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好信后,苏明远的目光落在书架上的一个檀木盒子上。
那里面,装着他这一年多来的一些珍贵物品——科举时的准考证、金榜题名时的红榜、第一次觐见皇帝时的记录……
还有一些书信。
他走过去,打开盒子,取出最上面的几封信。
第一封,是从故乡寄来的。
展开,是母亲的笔迹。字迹有些歪斜,显然是请人代笔的。
远儿,见字如面。
自你离家赴京,已逾一年。为娘日日思念,夜夜梦回。
听闻你在京城为官,而且官居高位,为娘心中甚慰。
但为娘更希望你能照顾好自己。莫要为了公务劳累了身体,莫要因为官场的事忧心伤神。
记住,无论你官做多大,在为娘心中,你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孩子。
家中一切安好,你不必挂念。
倒是你自己,要记得按时吃饭,早些休息。
还有,年纪也不小了,该考虑婚配大事了……
看到这里,苏明远不禁苦笑。
母亲每封信的最后,都会提到婚事。但他实在没有心思考虑这些。
不是不想成家,而是现在的局势太复杂了。他的婚姻,恐怕不再是个人的事,而会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他将母亲的信收好,拿起第二封。
这封信来自张咏——状元宴上重逢的同年好友。
明远兄:
近闻兄在京城身兼数职,又为皇子师傅,可谓春风得意。愚弟在此遥贺。
只是愚弟也要提醒兄一句——高处不胜寒。
兄现在的位置,已经是众矢之的。不知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不知多少人在等着看兄出错。
愚弟深知兄的才华和为人,但官场险恶,不得不防。
望兄多加小心,凡事三思而后行。
另,愚弟在河北做知州,虽不及兄位高权重,但也算稳当。
若兄将来有何难处,需要帮助,尽管开口。
同年之谊,不可忘也。
张咏拜上
苏明远看完,心中一暖。
在这个人情淡薄的官场,还有人真心关心他,实属难得。
他决定回信,告诉张咏,自己一切安好,让他不必担心。
第三封信,是李昊的。
苏兄:
别后月余,甚为思念。
兄在京城的事迹,已传到江南。众人皆赞兄为青年才俊,朝廷栋梁。
但愚弟心中却有些担忧。
状元宴那日,兄曾说,为官最重要的是初心。
但愚弟想问——初心,真的能一直保持吗?
愚弟在地方为官,见过太多人。他们年轻时也曾满怀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有的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有的被权力腐化了心智,有的干脆同流合污……
愚弟害怕,有一天,兄也会变成那样。
当然,愚弟相信兄的为人。只是忍不住要多嘴一句——
莫忘初心,方得始终。
李昊敬上
苏明远看完这封信,沉默了很久。
李昊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他确实在改变。
一年多前的他,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认为只要坚持原则,就能做好一切。
但现在的他,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权衡,学会了在灰色地带游走。
这是成熟,还是堕落?
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但他知道,如果不做这些妥协,很多事情根本推不动。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总要找一个平衡点。
关键在于,这个平衡点在哪里?
如何确保自己不会越过那条底线?
他拿起笔,开始给李昊回信。
昊兄:
见字如面。
兄的担忧,愚弟明白。
说实话,愚弟也曾有过同样的担忧——担心自己会在权力的腐蚀下,渐渐失去初心。
但愚弟想告诉兄的是——
初心,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世界的认识加深,我们的想法也会改变。
这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关键不在于初心是否改变,而在于底线是否还在。
愚弟给自己定了几条底线——
不贪不占,不以权谋私;
不昧良心,不做伤天害理之事;
不忘百姓,始终把民生放在心中。
只要这几条底线还在,愚弟就相信,自己不会走上歧途。
至于妥协和权衡,那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要目的是对的,手段上的灵活变通,并不是背叛初心。
兄以为如何?
愚弟也想听听兄的看法。
苏明远拜复
写完信,他将几封信都收好,放回盒子。
这些书信,是他与外界保持联系的纽带,也是他审视自己的镜子。
通过与朋友的交流,他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处境,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选择。
这很重要。
因为身在其中,往往会迷失方向。而旁观者清,朋友的提醒,能让他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