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牛庙村安顿下来的头几天,江屿着实体验了一把民国乡村生活。
白天,看着郭二带着伙计们修缮房屋,
跟着宁绣绣在村里和附近的村闲逛,打探情况。
晚上,则是在油灯下,听着窗外呼呼的风,思考着未来的道路。
娱乐活动几乎为零,最大的消遣可能就是听郭二媳妇念叨几句村里的八卦。
这种慢节奏甚至堪称枯燥的生活,对于的江屿来说,
很快便适应了,甚至品出几分沉淀心绪的味道。
毕竟江屿还在古代生活过呢!
但自己不是来体验生活或者当个乡下地主的。
而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想要真正掌握命运,
必须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势力。
聚人,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租地,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一百亩地如同诱饵,吸引了大量无地佃户,
将他们与江屿的利益初步绑定。
这些佃户为了能持续租种的土地,
自然会倾向于维护江屿这个好东家。
这就像古代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带有一定的人身依附色彩。
但问题也很明显,土地是有限的。
天牛庙村乃至周边,大部分好地都掌握在几个地主手中,
他们对土地视若性命,也绝不会轻易出售。
他江屿再有钱,短时间内也无法复制出第二个、第三个一百亩。
依靠土地聚拢的人口规模,很快会遇到瓶颈。
“必须开辟新的路径。”江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要让人们依靠我生活,不一定非要通过土地。
通过工作,通过产业,同样可以!”
开办工厂!
这个念头变得清晰起来。
建立工厂,招募工人,发放工钱。
工人们依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
其家庭自然就与工厂,与江屿紧密相连。
这种基于雇佣关系的纽带,同样牢固,
甚至比土地租赁更易于扩张和管理,
只要工厂能够给他们在这乱世带来不错的待遇,就能不断吸纳人口。
那么,开什么工厂?
江屿的意识沉入空间,快速浏览着里面囤积的海量物资和资料。
选择的产品必须符合几个条件。
市场需求巨大:最好是生活必需品,不愁销路。
技术门槛不高:便于快速投产,工人容易培训。
原材料易得:最好能本地或就近解决,降低成本,避免受制于人。
初期投资适中:虽然他有银元,但也不能盲目铺张。
很快,一个产品进入他的视线:肥皂。
民国时期,肥皂(又称“洋碱”)早已传入中国,
但主要在城市和富裕阶层中使用。
广大农村和普通城镇百姓,
大多还在使用皂角、草木灰、甚至用碱土淋水的方式来清洁,
去污效果差,也不卫生。
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缓慢改变,对廉价好用的肥皂需求潜力巨大!
这是一个几乎空白的蓝海市场。
制作肥皂的基本原理——皂化反应(油脂+碱→肥皂+甘油),
对于现代高中生都是基础知识。
工艺并不复杂,土法生产也能实现。
江屿空间里有详细的土法和小型工业化生产肥皂的技术手册,
甚至还有一小套实验级的皂化反应设备和催化剂,可用来研发和改进。
原材料主要原料是油脂和碱。
东山是农业大省,猪油、花生油、棉籽油等来源相对广泛,可以收购。
甚至可以利用一些废弃油脂,如屠宰场下脚料,降低成本。
主要采用烧碱(氢氧化钠)。
当时国内已有少量生产,但价格较贵。
土法可以用纯碱加石灰煅烧苛化制取,虽然纯度低、效率差,
但足以满足土法制皂初期需求。
江屿空间里甚至直接囤了一些工业烧碱。
建立一个小型肥皂作坊,
前期投资主要包括场地、简单设备、原材料采购和人工。
一旦投产,一块肥皂的成本极低,
但售价却可以数倍于成本,利润丰厚,能快速回笼资金并扩大生产。
“就是它了!”江屿肯定道。
开办肥皂厂,既能聚拢人心,
又能赚取后续发展提供资金,
还能改善当地卫生条件,简直一举多得!
思路既定,江屿立刻行动起来。
第一步:市场与原材料调研。
江屿并没有立刻大张旗鼓,而是派郭二带着两个机灵的伙计,
以采购物资的名义,去了几趟县城和邻近的大集镇。
了解市面上都有哪些品牌的肥皂,价格几何,销售情况如何。
询问猪油、花生油、棉籽油的价格和供应渠道,
了解附近是否有屠宰场或油坊。
询问药店和杂货铺,了解纯碱和烧碱的价格和购买难度。
反馈回来的信息让江屿更有信心,
洋皂价格昂贵,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
油脂来源稳定,价格虽有波动但可接受。
碱类虽需从外地输入,但并非搞不到。
第二步:选址与人员规划。
工厂地址就选在他们现在住的大宅院的后院。
那里足够宽敞,搭建几个棚子就能作为初期生产车间。
而且位置相对偏僻,便于管理,也减少初期对村民生活的干扰。
核心技术人员由江屿自己担任,负责配方和工艺指导。
生产工人优先从那些租种了江屿土地,
家中还有剩余劳动力的佃户家庭招募,
其次是天牛庙村及周边村庄的无地贫困农民。
这既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加深绑定,
也能避免工人来源复杂难以管理。
初步计划招募20-30人。
让宁绣绣逐步参与进来,负责账目、物资管理和部分人员调度。
郭二负责安全、仓储和对外联络。
第三步:打通关节。
在这个时代办厂,尤其是可能涉及“化学”制品的,
没有官面上的认可寸步难行。
但钱能通神。
江屿亲自跑了一趟县城,通过银元开道,
请了一位在县衙门口开茶馆的万事通牵线,
宴请了县政府建设科的一位科员和当地警察局的一位巡官。
席间,江屿自称是南方来的商人,
看中本地民风淳朴、原料丰富,想投资开办一家民生皂胰厂,
生产百姓用得起的肥皂,造福地方,同时也能给县里增加税收。
一顿丰盛的酒席,加上每人二十块大洋的“辛苦费”
(相当于他们大半年的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