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星空公约”内部因非洲困境而波澜骤起,沈清悦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平息内部分歧和准备亲赴肯尼亚之时,陆景珩的存在,如同深海之下的定海神针,稳固着帝国那不为常人所见的根基。他没有参与那场充满火药味的信任投票辩论,他的沉默并非置身事外,而是因为他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更隐蔽的战场。
他知道,埃隆·詹宁斯和元象科技绝不会满足于一场理念之争的舆论战。在硅谷的生存法则里,当正面舆论无法摧垮对手时,资本、法律和技术上的隐秘绞杀便会紧随而至。沈清悦在前方开拓疆土,应对明枪,他的职责,便是为她扫清暗箭,稳固后方。
在纽约陆氏集团顶层那间极少有外人进入的战略室内,空气中弥漫着冷静到极致的气息。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再显示艺术品的柔美线条,而是布满了错综复杂的全球资本流向图、专利分布网络以及经过特殊算法标记出的、可能与元象科技存在关联的离岸空壳公司。
陆景珩站在屏幕前,眼神锐利如扫描仪,捕捉着每一个异常的数据节点。一场无声的防御与反击战,早已在他掌控的维度上,悄然展开。
陆景珩的应对,并非单一方向的硬碰硬,而是基于精准情报和雄厚资本的多维度、精准打击。
元象科技在“创世者”平台发布后,估值飙升,正在积极寻求新一轮巨额融资,以支撑其激进的扩张和研发计划。詹宁斯试图引入更多强大的资本伙伴,一方面充实弹药,另一方面也借此构建一个更庞大的利益共同体,让潜在对手投鼠忌器。
陆景珩早已洞悉其意图。他并没有直接阻止融资——那既不明智,也难以做到。他选择了更巧妙的方式——“驱狼吞虎”。
他通过数个隐秘的离岸基金和长期合作的华尔街盟友,主动接触了元象科技本轮融资中最积极、也最具话语权的几家主要投资方。他没有诋毁元象科技,反而“客观”地分析了生成式艺术领域面临的巨大监管不确定性(援引“星空伦理倡议”引发的广泛讨论)、潜在的版权诉讼风险潮、以及AI模型高昂的持续训练成本和难以短期盈利的窘境。
同时,他向他们展示了另一幅图景:经过内部信任投票洗礼后,“星空公约”的凝聚力反而得到了一次压力测试,其“南半球战略”虽然遇挫,但底层逻辑和长期价值并未改变,且在欧美成熟市场的基本盘极其稳固。更重要的是,“星空公约”拥有元象科技不具备的、与全球顶级文化艺术机构的深度绑定和实体资源。
“投资元象,是赌一个充满政策与法律风险的、颠覆性的未来;而投资‘星空’生态内的关键公司,则是投资一个正在稳健扩张、拥有深厚护城河的现在。”这是他传递的核心信息。
此举效果显着。几家原本志在必得的投资方态度开始变得犹豫,提出了更为苛刻的条款和估值要求,极大地延缓了元象科技的融资进程,并增加了其融资成本。詹宁斯感受到了来自资本市场的无形压力,却一时难以找到源头。
在技术层面,陆景珩的行动更为隐秘和超前。他麾下的技术情报团队,早在元象科技发布“创世者”之前,就已经对其技术路径和可能的核心专利进行了预判和分析。
通过一家由陆氏间接控股、名不见经传的小型科技公司“前瞻研究(Foresight Research)”,陆景珩团队在全球主要专利局,围绕AI艺术生成的关键预处理、风格迁移算法、跨模态内容理解等细分领域,提交了大量具有前瞻性和壁垒性的“防御性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申请写得极其精妙,范围宽窄适中,既不至于无法授权,又能有效地在元象科技可能的技术演进路径上埋下地雷。
当元象科技的工程师试图优化其模型,绕开现有技术框架时,惊讶地发现,几条看似颇有潜力的技术路径,竟然已经被“前瞻研究”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提前卡位。虽然不至于完全堵死,但要么需要付出高昂的授权费,要么被迫进行更复杂、成本更高的技术绕行。这如同在赛跑选手的跑道上提前撒下了细小的三角钉,虽不致命,却足以打乱节奏,消耗体力。
詹宁斯在内部技术会议上大发雷霆,要求法务团队全力调查“前瞻研究”的背景,并评估专利无效宣告的可能性。他嗅到了同等级别对手的味道。
陆景珩最深层的布局,在于他的情报网络。他不仅关注元象科技本身,更关注其上下游的供应链、核心技术人员、乃至与詹宁斯过往关系密切的商业伙伴。
情报显示,元象科技正在秘密接触几家“星空公约”生态中的关键技术供应商,特别是为“星空公约”提供高精度3d扫描和沉浸式VR渲染解决方案的“视界无限(horizon Infinite)”公司。詹宁斯意图通过高价收购或排他性合作,直接掐断“星空公约”在技术体验上的优势。
然而,陆景珩的动作更快。在元象科技正式发出收购要约之前,他已经通过一个第三方基金,以战略投资的方式,低调地增持了“视界无限”的股份,并与该公司创始人达成了深度共识,签订了反恶意收购和优先合作权的协议。当元象科技的收购代表信心满满地登门时,得到的只是一个礼貌而坚定的“不”。
与此同时,陆景珩的人甚至接触了元象科技内部几位对詹宁斯激进的、缺乏伦理约束的技术路线感到不安的核心AI伦理研究员,建立了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这并非为了即刻挖角,而是埋下伏笔,在关键时刻,或许能从内部瓦解对方的军心。
在沈清悦即将启程前往肯尼亚的前夜,陆景珩来到了她的公寓。窗外是纽约不夜的灯火,室内只开着一盏昏黄的落地灯。
“非洲那边,需要我陪你吗?”他问,声音是一如既往的沉稳。
沈清悦摇摇头,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坚定的笑容:“内部的问题,需要我亲自去解决。那是我的战场。”她看向他,“你这边呢?詹宁斯不会那么安静。”
陆景珩走到窗边,与她并肩而立,望着脚下的城市。“他确实没有。”他轻描淡写地将过去几周在资本、专利和供应链上的交锋,择要告诉了她。
沈清悦静静地听着,眼中没有丝毫惊讶,只有一种深切的、并肩作战的安心。“所以,我们的融资没有受影响,视界无限也保住了,还在他们的技术路线上撒了把钉子?”
“可以这么理解。”陆景珩颔首。
“有时候我觉得,”沈清悦轻叹一声,“你在阴影里为我挡掉的明枪暗箭,比我正面应对的还要多。”
“分工不同而已。”陆景珩转过头,目光在昏暗中格外深邃,“你负责定义光的方向,我负责确保光的源头不被污染,不被切断。”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带着一丝冷冽的预警:“不过,詹宁斯不是陆景琛。他不会轻易认输。资本和技术上的小挫折,只会让他更疯狂。他接下来,可能会尝试更直接、也更危险的手段。你要在非洲一切小心,那边的情况复杂,我担心他会借题发挥。”
沈清悦点了点头,将他的手握紧:“我知道。前方后方,我们各自守好。”
“嗯。”陆景珩反握住她的手,力道坚定,“无论他在哪里出手,我都会在他身边。”
两人的身影在窗前凝固,如同两位君王,一个守护着帝国的光辉与理想,一个执掌着帝国的阴影与权柄,共同面对着来自硅谷新贵的、愈发汹涌的暗流。景珩的布局,已然就位,只待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