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予辰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俨然成了家里的“复读机”和“模仿秀大师”。这份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带来无数童言稚语的乐趣的同时,也像一面无比清晰的镜子,将他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言行举止,毫厘不差地映照出来。
起初是一些无伤大雅甚至令人捧腹的模仿。陆见深习惯性地推一下眼镜,陆予辰也会用胖乎乎的手指把并不存在的眼镜往鼻梁上顶。林星辰打电话时说“好的,再见”,小家伙也会在一旁拿着玩具手机,奶声奶气地学舌:“好滴,再见!”
但很快,模仿进入了更深的层次。一天晚上,林星辰因为工作上一个棘手的沟通问题,心情有些烦躁,和陆见深讨论时,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急促和不耐。当时,陆予辰正在旁边玩拼图。争论并没有升级,很快平息了。然而,过了一会儿,当陆予辰因为一块拼图放不进去而受挫时,他竟然小眉头一皱,模仿着妈妈刚才的语气,用力把拼图一扔,带着哭腔喊了一句:“哎呀!烦死了!”
这句话和那个神态,像一盆冷水,瞬间浇醒了林星辰。她愣住了,看着儿子那张因为挫败而委屈的小脸,以及那与自己如出一辙的烦躁表情,心中涌起巨大的震惊和羞愧。她从未刻意教过他这些,他只是在忠实复刻他最熟悉的行为模式。
晚上,林星辰把这件事告诉陆见深,语气沉重。陆见深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我也发现了。我上次在书房,因为一个技术问题没解决,下意识地叹了口气,说了句‘真麻烦’。结果下午我带他玩的时候,他搭积木塌了,也学着我的样子,叹了口气,说了句‘真麻烦’。”
书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他们意识到,教育不再仅仅存在于谆谆教诲和精心选择的绘本里,更渗透在每一天、每一个瞬间的言传身教中。他们是什么样子,孩子就有极大可能变成什么样子。希望孩子有耐心,自己面对困难时就不能轻易暴躁;希望孩子懂礼貌,自己待人接物就需温和有礼;希望孩子爱阅读,自己就不能总沉迷于手机屏幕。
“这面镜子,照得人有点无所遁形。”林星辰苦笑。
“是压力,也是动力。”陆见深握住她的手,“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先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从此,一种无形的自律在家庭中悄然形成。他们开始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生分歧时,尽量控制情绪,用更平和的方式沟通。遇到麻烦事,尝试说“我们想想办法”,而不是抱怨“真倒霉”。在家休息时,有意识地减少刷手机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拿起书本阅读,或者一起玩桌面游戏。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时刻的自我觉察和克制。但当他们看到陆予辰在遇到困难时,开始尝试说“我再试一次”,而不是轻易放弃发脾气;当他们听到他自然地运用“请”、“谢谢”、“对不起”时,那种欣慰感远超任何成就。
榜样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肩头,督促着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影响者。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活出那个你希望孩子成为的模样。这份因为爱而生的自我鞭策,或许是养育过程中,父母所能获得的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第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