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沾湿双色花瓣时,育苗区已响起簌簌的收籽声。花宴过后,同心花褪去盛艳,花托处坠着饱满的果荚,绯红与乳白交织的果壳微微开裂,露出里面黑亮的混融籽,比去年的同心籽更饱满,绒絮带着红白相间的纹路,是双山相融的印记。
“今年的籽比去年多三成!” 李伯剥开一枚果荚,里面的籽竟有二十余粒,黑亮中泛着淡淡的粉晕,“混融种的优势显出来了,抗逆性强、结籽多,来年能种遍青峰山的坡地!” 西漠长老拄着槐木杖走来,手里捧着西漠的储籽陶瓮,“我们要把一半籽种在西漠的沙丘边缘,让银边土也染上双山的绿!”
收籽的活计热闹而有序,双山族人分工协作。青峰山的族人熟稔地采摘果荚,避免碰掉未成熟的籽;西漠的族人则用绒草筐承接,筐底垫着银边叶,防止籽粒磕碰受损。小豆子和阿依古丽一起筛选籽种,把颗粒饱满、绒絮完整的籽挑出来,单独装进红绳缠绕的木盒:“这些是‘传承种’,要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记得双山融技的不易!”
阿默正忙着提炼双花籽油,陶锅架在青峰山的槐枝火上,锅里熬着双色花瓣和银边蜜露,蒸汽带着浓郁的花香飘向远方。“用西漠的古法慢熬,再用青峰山的绒草过滤三遍,油才清亮无杂质!” 他用木勺搅动锅内,花瓣渐渐融化,析出浅黄的油汁,“这花籽油既能护肤润肤,还能掺进催芽剂里,促籽醒芽,是双山的‘宝贝油’!”
孩子们围在阿默身边,看得目不转睛。阿秋和阿禾踮着脚,盯着陶锅冒出的蒸汽,“好香呀!像把整个花田装进锅里了!” 阿春和阿雅则学着用绒草过滤油汁,动作轻得像抚摸花瓣,滤出的花籽油清亮透明,沾在指尖滑腻香甜。王婶端来花油甜糕,糕里掺了花籽油和花干粉,咬一口,甜香在舌尖化开,带着双花的醇厚:“吃了这糕,记住双山的味,以后不管在青峰山还是西漠,都忘不了这份情!”
苏清鸢和陆沉舟正修订跨山种植册,新添的书页上详细记录着混融种的种植全流程 —— 从双山土配比、催芽剂调配,到防风御虫、催花酿露,每一步都配着插图和批注,还有双山族人的经验总结。“要把册子抄成两份,青峰山和西漠各存一本,再刻成木牍,永远流传下去!” 陆沉舟提笔写下结语,“双山融技,非一日之功;跨山同心,需世代相守。” 西漠长老在册子上按下手印,李伯也用槐枝蘸墨签下名字,墨痕落在纸页上,与花瓣样本相映成趣。
小豆子和阿依古丽带着孩子们,把筛选好的籽种分成数份。一部分装进陶瓮,埋在育苗区的老槐树下,作为 “储备种”;一部分交给西漠的信使,让他们带回西漠的各个部落;还有一部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装进小布包,系在胸前,“要把籽种带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也种上同心花!” 阿禾捧着小布包,眼里闪着光,“等花开了,远方的亲人就知道,青峰山和西漠是一家人!”
正午的阳光暖融融的,双山族人一起在育苗区的空地上,种下了最后一批混融籽。他们挖下浅坑,放进籽种,盖上双山混凝土,浇上花露调的清水。“这是‘同心苗’,要让它长在两地的交界处,见证双山的情谊!” 西漠长老俯身,轻轻压实土壤,“来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相会,看它抽芽、开花、结果!”
阿依古丽的驼队即将启程,驼背上驮着装满籽种、花籽油和种植册的藤筐,还有青峰山族人送的槐枝杖、绒草毯。“明年开春,我会带着西漠的新苗来,咱们一起把同心花种遍山海!” 她握着小豆子的手,把一个银边叶编的同心结递给他,“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守护着双山的绿!” 小豆子回赠她一个槐木做的小铃偶,铃芯嵌着一颗混融籽,“铃响时,就是我在想念你,想念西漠的亲人!”
驼铃声渐渐远了,混融籽在土壤里悄悄扎根,花籽油的甜香还在空气中弥漫,跨山种植册的墨香浸着纸页。小豆子站在老槐树下,望着驼队消失在山路尽头,胸前的同心结和小铃偶轻轻晃动,发出细碎的声响。育苗区里,新种下的籽种在阳光下孕育生机,老槐树枝桠上,新叶舒展,像在诉说着跨山同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