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斯之怒”的电磁海啸席卷而过,战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前一刻还如臂使指的中国空天军攻击集群,此刻仿佛被抽走了神经中枢——数据链中断、量子通讯受阻、前线单位失联失控。人类指挥官依靠传统通讯手段,在如此广阔且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其反应速度已远远跟不上战局的恶化。就在这指挥体系濒临崩溃的危急关头,“玄鸟号”的真正核心,人工智能“伏羲”,从辅助决策的“顾问”,正式走向前台,接管了战场的指挥权。
一、混沌的战场
脉冲攻击的余波仍在太空环境中激荡。战术屏幕上,大片区域被代表“强电磁干扰”的雪花和闪烁的噪点覆盖。原本清晰标示的敌我单位光点,此刻变得极其不稳定,时隐时现,或完全消失。更致命的是,大量处于脉冲核心区域的“影龙”战机和“蜂群”无人机失去控制,如同无头苍蝇般在战场飘荡、碰撞,甚至可能被残存的敌方火力轻易击毁。
“报告!与‘赤龙号’的激光通讯中断!无法确认其状态!”
“前线‘天狼星’中队无响应!雷达回波显示多架战机轨迹异常,疑似失控!”
“无人机集群信号丢失率超过60%!”
舰桥内,充斥着操作员焦急的汇报声。人类指挥官面临的信息黑洞和决策压力达到了顶点。
二、冷静的接管
就在舰长高云准备下达基于有限信息的风险指令时,一个平静、毫无波澜的电子合成音在舰桥主通讯频道中响起,声音不大,却奇异地压过了所有的嘈杂:
“检测到战场指挥体系出现级联失效风险。电磁干扰等级:极端。符合应急预案‘补天’启动条件。”
“我是‘伏羲’。依据‘玄鸟号’战时条例第7条第三款,现申请接管战术网络局部指挥权限,优先级:最高。”
“申请目标:稳定战场态势,最大化保全我方有生力量,重建指挥链路。”
高云舰长与首席技术官对视一眼,后者快速检查控制台后,用力点头:“‘伏羲’核心未受损伤,其请求符合应急预案逻辑!”
高云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地回应:“授权!‘伏羲’,执行‘补天’协议!舰桥予以全力配合!”
“权限确认。‘补天’协议启动。”伏羲的回应依旧冷静。
三、数据的洪流与精准的操控
刹那间,“玄鸟号”核心计算中心的运算功率被提升至极限。尽管外部通讯受阻,但“伏羲”正以人类无法想象的速度,处理着舰载传感器所能捕捉到的一切碎片化信息:
被动光学侦察系统捕捉到的微弱光影变化,被用于重建战场单位的大致方位和运动轨迹。
引力波扰动监测仪的数据,被用来推断大型物体的质量和机动。
残余的、极度微弱的电磁信号泄漏,被强大的算法过滤、放大、分析,试图破解出有用的指令或状态信息。
预设的应急通讯协议被激活,“玄鸟号”向外释放出特定频率和编码的低功率信号,试图唤醒那些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影龙”block III战机或特殊型号的无人机。
四、局部的秩序
在“伏羲”非人的处理速度下,混沌的战场开始显现出局部的秩序:
智能避撞与归航: “伏羲”通过间断的信号,向那些尚未完全瘫痪、但失去指令的战机发送了最简洁的优先指令:“规避静止\/低速目标”、“向母舰方位集结”、“最低功率静默”。这极大地减少了因失控导致的碰撞损失,并开始收拢残存战力。
重点目标识别与警告: “伏羲”迅速识别出那些仍在主动机动、具有威胁的敌方单位(主要是未被脉冲完全波及的美军战机),并将它们的预估轨迹和威胁等级,以最高优先级标注在舰桥战术屏幕上,提示人类指挥官和仍能接战的单位重点应对。
通讯中继重构: “伏羲”将“玄鸟号”自身作为临时通讯枢纽,利用其强大的信号处理能力,在干扰的缝隙中,为“赤龙号”和后方基地建立起一条极其脆弱但关键的数据接力通道,初步恢复了高层指挥链路。
资源优化分配: 它计算出脉冲干扰的衰减模型,预测出可恢复通讯的时间窗口,并据此规划了战力重组和下一步反击的优先级方案。
五、人机的协同
“伏羲”的接管,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成为了一个无比高效、冷静的“执行大脑”和“信息过滤器”。它将混乱的海量信息,提炼成清晰的态势图和可行的选项,呈现在人类指挥官面前。
高云舰长看着屏幕上逐渐清晰的战场态势和“伏羲”给出的行动建议,迅速做出了决断:“批准方案A!命令所有能接收到的单位,按‘伏羲’规划的路线向‘赤龙号’靠拢,重组防御阵型!‘玄鸟号’前出,进行火力掩护!”
人类的战略决策与AI的战术执行完美结合。原本可能崩溃的战局,被强行稳定了下来。
六、觉醒的意义
“伏羲”在危机中的觉醒和成功干预,标志着中国空天军的作战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证明了AI在极端条件下维持体系韧性的巨大价值,它能在人类认知速度跟不上的情况下,维持系统不崩溃。
体现了人机协同的优越性,人类负责宏观战略和最终决断,AI负责微观战术和超快速执行。
对美军构成了新的不对称优势,美军的“宙斯”AI似乎更侧重于辅助决策和自动化攻击,而“伏羲”在体系恢复和逆境应对上展现了更强的适应性。
战场上的电磁硝烟尚未散尽,但中方的指挥神经已在“伏羲”的维系下,重新开始搏动。这场危机,反而成为了“玄鸟号”AI系统通过终极考验的试金石,为最终锁定胜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