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双胞胎儿子萧文、萧武满月还有两天,家庭的喜悦和忙碌稍稍缓解,萧远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回了集团的发展上。与王建国的通话带来的关于国家可能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消息,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信息化的浪潮,正从顶层设计层面开始涌动。
他清楚地知道,这股浪潮将席卷一切,而通信技术,是承载这一切的基础设施。远航集团起家于贸易,壮大於bp机,但未来绝不能止步于此。研发中心的技术路径选择,关系到集团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兴衰。
因此,他亲自参加了这次由张工主持的研发中心核心团队技术路线讨论会。会议的议题很明确,却也足够让人头疼:在现有bp机业务依然贡献巨额利润的背景下,研发资源应该如何分配?是继续深耕、榨取bp机的最后价值,还是全力转向代表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
会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讨论异常激烈,逐渐形成了以硬件工程师李明和软件工程师赵凯为代表的两派观点。
李明是研发中心的元老,近四十岁,性格沉稳,技术扎实,尤其擅长硬件设计和成本控制。他扶了扶厚厚的眼镜,语气坚定地重申自己的观点:“萧总,张工,我认为我们必须现实一点。没错,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是趋势,报纸上、杂志上都在说。但是,现在的现实是,我们的‘远航’牌bp机,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利润丰厚!一套完整的GSm系统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基站、交换机、终端……这不仅仅是我们研发中心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持!目前国内的基础非常薄弱,核心芯片、协议栈软件,几乎都要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不说,还容易受制于人。”
他指着白板上的数据:“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一台GSm手机的成本,至少在8000到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入网费和通话费。这样的价格,有几个普通消费者用得起?反观我们的bp机,加上服务费,入门成本不到一千元,市场接受度极高。我认为,未来三到五年,bp机依然会是个人移动通信市场的主流。我们应该将主要资源集中在bp机的功能迭代上,比如开发汉字显示能力、增加股票信息等增值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才是对集团最负责任的做法!”
李明的话代表了一大批务实派工程师的想法,他们更看重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的即期回报。
他的话刚落,坐在他对面的赵凯就忍不住开口了。赵凯不到三十岁,是张工从某知名高校挖来的尖子生,思维活跃,对新技术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他语速很快,带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李工,我承认您说的有现实性。但是,我们不能只盯着脚底下看!技术发展是指数级的,不是线性的!bp机技术已经快到天花板了,它只能接收信息,不能发送,更不能实时对话,这是天生的缺陷!GSm代表的蜂窝移动通信才是未来,是真正的‘个人通信’!”
他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激动地画着示意图:“成本高是暂时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集成电路的性能每18-24个月翻一倍,价格则会下降。现在一万块的手机,可能两三年后成本就会降到三千、两千!等到那时候我们再起步,就晚了!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国际巨头,在GSm上的投入有多大,大家不是不知道!如果我们不尽快跟进,未来恐怕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应该立即组建精锐团队,全力攻关GSm终端技术,哪怕是先做出样机,理解透技术原理,也为将来打下基础。我甚至认为,我们应该开始预研更未来的技术,比如……比如基于Ip的数据传输在移动网络上的应用可能性!”赵凯最后这句话说得有些没底气,这个概念目前实在太超前了。
“小赵,你这就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太理想化了!”李明反驳道,“集团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要投在刀刃上。你那个Ip数据传输,太虚无缥缈了!我们现在连可靠的语音通话都没解决!巨大的研发投入,如果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如何向集团交代?万一方向错了,或者政策有变,损失谁来承担?”
“可是不敢冒险,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我们远航能有今天,不就是因为萧总当年敢于冒险做中苏贸易吗?”赵凯涨红了脸争辩。
会议室内顿时分成了两派,支持李明和支持赵凯的成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支持李明的人居多,毕竟他们的观点更符合当下的商业逻辑;支持赵凯的人虽少,但个个都是对技术趋势敏感的年轻骨干。
张工坐在主持位,眉头紧锁,没有轻易表态。作为研发负责人,他需要权衡技术与商业、当下与未来。他其实内心更倾向于赵凯的方向,但李明的担忧也非常现实。他几次想开口调和,但都觉得火候未到,于是将目光投向了从会议开始就大部分时间在静静聆听的萧远。
萧远确实一直在听,没有打断任何人的发言。他面前的笔记本上,零星记录着几个关键词:bp机利润、GSm成本、产业链依赖、时间窗口、数据应用……同时,他心分二用,系统的界面在视野中若隐若现。
他没有动用任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预测类功能,那些在LV30才会更强。他只是静静地调出了“资讯分析”中关于全球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公开资料和行业报告摘要,以及“资源整合分析”功能对研发中心自身技术储备、人才结构和资金承受能力的评估。
系统的分析冷冰冰地呈现:李明观点,风险低,短期(3年内)回报稳定,但长期(5年后)存在被颠覆风险;赵凯观点,风险高,短期无回报且持续吸血,但长期可能获取巨大行业红利,关键在于切入时机和资源投入的节奏把控。综合评估建议:采取渐进式投入策略,设立前瞻性研究项目,控制初期风险,密切跟踪外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需求变化。
系统的分析,与他基于未来知识的判断基本一致。他知道,李明代表了“现在”,而赵凯看到了“未来”。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既要活好“现在”,又不能错过“未来”。
看到张工投来的目光,又看了看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双方,萧远知道,该自己出场了。他轻轻咳嗽了一声,声音不大,却让原本喧闹的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集团掌舵人身上。
萧远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平和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明和赵凯身上:“李工,小赵,还有各位,你们的讨论非常精彩,也很有价值。这说明大家都把自己真正当成了研发中心的一员,在为公司的发展殚精竭虑。”
他先肯定了双方的出发点,缓和了一下气氛,然后缓缓说道:“李工的担忧,非常实际,也至关重要。企业生存,利润是血液。如果我们不顾现实,盲目将所有资源投入一个遥远且不确定的未来,无疑是一种冒险,甚至可能拖垮我们现有的健康业务。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李明听到这里,脸色稍霁,感觉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板的理解。
萧远话锋一转,又看向赵凯:“但是,小赵对技术趋势的敏感和敢于前瞻的勇气,同样宝贵,甚至从长远看,更为关键。大家想一想,几年前,有人能想到bp机会如此普及吗?技术的发展,往往超乎我们最乐观的想象。诺基亚之所以能从一家芬兰的木浆厂成长为通信巨头,正是因为在模拟通信时代就看到了数字通信的未来。”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陷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bp机和GSm手机,真的就一定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吗?”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愣了一下。包括张工在内,大家都潜意识地将两者对立起来了。
萧远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原本泾渭分明的“bp机”和“GSm”之间,画了一条双箭头线,然后在旁边写下了“双轨并行”四个字。
“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也必须采取一种‘双轨制’的技术发展路径。”萧远的声音清晰而坚定,“第一轨,是‘现实轨’或者说‘现金流轨’。以李工为首的团队,继续负责bp机产品的迭代优化。目标很明确:深度挖掘现有市场潜力,提升产品竞争力,巩固利润基本盘。不仅要开发汉字机、增值服务,还要进一步降低成本,甚至可以考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高端和入门级系列产品。这一轨,是集团现阶段发展的压舱石,必须做好,做扎实!”
李明和保守派的工程师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露出了踏实和受命的神色。
“而第二轨,”萧远的目光转向赵凯等年轻工程师,“是‘未来轨’或者说‘战略研发轨’。由张工亲自牵头,以小赵你们这些对新技术有热情的骨干为核心,组建一个精干的GSm技术预研小组。这个小组现阶段的任务,不是立刻造出商用的手机,那不现实。你们的任务是:跟踪、学习、消化、吸收!”
他具体阐述道:“第一,跟踪全球GSm标准的最新进展,以及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巨头的技术和产品动态。第二,学习GSm的核心技术原理,包括网络架构、通信协议、终端设计等。可以尝试购买一些国外的开发板、协议栈软件进行分析,甚至可以考虑派员去国外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或展览。第三,尝试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研发,比如射频电路的设计、底层驱动软件的编写。目标是在一年内,能够搭建一个简单的原型平台,能够实现最基本的通话功能验证即可。”
萧远的这个规划,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既考虑了前瞻性,又充分评估了风险。投入可控,目标明确,不是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地为未来做准备。
赵凯等人听得眼睛发亮,这正是他们渴望的方向!虽然只是“预研”,但毕竟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萧总,那这个预研小组的资源和权限?”张工适时地提出关键问题。
萧远早有准备:“集团会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初步预算……先按一百万人民币来规划,主要用于购买资料、设备和必要的技术授权。人员方面,由你在中心内部择优选拔,初期规模控制在5到8人,要精干。我可以动用一些海外关系,帮你们获取一些国内不易拿到的一手技术资料。但是,”他语气转为严肃,“这个项目目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仅限于在座各位知晓。对外,它就是研发中心的一个普通技术跟踪项目。明白吗?”
“明白!”张工和赵凯等人异口同声,情绪明显高涨起来。
萧远最后总结道:“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选择现在还是未来’。成年人,尤其是做企业,往往不是做选择题,而是如何平衡的艺术。bp机是我们的现在,我们要让它焕发最大的光彩,为集团积累更多的资本。而GSm,乃至小赵提到的更超前的数据应用,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提前播种,耐心培育。也许三五年内,预研小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但我相信,今天埋下的种子,将来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他回到座位,看着众人:“这个‘双轨制’方案,大家觉得如何?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或建议?”
李明沉思片刻,首先表态:“萧总,我赞同这个方案。既保证了当前的业务,又为未来布局,很稳妥。”他心中的顾虑被打消了,因为主力和资源依然在保障他负责的bp机业务。
赵凯更是激动地说:“萧总,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尽快拿出阶段性成果!”
其他成员也纷纷点头,之前的对立情绪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目标感和分工协作的意愿。
张工长长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太好了,萧总。您这个‘双轨制’的思路,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困惑解开了。我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我会尽快拿出详细的人员配置和项目计划书给您。”
技术路径的争议,终于在萧远高屋建瓴的规划下得以化解。会议室内的气氛从之前的激烈争论,变得和谐而充满干劲。
萧远看着重新团结起来的团队,心中稍定。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技术的迭代会越来越快。但只要方向正确,团队齐心,他就有信心带领远航这艘大船,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散会后,萧远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和张工又单独聊了几句,叮嘱他一定要注意两个团队之间的知识分享和氛围融洽,避免形成新的隔阂。张工一一记下。
离开研发中心,坐回车里,萧远揉了揉眉心。处理这种技术路线的分歧,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远比做一个简单的投资决策更耗神。但这是企业从草莽走向正规、从机会导向走向战略导向的必经之路。
他看了一眼系统界面,LV25的经验条似乎又微微向前蠕动了一小截。每一次解决这样的核心难题,推动集团向前迈进,似乎都能带来经验的增长。他期待着系统升级到LV30的那一刻,相信那时,“行业趋势预测”的强大功能,将能为他正在布局的这盘大棋,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车子启动,驶向家的方向。此刻,他格外想念马婷婷和那两个咿呀学语的小家伙。事业的蓝图需要精心绘制,而家庭的港湾,则是他所有勇气和动力的源泉。技术路径已定,接下来的,就是坚定的执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