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没有给东吴残部太多犹豫的时间。
在三万南疆精锐的簇拥下,他再次动身,这一次,目标直指江东核心!
他率军沿着江东六郡的版图,一路北上,沿途收编那些失去主心骨、惶惶不可终日的东吴散兵游勇与水师残部。
霸王旗帜所向,加上项羽那无与伦比的个人威望与实力,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反而有许多原本绝望的吴军将士,如同找到了主心骨般,纷纷归附。
大军最终抵达了丹阳。
此地,曾是他前世功业巅峰的起点,也承载着无尽的感慨。
如今,江水东流,物是人非。
项羽立于当年指挥水战的故地,望着浩荡长江,默然不语。
他能感受到怀中扬州鼎传来的微微共鸣,这片土地的气运,正在渴望一个强大的主人来重新整合。
周瑜、陆逊,在得知项羽已至丹阳后,终于做出了决断。
他们率领着江东最后的核心力量——约几万尚算完整的精锐水陆兵马,前来丹阳拜见。
江风猎猎,吹动战袍。
一方是黑甲黑袍、煞气冲天的南疆霸王与新附军队;一方是衣甲染尘、面带悲怆却依旧军容严整的东吴最后脊梁。
周瑜与陆逊走到项羽马前,深深一揖。
“败军之将周瑜,陆逊,拜见霸王。”
没有称陛下,仍以霸王相称,其中意味,耐人寻味。
项羽端坐于乌骓马上,目光如电,扫过周瑜、陆逊,以及他们身后那些眼神中带着迷茫、期待与一丝戒备的江东子弟。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浑,压过了江风:
“旧事,休提。今日羽至此,非为复仇,乃为整合江东之力,共御外侮,保境安民!尔等,可愿随羽,重振吴越声威?”
周瑜抬起头,与项羽那霸烈的目光对视,片刻后,再次躬身,声音清晰而坚定:
“江东周瑜,愿奉霸王号令,效犬马之劳!”
“江东陆逊,愿随霸王,共保桑梓!”
随着这两位东吴顶梁柱的表态,其身后的数万将士,也纷纷放下兵器,单膝跪地,齐声高呼:
“愿随霸王!重振吴越!”
至此,凭借其无上武力、关键时刻出手的恩情以及对时局的精准把握,项羽兵不血刃,成功收编了东吴最后的精锐力量。
周瑜、陆逊这等绝世英才的归附,使得他瞬间拥有了足以与大明在东南抗衡,甚至窥视中原的雄厚资本!
江东的气运,因霸王的回归与整合,开始重新凝聚,那原本因孙权之死而黯淡的扬州鼎虚影,在项羽头顶变得愈发凝实、璀璨!
消息传回濠梁,朱元璋勃然大怒!
“什么?!项羽那厮竟敢摘咱的桃子?!收编了周瑜陆逊?!”
他气得险些掀了御案,“军师!给咱想个法子!绝不能让他安稳占了江东!”
刘伯温亦是面色凝重:“陛下,项羽携大胜猎杀者之威,又得周陆归心,其势已成,急切间难以图之。且其与刘备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当下,需暂缓东进,稳固现有防线,并联络李唐、西秦,陈说利害。绝不能让霸王坐大!”
而在深渊,得知项羽重返江东并整合势力的曹操,则是抚掌而笑:“好!好一个项羽!如此一来,神州东南这潭水,就更浑了!李世民、嬴政、朱元璋…你们,还能坐得住吗?”
所有人都意识到,随着霸王项羽携雷霆之势重返江东,神州争霸的格局,将被彻底打破。
一场更加宏大、更加惨烈的风暴,正在东南沿海酝酿。
而整合了江东力量的项羽,其下一个目标,又会指向何方?
是北上中原,还是西进荆楚?
亦或是彻底解决那依旧盘踞在东海的沉寂神殿?
神州东南因霸王项羽的强势回归而风云再起,吸引了李世民与朱元璋的大部分注意力。
然而,在西陲乃至更广阔的西北草原,一场同样决定命运、甚至更为惨烈的交锋,已然拉开了序幕。
大秦皇帝嬴政,在初步消化了兖、梁二鼎带来的气运,并密切关注东海与东南变局的同时,其西进扩张的战略并未有丝毫动摇。
相反,他判断中原与东南陷入僵持与混乱,正是大秦锐士横扫西北、奠定绝对优势的绝佳时机!
而横亘在大秦兵锋之前的,除了那些尚未完全臣服的羌氐部落与草原残部外,最大的障碍,便是已然将触角深入此地、并在此前突厥之战中攫取了巨大利益与声望的——大汉兵仙,韩信!
祁连山下,弱水之畔,一片广袤无垠的草原。
此地水草丰美,乃是连接西域与河西走廊的关键通道,亦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今,两支风格迥异,却同样散发着冲天煞气的庞大军队,于此隔河对峙,肃杀之气惊得方圆数十里的飞禽走兽尽数遁逃。
北岸,是如同黑色潮水般沉默肃立的大秦军团。
黑衣黑甲,戈矛如林,强弩上弦,战车列阵。
中军处,那面狰狞的“白”字帅旗之下,杀神白起按剑而立。
他面容冷硬如铁石,周身并无冲天气势,却有一种内敛到极致、仿佛随时会爆发出毁灭风暴的沉寂。
其眉心处,那枚由无数杀戮之气凝聚的“斗”字符文,正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微光,使得他周围的空气都隐隐扭曲。
得兖州鼎中正磅礴之气与梁州鼎苍凉锋锐之意的加持,他的“斗”字秘更为凝练,杀伐规则近乎融入其每一寸血肉。
南岸,则是看似阵型略显松散,实则暗藏玄机的大汉军团。
汉军士卒虽不及秦军那般整齐划一,但眼神灵动,士气高昂,骑兵、步兵、弓弩手错落分布,隐隐形成一种奇特的韵律。
中军帅旗下,韩信白衣白马,面容平静如水,唯有那双眼睛,锐利得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妄,看透战场上的每一点变化。
其周身笼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仿佛能引动千军万马意志共鸣的玄妙气息,正是监天司九秘之一,主掌兵势、调度、奇正的——“兵”字秘!
两位不同时代、皆以战阵之道登峰造极的兵家代表人物,在这片古老的草原上,迎来了宿命般的对决。
没有阵前叫骂,没有使者往来。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胜负只在刀兵之间,谋略之中。
白起率先动了。
他手中令旗微微一动,并非指向对岸,而是指向己方军阵。
“风!风!风!”
低沉而富有节奏的号子响起,秦军前锋,由重甲步兵与战车组成的方阵,迈着整齐划一、如同钢铁城墙般的步伐,开始向前推进!
他们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大地的心跳上,带着一股碾碎一切的沉重压迫感。
强弩兵紧随其后,弩箭上闪烁的寒光,锁定了对岸汉军可能的出击路线。
这是堂堂正正之师,以绝对的纪律、装备与力量,正面碾压!
配合白起那“斗”字秘无形中散发的杀戮意志压迫,足以让任何对手未战先怯。
然而,韩信面对这泰山压顶般的攻势,脸上却无丝毫波澜。
他手中令旗轻挥,下达了第一个指令。
“锋矢阵,前出,掠袭其两翼,一击即走,不得恋战!”
命令通过“兵”字秘,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基层将领心中。
早已蓄势待发的汉军轻骑兵,如同两支离弦的利箭,从本阵左右呼啸而出!
他们并不与秦军正面硬撼,而是凭借高超的骑术与速度,如同旋风般掠过秦军方阵的侧翼,以精准的骑射不断骚扰、削弱其阵型边缘。
秦军弩箭齐发,如同飞蝗,但汉军骑兵机动性极强,损失不大。
而秦军厚重的阵型在应对这种灵活骚扰时,难免出现一丝迟缓与混乱。
白起面色不变,令旗再动。
秦军阵型随之变化,两翼突然伸出如同蟹钳般的钩形阵列,试图夹击汉军骑兵。
同时,中军主力依旧稳步向前,强弩开始进行覆盖式抛射,压制汉军本阵!
“圆阵,防御。长枪拒马,弓弩仰射还击。”韩信应对自如。
汉军本阵迅速变阵为坚实的圆阵,长枪如林指向外围,盾牌层层叠加,弓弩手在阵内进行抛射,与秦军进行远程对耗。
一时间,箭矢如同暴雨般在两岸之间交织,人命如同草芥般被收割。
双方在排兵布阵、临机应变上,展现出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水准。
白起的攻势如同惊涛骇浪,一浪高过一浪,带着纯粹的毁灭意志;
韩信的防守则如同海中礁石,看似被动,却总能以最小的代价化解对方的猛攻,并时不时以精妙的局部反击,刺向秦军阵型的衔接之处,让其无法将力量完全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