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轨道决战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喘息期,但也暴露了现有防御体系的局限性——力量过于集中于地月空间。为了将胜利转化为持久的战略优势,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太空防线,中国启动了 “金乌”体系的大规模扩展计划。其目标,是将防御前沿从地月空间,大幅推进至太阳系内的关键战略要地,构建一个多层次、纵深、具备弹性恢复能力的太阳系内圈防御网络。
一、战略要地的争夺
扩展计划的核心,是抢占并巩固具有极高战略价值的拉格朗日点 和小行星带关键节点。这些点是太空中的“天然堡垒”,物体在此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轨道,是部署预警、侦察、拦截平台的理想位置。
地月L1点(地球与月球之间): 此处是监视地月空间交通、预警来自深空威胁的“前哨眼”。中国在此部署了 “望舒”级大型早期预警与指挥平台。该平台装备有超大型相控阵雷达和深空光学望远镜阵列,如同一座悬浮在太空中的“长城烽火台”,可对来自日地拉格朗日点L1甚至更远方向的威胁提供早期预警。
地月L4\/L5点(地月轨道前方和后方60度): 这两个稳定点是部署“祝融”级重型轨道防御炮台 的理想位置。这些炮台装备有从“源晶”研究中获得加强的“烛龙”重型粒子炮 和大量拦截导弹,火力覆盖范围极广,能与月球基地、“玄鸟号”机动舰队形成交叉火力,封锁通往地月空间的要道。
小行星带哨站: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选择了几颗较大的、轨道稳定的小行星,秘密改造其内部,建立了 “盘古”级隐蔽监测哨站。这些哨站外表与普通小行星无异,内部却装有高灵敏度传感器和量子通讯中继设备,用于监视太阳系外侧空间的异常活动,防范美军可能从外太阳系发起的迂回攻击或其他未知威胁。
二、新一代平台的特点
此次部署的平台,相较于月球之战前的试验性平台,有了质的飞跃,深深烙上了战后技术进步的印记:
能源革命: 平台核心均采用小型化“金乌之心”聚变堆,并部分集成了“源晶”能量波导技术,提供充沛且稳定的能源,支持大功率武器和传感器的长时间运行。
火力升级: 主力武器系统全面换装或升级为“烛龙”定向能武器系统和“霹雳”系列超高速动能拦截弹,打击精度、射程和威力远超以往。具备对抗敌方大型舰船和饱和导弹攻击的能力。
智能与隐身: 平台搭载了改进型“伏羲”战术AI,具备更高的自主作战和协同能力。同时,平台表面采用新一代“月桂合金”和等离子隐形涂层,雷达反射截面和红外信号特征极低,生存能力大增。
高度自动化: 平台常驻人员极少,主要依靠机器人和AI维护,通过量子通讯由“玄鸟号”或地球指挥中心远程控制,降低人员风险和维护成本。
模块化与韧性: 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受损后可通过更换模块快速修复,或由“天工”级工程船进行在轨拼接扩建,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和抗损伤能力。
三、体系的协同
这些新部署的平台并非孤立的堡垒,它们通过“墨子”量子通信网络与“玄鸟号”机动舰队、月球“广寒宫”基地、地球指挥中心紧密连接,实时共享数据,构成一个统一感知、统一指挥、分布式杀伤的有机整体。
预警链: “盘古”哨站(小行星带) -> “望舒”平台(L1) -> 月球\/轨道预警网 -> 地球,形成梯次预警体系。
火力网: “祝融”炮台(L4\/L5)与“玄鸟号”舰队、月球基地火力点相互策应,形成重叠的火力覆盖区。
指挥链: 地球总指挥部负责战略决策,“玄鸟号”作为前沿机动指挥节点,各平台AI在授权下具备战术级自主决策权。
四、战略意义
“金乌”体系的扩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掌握主动权: 将防御前沿大幅外推,使中国在战略上处于“以逸待劳”的有利态势,迫使潜在对手必须穿越漫长的、布满侦察和火力点的“死亡区域”才能威胁中国核心利益区。
保障经济发展: 为正在快速发展的月球采矿、太空制造、深空探测等经济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技术验证场: 这些平台是验证“源晶”等新技术的绝佳试验场,为下一代空天母舰和武器的研制积累数据。
威慑与稳定: 强大的防御体系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威慑,有助于遏制对手的冒险冲动,维护太空战略稳定,为中国争取更长的和平发展时间。
五、寂静的筑城
广阔的太空深处,没有喧嚣的奠基仪式。只有一艘艘沉默的“天工”级工程船,在预定轨道上,像勤劳的工蜂一样,将一个个巨大的模块精准地拼接、组装。巨大的太阳能板缓缓展开,幽深的炮口调整着角度。一座座冰冷的钢铁堡垒,在寂静中悄然成型。
它们如同围棋盘上落下的棋子,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太阳系内的力量格局。当最后一座“祝融”炮台在L4点完成校准测试,炮口闪过一丝幽蓝的电弧后归于沉寂时,一条由钢铁、能量和智慧构筑的太阳系“长城”,已初具雏形。它守护着身后的家园,也默默注视着前方那片更加深邃、充满未知的星空。扩展的“金乌”体系,不仅是一道防线,更是中国太空力量从“近地”走向“深空”的坚实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