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一进门,就指着柜台上的书开口道:
“秦公子,弘文馆想请你去讲学。”
秦川眉头一皱:“讲什么啊?”
“还能是什么?自然是这本《三字经》。”
秦川讶然地看着他:“孔先生,这可是给孩子启蒙用的书,你们弘文馆的人学这个做什么?”
孔颖达叹了口气:“讲课并不是目的,最主要的,是想请你加入弘文馆。”
秦川一听,心里顿时生出几分不屑——弘文馆这算盘打得响啊,这是想借机把《三字经》的归属落在他们名下。堂堂国学重地,却用这种近乎巧取豪夺的手段,他实在瞧不起。
“孔大人,要《三字经》这本书,好说——出钱,我就卖。”
孔颖达脸色一沉:“文章,怎能用金钱衡量?”
秦川直接笑出声来:“那你们弘文馆怎么,用这种方式去抢别人的文章?”
“我们哪是抢?只是想请你加入。署名还是你的,这一点不会变。”孔颖达耐心解释。
秦川冷冷一笑:“是不是还得在我名字前面,加上三个字——‘弘文馆’?”
孔颖达点了点头,
孔颖达不明白,多少人求之不得能有弘文馆的背景,好文章都是主动送道弘文馆发表,到了秦川这儿,却根本不把弘文馆放在眼里。
“加入弘文馆,对你没有坏处。”孔颖达继续劝说。
“我偏就不想加入。孔大人,请回吧。”秦川说着,开始把人往门外推。
“秦川,你这是躲不过的。”孔颖达站在门口,转身又喊。
秦川毫不客气地回道:“那就放马过来吧,我倒要看看,你们怎么把我拖进弘文馆。”
孔颖达见他态度如此坚决,也懒得再说,拂袖而去。
秦川打发走孔颖达,终于清静下来,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只是书和其他买卖不同,受众实在太少——毕竟这个时代识字的人有限,所以他的铺子虽说一直有人光顾,却谈不上热闹,这让春夏秋冬四个姑娘愁坏了。
干了几天,秦川自己也觉得前途渺茫。思来想去,他最终下了决心——还是要挣女人的钱。于是,卖书的闲暇时间,他开始动笔写话本。白天写,晚上回去排版,日复一日不懈努力,终于在春耕假结束前,完成了一部长达八万字的女频小说。
在大唐,这样的篇幅绝对算长篇了。这本名字俗得掉渣的《霸道王爷爱上我》很快上市。经过秦川的一番简单运作,便迅速风靡长安——仅仅两万字的第一卷,就卖出五千本,一本三百文,让秦川赚得盆满钵满。
他第一次见到如此一本万利的买卖,自然要乘胜追击,立刻印发五千本第二卷,依旧是供不应求。
话本的热销,让秦川的名气再度暴涨,尤其是在长安城的贵女圈子里,那更是响当当的人物。铺子门口被无数贵女团团围住,整条街都停满了马车。
秦川赚得开怀,却给别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李世民便是其中之一。
原来,这话本讲的是一个王爷的妾室如何凭借智谋与手段,一步步上位成为正妃的故事。
宫中后妃看了书,纷纷觉得“自己也有戏”,开始照着情节学着施展心机,主动制造“偶遇”。问题是,大家看的都是同一本书,学到的手段自然如出一辙。于是李世民一天之内,接连遇到几次“天真无邪地跌进怀里”,还伴随着多次“含泪诉衷肠”。弄得他一头雾水。
“观音婢,后宫是不是闹鬼了?王婕妤她们怎么一个个像软骨头似的?”李世民一进立政殿,就忍不住抱怨。
“陛下怎么了?”
李世民便把自己在后宫的离奇遭遇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长孙皇后一听,当场没了端庄,笑得前仰后合。李世民见状,立刻觉得这里头有猫腻。
“观音婢,别笑了,到底怎么回事?”
长孙皇后不再卖关子,直接拿出两册《霸道王爷爱上我》递过去。
“陛下,您看看就明白了。”
李世民低头一看,署名是秦川,当即心里一紧,这是有情况。他翻开书,原本只是想瞧两眼,却越看越停不下来,很快找了个位置坐下认真读了起来。
一会儿骂一句“蠢货”,一会儿又来句“卑鄙”,一会儿又忍不住赞一句“高明”……几万字的内容,他一口气看完,抬头问长孙皇后:“后面的呢?”
长孙皇后摊手:“还没出呢。”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把书放下:“简直胡说八道!秦川这小子,什么都不懂,胡编乱造。”
长孙皇后却浅浅一笑:“陛下,这是话本,写得太真反倒没人看。臣妾可是看了好几遍,十分有趣。”
李世民敲了敲案上的书,皱眉道:“这样的话本,你也爱看,就不怕沾晦气?”
长孙皇后不以为然:“这有何妨?当家主母哪是那么容易被对付的,看看笑笑罢了。”
与此同时,整个长安城的各大府邸也差不多沦陷。各家男主人今日可算是开了眼,从未见过的花招,一天内被重复了好几次,一个个都被整得云里雾里。
秦川的话本大受欢迎,自然免不了要面对盗版的问题。城中不少书生眼红,想着分一杯羹。可真要动手才发现,这钱不好挣,门槛还不低。
首先是纸张。秦川的话本用的字极小,整本下来也要近百张纸;若是用毛笔照抄,字得大一圈,纸张消耗至少翻一倍,二百张都未必够。这一开工,光是纸钱就得让人肉疼。
其次是字数。一本足足两万字,要一口气抄完,可不是谁都有这份耐心与时间的。
所以,秦川压根儿不用担心盗版。就算真有人硬着头皮去抄,他也只会暗暗佩服对方的毅力。更何况,秦川这边印刷一天能出一千本,别人怎么可能赶得上这个速度?
等到贡试结束时,秦川已经开始发售第三册。原本空空如也的钱匣,又重新鼓了起来。
秦川这边风生水起,而另一边,李承乾在朝堂上的争斗,也到了最紧要的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