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之心”的成功问世,为【红旗星辰计划】这台庞大而精密的宇航机器,装上了一颗史无前例的、超大功率的能源心脏。
有了这颗心脏,长周期的地月转移、月面基地的能源供应、乃至宇航员的生命维持系统,这些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难题,都瞬间变得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然而,仅仅拥有强大的心脏,还远远不够。
要将这颗心脏,连同宇航员、科学仪器、以及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无尽梦想,一同安全地送往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还需要为它打造一副同样强大、可靠、甚至“智能”的躯体。
这个艰巨的任务,何维交给了红旗工业集团内部,另一个与“前沿科学院”齐名的、同样神秘的部门。
如果说前沿科学院是集团的“大脑”,负责孕育那些改变世界的疯狂想法。
那么这个部门,就是集团的“双手”,负责将那些疯狂的想法,变成触手可及的、闪耀着工业文明光辉的现实奇迹。
它的对外代号,是“x车间”。
一个在集团公开的组织架构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幽灵般的部门。
……
“x车间”坐落于文昌航天发射场的最深处,与喧嚣的“超级工厂”遥遥相望,却又被一片广阔的、由人工湿地和热带丛林构成的生态隔离区,完全隔绝开来。
它的地面之上,只有几栋毫不起眼的白色行政楼和仓库。
而它真正的核心,则深藏于地下五十米的巨型中空花岗岩洞窟之中,其安全级别,甚至超过了存放【烛龙】核心技术的实验室。
因为在这里,存放的不是一项技术,而是红旗工业集团穷尽数十年之力,积累下来的、这个星球上最顶尖、最昂贵、也最不可思议的——制造能力。
这一天,何维带着红旗集团所有核心成员,第一次踏入了这座传说中的“x车间”。
厚达数米的合金闸门缓缓开启,众人乘坐专用电梯深入地底,踏入那片宽广却又安静得只能听到自身心跳的地下空间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忘记了呼吸。
这里不像是一个工厂。
更像是一个未来文明遗留下来的神殿。
巨大的洞窟穹顶上,模拟着天空的光影,柔和明亮。
空气中没有任何粉尘与异味,只有循环系统发出的、如同潮汐般的低语。
地面光洁如镜,无数台外形奇特的、大小不一的自动化机器人,如同沉默的工蚁,在预设的轨道上有条不紊地穿梭、忙碌。
这里没有传统工厂那种嘈杂的轰鸣和刺鼻的气味。
这里只有一种极致的、充满了秩序感的、属于终极工业美学的宁静。
“欢迎来到‘x车间’,”何维的声音,在这里显得格外清晰,“或者,我更愿意称它为——‘太空装备智造中心’。”
“与追求极致‘性价比’和‘产能’的超级工厂不同,‘x车间’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只有一个目标。”
何维伸出了一根手指。
“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制造‘极限’。”
他带领着众人,走向车间的中央。
在那里,一座如同远古巨兽骸骨般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金属造物,占据了整个空间的核心。
它高达三十多米,结构复杂,遍布着数不清的机械臂、激光发射器和高精度传感器。
众人屏住了呼吸,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都在绝密的技术简报中,见过这台机器的设计图。
它是“x车间”的心脏,也是何维“制造极限”理念的终极体现。
新一代巨型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设备——【洛书·巨灵II型】!
“传统的航天器制造,是‘加减法’。”何维站在【巨灵II型】的基座下,仰望着这台堪称工业奇迹的巨物,如同在介绍自己最骄傲的孩子,“工程师们需要先用铸造、锻压等方式,制造出成千上万个独立的零件,然后再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它们一点一点地组装起来。这个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每一次连接,都意味着一个潜在的结构弱点。”
“而‘巨灵II型’,”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颠覆传统的豪情,“它采用的,是‘生长法’。”
“它不再需要模具,也不再需要成千上万的零件。它可以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将一艘完整的、复杂的星际飞船的整体框架,从金属粉末和复合纤维开始,一层一层地‘生长’出来!”
就在这时,为了向董事们展示,【巨灵II型】的一条小型演示臂被激活了。
只见机械臂的前端,喷射出一束包含了多种金属粉末和特殊催化剂的“墨水”,紧接着一道高能激光束精准地照射在“墨水”之上,金属粉末瞬间熔融又在瞬间凝固。
更让董事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打印一层金属结构之后,另一支更精细的喷头,会立刻跟进,将一种含有碳纳米管和传感器的、类似生物神经的导电凝胶,精准地“注入”到尚未完全冷却的金属晶格缝隙之中。
紧接着,第三支喷头,又会将一种含有微型中空玻璃珠的冷却液,“填充”进预设的毛细管道网络。
“各位请看,”何维指向全息屏幕上被放大了数万倍的结构切面图,“‘巨灵II型’采用的,是我提出的‘活性墨水’多材料协同打印技术。”
“它打印的,不再是一块冰冷的、死气沉沉的金属。它在构建结构的同时,已经将带有传感功能的‘神经元’网络,和可以进行主动式热管理的‘血管’冷却系统,直接‘生长’在了材料的内部!”
这番话,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了自己的认知边界,正在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粗暴地拓宽。
这种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竟然真的被红旗集团,变成了可以触摸的现实!
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车间,要被命名为代表着“未知”的“x”了。
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何维敢于夸下海口,要以一个企业之力,去挑战载人登月这种只有顶级国家力量才能完成的壮举。
因为他手中掌握的,根本就不是这个时代的制造技术!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何维带领着众人,参观了“x车间”的其他“奇迹”:
可以模拟从深空低温到再入大气层高温的“极端环境模拟舱”。
用于测试宇航员抗压能力的的“载人离心机”。
以及,在车间最深处,那个已经初具雏形的、闪耀着银白色光辉的巨大船体。
当众人走到那个巨大的船体之下,仰望着那充满了生物仿生学和极致工业美感的流线型躯体时,所有人都再次失语了。
它的外形,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传统火箭和飞船那种粗笨的、圆柱形“煤气罐”的印象。
它的船体,更像是某种深海鱼类或者飞鸟的骨骼,充满了动感和力量。它的表面,找不到一条焊缝,看不到一颗铆钉,浑然一体,仿佛是天然而成的艺术品。
在灯光的照射下,那层“生长”出来的、含有传感网络的蒙皮,甚至还在微微地、有节奏地闪烁着淡淡的流光。
“它就是我们将要前往月球的旗舰。”
何维的声音,带着一种父亲般的骄傲和温柔。
“我将它命名为——【探索者一号】。”
而在【探索者一号】的旁边,静静停放着的,是一台外形更加敦实、充满了力量感的、拥有四条粗壮的液压缓冲支腿的月面着陆器。
“它的伙伴,”何维指向那台着陆器,“神话中,它常常追随月亮奔跑,我将它命名为——【开拓者号】。”
……
数日后,【探索者一号】和【开拓者号】的总装正式完成,在牵引车的拖动下,缓缓驶出“x车间”那巨大的地下闸门,沐浴在文昌久违的阳光之下。
一直通过秘密渠道,密切关注着红旗航天动向的西方情报机构,通过高分辨率的间谍卫星,第一次捕捉到了这两艘“幽灵舰船”的清晰图像。
当这两张照片,被送到“自由天空联盟”cEo们的办公桌上时。
他们看着那充满了未来感的、前所未见的飞船设计,再对比自己那还在图纸上争论不休的、依旧是传统构型的“三叉戟”火箭。
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同一种,混合着绝望、嫉妒与深深恐惧的表情。
他们终于从内心深处,无可辩驳地承认了一个事实:
他们和那个名叫何维的男人,和他所缔造的那个红旗工业,已经不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