮我写故事,咱们永远在一起!”
大家都笑了,饭桌上的气氛格外温馨。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像镀了层暖光。林母看着眼前的 “一家人”,心里满是踏实 —— 有这样的邻居,这样的朋友,再难的日子都能过得有滋有味,再远的梦想都能实现。
从那以后,林母每天都在五金店上班,早上和沈母一起开门,晚上一起关店,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街坊们都喜欢来这儿买五金,说 “林嫂子人好,又细心,买东西放心”。晓雅书屋的资金也慢慢周转开了,进了更多的教辅,生意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