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刑事侦缉中心的成立仪式结束后,沈锐立即投入了工作。中心位于番禺警察厅新建的科技大楼,配备了最先进的数字取证实验室、网络作战中心和情指一体化平台。
“局长,有情况。”赵峰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来,“刚刚收到预警,‘天河之光’超级计算机中心检测到异常数据访问模式。”
沈锐皱眉。“天河之光”是国家重点超级计算机,承担着气象预测、药物研发等重大科研任务。
“什么性质的访问?”
“疑似在搜索某个特定算法模式,访问方式高度隐蔽,几乎避开了所有常规检测。”赵峰调出数据流图,“如果不是我们新安装的‘镜面’AI预警系统,根本发现不了。”
沈锐立即下令:“启动一级响应,全程跟踪但不要打草惊蛇。”
技术团队很快锁定异常访问的源头——一系列被劫持的“肉鸡”计算机,分布在全球各地,但指挥节点似乎就在大湾区。
“对手很专业,用了多层跳板。”首席技术官报告,“但有一个微小破绽——某个节点的响应时间异常短,应该离我们不远。”
通过精细的网络延迟分析,团队将范围缩小到番禺大学城区域。进一步排查发现,信号来自一个校园研究项目的云计算平台。
“又是大学城?”沈锐想起之前的案件,“查一下这个项目的所有参与人员。”
调查显示,该项目由番禺大学与多家科技公司合作,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在团队成员中,一个名字引起了沈锐的注意:林枫,计算机科学博士生,曾有黑客前科但已“改过自新”。
“24小时监视林枫。”沈锐下令。
监视很快发现异常:林枫经常深夜独自留在实验室,行为诡异。更令人怀疑的是,他的消费水平明显超出学生身份。
三天后,技术团队截获到林枫的一条加密信息:“迷宫已进入,寻找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希腊神话隐喻。”程雪解读,“阿里阿德涅用线团帮助忒修斯走出迷宫。他在说已经进入某个系统,正在寻找出口或核心。”
沈锐判断:“‘天河之光’就是迷宫。他在寻找某种特定算法或数据。”
团队决定放长线钓大鱼,暗中监控林枫的一切行动,同时加强“天河之光”的防护。
果然,林枫开始了新一轮入侵尝试。这次,他使用了一种新型量子 tunneling(隧道)技术,几乎突破了所有防御。
“就是现在!”沈锐下令收网。
警方突袭实验室时,林枫正在终端前全神贯注地操作。被抓获时,他异常冷静:“你们来了。但已经晚了,线团已经找到。”
技术团队检查他的设备,发现确实已经下载了大量数据,但奇怪的是,这些数据看似随机无意义。
“是伪装,”林枫冷笑,“真正的内容藏在噪声中,需要特定的密钥才能解译。”
审讯中,林枫声称自己只是“学术研究”,否认有任何恶意目的。但调查发现他的账户有大量不明资金流入,来源是海外数个空壳公司。
“你不是主谋,”沈锐直视他,“谁在背后指使?”
林枫保持沉默。这时,技术团队有了突破:在他设备中发现了一个隐藏的通信模块,定期向某个位置发送心跳信号。
信号源指向珠江新城的一栋高档写字楼。
突击队迅速赶到,却发现目标办公室空无一人,只有设备在自动运行。中央屏幕上显示着新信息:
“优秀的追捕,但你们在追逐影子。——数字幽灵”
沈锐注意到办公室落地窗的反射中有个微小光点——对面大楼有观察点!
队员迅速包抄对面大楼,抓获了一名正在远程监控的男子。他自称是商业间谍,受雇监视警方行动。
但在他的设备中,技术团队发现了更重要的东西:与林枫设备的完整通信记录,显示林枫确实只是棋子,真正的主谋使用代号“弥诺斯”——迷宫的主人。
“弥诺斯...”沈锐想起希腊神话中建造迷宫的工匠,“他在建造数字迷宫。”
通过分析通信模式,团队发现“弥诺斯”有个独特习惯:每次重要通信都会引用文学典故,从希腊神话到现代科幻。
心理学家分析:“高度教育背景,可能有人文学科修养,年龄在40-50岁之间,自信到近乎傲慢。”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从林枫下载的“无意义数据”中分离出隐藏信息:不是技术数据,而是大量社会行为数据——消费习惯、交通模式、甚至社交媒体互动。
“他在研究社会行为,不是技术。”沈锐恍然大悟,“‘天河之光’只是跳板,真正目标是社会大数据。”
进一步调查发现,同期还有其他类似的数据窃取行动,目标都是各类社会数据库。
沈锐立即召集大湾区安全会议:“对手在构建社会行为模型,预测群体行为。这可能被用于操纵舆论、影响选举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会议决定加强社会数据平台的保护,同时监控异常数据访问模式。
一周后,新的攻击出现:番禺多个社区的智能水电表同时被入侵,显示虚假天价账单,引发民众恐慌和投诉。
攻击者留下信息:“迷宫不止一个入口。下一个:镜像世界。”
沈锐明白这指的是虚拟现实平台。警方立即与各大VR公司合作,加强安全措施。
果不其然,几天后,某大型VR社交平台遭入侵,数千用户遭遇“虚拟抢劫”——虚拟财产被盗,但造成真实心理创伤。
“从物理到数字,现在到虚拟,”沈锐在分析会上说,“他的领域在扩展。”
技术团队通过追踪VR平台入侵路径,发现了一个可疑的5G基站信号。物理定位将范围缩小到南沙区的一个科技园区。
突击检查发现,某个看似正常的5设备测试实验室实际上在进行非法的信号劫持实验。负责人是一名前电信工程师,有犯罪记录。
审讯中,他承认受雇进行“信号测试”,但不知道雇主真实身份,只通过加密数字货币获得报酬。
在他的设备中,警方发现了一个未销毁的指令片段:“...准备阶段三:现实扭曲...”
“阶段三?”沈锐警觉,“前两个阶段是数据收集和测试,第三阶段可能是实际行动。”
通过与国际刑警合作,团队发现类似计划在其他国家也有出现,都指向同一个代号“弥诺斯”。
“全球性威胁,”沈锐在向公安部汇报时说,“需要国际合作应对。”
就在全球追捕展开时,“弥诺斯”突然消失了所有痕迹,就像从未存在过。
案件陷入僵局。但沈锐相信,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
一个月后,番禺举办国际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会议期间,突然多个新闻平台同时发布突发消息:番禺湾发生重大化学泄漏事故,建议市民立即避难!
恐慌开始蔓延,但警方很快发现这是假新闻——精心设计的深度伪造,连专家一时都难辨真伪。
虽然迅速辟谣,但已经造成交通混乱和社会恐慌。
“阶段三:现实扭曲。”沈锐明白了,“他不只是要窃取数据,是要制造现实。”
技术团队通过追踪假新闻源头,发现了一个分布式网络节点,最终定位到——番禺电视台本身!
调查发现,电视台的系统被巧妙入侵,攻击者利用 scheduled(预安排)节目时段插入伪造内容。
在系统中,技术团队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后门程序,风格与“弥诺斯”完全一致。
但这次,有个微小不同:后门程序中有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个人标记——某种特殊的代码缩进风格。
通过大数据比对,团队发现这种风格与某个知名开源项目的早期贡献者高度相似。该贡献者使用代号“忒修斯”——迷宫中的英雄。
现实中的身份是:张维安,45岁,前大学计算机教授,五年前辞职创业,现为某AI公司首席科学家。
背景调查显示,张维安年轻时曾是社会活动家,后转向技术研究,相信技术可以“优化社会结构”。
“理念型罪犯,”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自己是在用技术改善社会。”
警方对张维安进行了秘密监控,发现他行为正常,没有直接犯罪证据。
沈锐决定采取冒险策略:主动接触。
在一场科技论坛上,沈锐“偶遇”张维安,两人进行了简短交谈。张维安表现得知性而理性,但沈锐注意到当话题转向“技术伦理”时,他眼中闪过一丝狂热。
会后,技术团队检测到张维安的设备有异常加密通信,接收方是一个位于海外的服务器。
通过国际协作,警方最终定位到服务器真实位置,并获得了访问日志——显示张维安确实在与某个国际组织联系,计划在大湾区进行“社会优化实验”。
收网时机成熟。当张维安在一次试图入侵政府数据平台时被当场抓获。
在他的实验室中,警方发现了完整的“社会工程学”实验计划,目标是测试如何通过精确的信息干预引导社会行为。
审讯中,张维安毫无悔意:“我在做必要的研究!社会系统低效而腐败,需要技术优化!”
“谁给你这个权力?”沈锐平静地问。
“科学赋予我责任!”张维安激动道,“如果你们阻止我,就是在阻止社会进步!”
案件虽然告破,但沈锐心情沉重。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越来越复杂,执法者需要理解的不仅是法律,还有技术本身的哲学维度。
在总结报告中,他写道:“我们面对的不仅是罪犯,更是技术无限可能性带来的伦理深渊。执法需要与技术发展同步进化,甚至超前思考。”
基于这个理念,他在数字刑事侦缉中心下成立了“科技伦理研究组”,专门研究新兴技术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
成立仪式上,他说:“我们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技术既能照亮前路,也能投下阴影。我们的责任是确保光明主导方向。”
当晚,他收到一条加密信息:“迷宫有无数路径,你只封闭了一条。——弥诺斯二世”
沈锐回复:“有多少,封多少。”
他放下手机,望向窗外。广州的夜景依旧璀璨,但数字世界中的较量刚刚开始。
在新的挑战面前,守护者的使命永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