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帅帐的烛火映着舆图上的红黑线条,庞统刚将魏延、吴懿的布防文书收进木匣,帐外亲兵便捧着一封密封的信函进来,低声道:“军师,成都来的密信,是丞相亲笔。”
庞统心中一动,接过信函。蜡封上印着诸葛亮的私章,拆开信纸,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他逐字细读,原本舒展的眉头渐渐蹙起,手指不自觉地捏住信纸边缘。
“……闻君分兵援寿春、防东吴,布防虽周,然司马懿善用‘围点打援’之策,昔年祁山之战,其曾佯攻我军粮道,实则诱我主力驰援,再寻机破阵。今君令魏延往寿春,若司马懿弃寿春不攻,转而设伏于魏延援军必经之路,或佯攻庐江引吴懿分兵,再回师夺寿春,恐君之布局将破……”
信中字字恳切,诸葛亮还特意提及司马懿过往的战例,提醒庞统不可低估其调兵遣将的手段。庞统放下信纸,走到舆图前,指尖沿着魏延驰援寿春的路线滑动——那是一条狭长的山谷,正是设伏的绝佳之地。此前他只算着司马懿会固守待援,却忽略了其主动出击、打乱援军的可能。
“军师,可是成都那边有变故?”帐外传来马良的声音,他见庞统久不出帐,便进来询问。
庞统将密信递给他,沉声道:“丞相提醒我,司马懿恐会弃攻寿春,转而伏击魏延的援军。我们此前只防他正面夺城,却漏了这一手。”
马良读完信,脸色也凝重起来:“若魏延中伏,寿春没了援军,张嶷五千人根本挡不住曹真的两万兵力,寿春必丢!”
“不止寿春。”庞统手指点在庐江方向,“司马懿若再派人佯攻庐江,吴懿若贸然出兵,庐江防线也会空虚——到时候东吴再趁机而动,我们便是腹背受敌。”
他沉思片刻,快步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两道新的军令。第一道传令魏延,让其将一万兵力分作两队,前队三千人扮作主力,大张旗鼓前行,后队七千人则偃旗息鼓,走小路绕开山谷,待前队吸引魏军注意力后,再从侧翼包抄;第二道传令吴懿,无论魏军如何佯攻,只守庐江,不得擅自出兵,若遇紧急情况,先向寿春张嶷求援,再报长安。
写完军令,庞统让亲兵快马送出,又对马良道:“丞相远在成都,却能洞悉司马懿的计谋,倒是我险些因一时稳妥,失了先机。”
马良拱手道:“军师及时调整,已无大碍。再说,丞相与司马懿交手多次,对其战法最为了解,这封密信来得正是时候。”
庞统点头,将诸葛亮的密信仔细收好。他望着舆图,心中暗道——司马懿虽狡诈,但若能借诸葛亮的提醒化解其算计,不仅能保住寿春和援军,还能反过来让司马懿的伏击计划落空,届时魏军士气必跌,收复长安便更有把握。
三日后,魏延的前队果然在山谷中遭遇魏军伏击。正当魏军以为得手时,魏延的后队突然从侧翼杀出,魏军猝不及防,被打得溃不成军。消息传到长安,庞统收到魏延的捷报,同时也收到了诸葛亮的第二封密信,信中只写了八个字:“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庞统看着信,嘴角露出笑意。他提笔回信,告知诸葛亮调整后的战况,末尾写道:“丞相所嘱,亮已记之。北伐之路,幸有丞相为援,亮必不负所托。”
烛火摇曳,帅帐内的舆图上,寿春方向的红色标记愈发稳固。庞统知道,有了诸葛亮的提醒,他接下来的布局,会更稳妥,也更具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