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屿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心中明镜似的。
大佬b今天来,一是确实可能觉得电影好看,来凑个热闹,显摆一下自己小弟出息了;
二来,也是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如今势头正劲,想来提前烧个冷灶,拉近关系,以后说不定有什么合作或者需要借势的地方。
港岛娱乐圈和社团,从来就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世界。
江屿并不排斥这种接触,在港岛做事,尤其是娱乐圈,完全避开这些人是不现实的。
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分寸,互相利用而非被对方控制。
短暂的热闹之后,大佬b也知道此地不宜久留,寒暄了几句,留下几句“以后多多联系”、“有空一起喝茶”的场面话,便带着陈浩南、肥狮等人告辞离开。
他们一走,休息室里的气氛才彻底放松下来。曾致伟长出一口气:“哇,刚才真是吓我一跳,还以为来找麻烦的。”
江屿笑了笑,简单解释道:“以前在铜锣湾做事时认识的朋友,没想到他们会来。”随即拍了拍手,“好了,插曲结束,庆功的地方已经订好了,大家出发吧!”
首映礼结束,已是深夜。
但从戏院里走出来的观众,三三两两,迫不及待地开始交流观影感受。
“顶你个肺!太牛逼了!这剧本神了!华仔和伟仔简直演活了!你看最后天台那段,眼神戏绝了!”一个年轻男子对同伴说道。
“黄sir掉下来那一刻,我眼泪直接飙出来了!太突然了!完全没想到!”一个女孩说道,“还有陈永仁那个眼神…我心都碎了!”
“全程无尿点!节奏紧张得要命,尤其是刘建明删档案那段,我手心全是汗!”
“那个新导演叫什么?江屿?以前完全没听过?第一次拍电影就这水平?这节奏掌控,这镜头语言,怪物啊!”
“我明天还要再看一遍!好多细节没看明白!比如那个摩斯密码,还有他们小时候的穿插…”
“完全不一样!跟以前那些就知道砰砰砰开枪的警匪片完全不同,这是在讲人心,讲宿命啊!”
“结局…唉,虽然压抑,但好像又是最好的结局了。刘建明也没赢,所有人都被困在无间地狱了。”
这样的对话,在首映夜后的数个小时内,在港岛多个戏院门口、的士站、夜宵摊不断上演。
《无间道》以其前所未有的品质,像一枚深水炸弹,投入了看似波澜不惊的港片市场。
在其目标观众群——那些追求高质量电影的影迷和都市白领中,引发了第一波巨大的震撼和口碑浪潮。
然而,电影市场光靠核心影迷的口碑是不够的。
正式公映的第一天,由于前期宣传虽然到位,但大众对于一位新人导演自编自导的警匪片仍持观望态度。
加上同期还有其他明星阵容强大的喜剧片和爱情片竞争,《无间道》的首日票房并未立刻呈现爆满之势,只是中规中矩,符合一部备受期待的大片的正常开局。
但,金子终究会发光。
从第二天开始,情况开始发生微妙而坚决的变化。
第一批观看电影的普通观众走出了戏院,他们的反应与首映礼的观众如出一辙——震撼、惊叹、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分享。
口耳相传的力量开始显现威力。
“喂,阿强,昨晚那部《无间道》,一定要去看!超正!”
“老婆,周末别看那部搞笑片了,我带你看一部真正的神作!”
办公室、学校、茶餐厅…关于《无间道》的讨论开始蔓延。
人们讨论着惊人的反转、经典的台词、演员们炸裂的演技,以及那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导演江屿。
专业的影评人们也在随后几天的报刊专栏上,毫不吝啬地送上了几乎是一致性的盛赞。
这与他们平时喜欢挑刺、彰显品味的作风大相径庭,足以说明《无间道》的质量之高,已经超越了派系和口味之争。
《东方日报》影评专栏标题是 “《无间道》:港产警匪片的涅盘重生” :
“...江屿的导演处女作,成熟得令人恐惧。他摒弃了过往警匪片依赖枪战爆炸和廉价煽情的套路,转而深耕人物内心世界。
双卧底的设定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色彩,刘建明与陈永仁的每一次对视,都是灵魂的拷问。
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其精炼,天台对决的构图、黄志诚坠楼时的慢镜与寂静处理,都必将写入教科书...”
《明报》的评论则更加学术化:“身份焦虑与命运囚笼——《无间道》的现代性寓言”
“...这部电影的成功在于它超越了类型片的局限。它不仅仅是警察与黑帮的斗智斗勇,更是对‘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的终极追问。”
《电影双周刊》则以更行业化的角度分析:“一鸣惊人!新导演江屿如何用《无间道》改写游戏规则?”
“...从商业角度看,《无间道》的成功证明,观众并非只满足于快餐娱乐,他们对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有着巨大的渴求。
江屿以其对剧本近乎偏执的打磨、对演员表演的精准调教、以及对最终剪辑权的坚决把控,向业界展示了作者型商业片的巨大潜力。
这或许为陷入瓶颈的港片指出了一条新路...”
强大的口碑效应,如同滚雪球一般,终于直接反映到了票房数字上。
上映首周末三天,票房一天比一天高,周日票房几乎是周五的两倍。
第二周开始,在工作日,票房不仅没有像通常那样大幅滑落,反而逆势上涨!
各大戏院经理都是人精,立刻敏锐地察觉到这股势头,纷纷增加《无间道》的排片场次,甚至砍掉了一些表现不佳的影片的场次。
于是,在上映后的第二个周末,港岛各大戏院门口出现了久违的景象。
排队购票的长龙!
人们争相涌入电影院,只为亲眼见证这部被口口相传为神作的电影。
《无间道》以其过硬质量,引发了全城热议,彻底成为一部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模仿“对不起,我是警察”、“三年之后又三年”的经典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