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大典的波澜,随着李温、崔湜、郑愔等一干逆犯被投入天牢,而逐渐平息。然而,其引发的余震,却刚刚开始席卷整个神都朝堂。
接下来的数日,一场雷厉风行的清算全面展开。依据从北邙山别业及崔、郑府中查获的往来书信与名单,“复兴会”及其关联党羽被连根拔起。涉案官员或被罢黜,或被流放,情节严重者与李温一同被定为谋逆大罪,等待秋后处决。朝堂之上,经历了一番不小的换血,往日与崔、郑二人过往甚密者,无不噤若寒蝉,惶惶不可终日。
越王李贞(李温之父,虽未直接参与但管教不严,且其子谋逆)受到严厉申饬,被削去实封,责令闭门思过。与此案有牵连的宗室子弟,亦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武则天借此机会,进一步巩固了皇权,震慑了那些潜藏的不安分之心。
至于那婆利邪术与南海勾结之事,则由狄仁杰主持,联合鸿胪寺与边境州府,彻底清查了“海云斋”等关联商铺,斩断了其深入内地的触角,并加强了沿海及边境的管控,严防异域邪术与势力的渗透。
这一日,万象神宫,紫宸殿。
武则天特意召见狄仁杰。殿内不再有前几日的肃杀之气,但天威依旧浩荡。
“怀英,此番平定逆乱,粉碎奸谋,你居功至伟。”武则天看着殿下恭敬而立的狄仁杰,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温和与赞赏,“若非你明察秋毫,洞悉奸邪于未萌,朕与这大周江山,恐遭不测之祸。”
“陛下洪福齐天,自有神明护佑。臣不过是尽人臣本分,偶有所得,实不敢居功。”狄仁杰躬身谦辞。
武则天微微颔首,对狄仁杰不居功自傲的态度甚为满意:“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此乃朝廷法度。你先是安定北疆,又破此惊天逆案,功莫大焉。朕已下旨,晋你为太子太师,加食邑一千户,赐丹书铁券,图形凌烟阁!”
太子太师!此乃三师之一,虽多为荣誉虚衔,但地位尊崇无比!图形凌烟阁,更是人臣至高无上的荣耀!
“陛下!”狄仁杰闻言,亦是心头震动,连忙伏地,“陛下隆恩,臣万死难报!然臣年事已高,才疏学浅,恐有负太子太师之重托……”
“诶,”武则天打断他,“朕知你心。太子太师之位,非你莫属。朕望你日后,不仅能继续为朕分忧,更能以浩然正气,教导太子,使其明辨是非,恪守正道。”她话中深意,不言自明。
“臣……遵旨!定当竭尽驽钝,辅佐太子,以报陛下!”狄仁杰知道无法再推辞,郑重叩首领命。
“此外,李元芳护卫有功,擢升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县侯。曾泰、狄如燕等一干人等,皆有封赏。”
“臣代他们,谢陛下隆恩!”
离开皇宫,狄仁杰并未直接回府,而是信步来到了洛水之畔。秋风拂过水面,泛起粼粼波光,神都依旧繁华似锦。
李元芳与如燕得知封赏,自是欣喜,尤其是李元芳,更被狄仁杰允许,不日便可与如燕正式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曾泰、张环、李朗、狄春等人也各有升迁赏赐,整个狄府上下,一派喜气。
然而,狄仁杰的心中,却如同这洛水,表面平静,深处却有暗流涌动。太子太师之位,尊荣无比,却也将他更紧密地与国本联系在一起,未来朝堂的风雨,他必将身处漩涡中心。李温虽伏法,但其背后反映的宗室问题、朝臣结党、异域威胁,并未根除。
他想起清虚观那老道士超然却又似含深意的话语,想起那婆利木牌上诡谲的星图,想起北邙山别业中那些狂热的复辟言论……这朗朗乾坤之下,阴影从未真正散去。
“元芳,”回到府中,狄仁杰对紧随其后的李元芳道,“传令下去,府中庆贺三日,但所有护卫轮值,不可松懈。神都……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之时。”
“是,大人!”李元芳肃然应道。
狄仁杰走到书案前,拿起那本记录了无数案卷的笔记,缓缓翻开新的一页。他知道,只要这世上还有冤屈,还有阴谋,还有试图颠覆这太平盛世的魑魅魍魉,他手中的笔,心中的尺,便永远不会停下。
洛水东流,逝者如斯。而守护这片土地的使命,依旧沉重而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