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会议室的空调温度调得有些低,江念初拢了拢身上的西装外套,指尖划过桌上《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评估报告》的封面。烫金的标题在白炽灯下泛着微光,封面上的署名除了她自己,还有一行小小的“协助单位:市三中学术研究室”——那是苏晓所在的部门。
离发布会开始还有十分钟,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前排是教育局的领导和各学校的校长,后排则是媒体记者和关注性别教育的公益人士。江念初深吸一口气,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温水,目光不自觉地扫过坐在后排的苏晓。
苏晓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连衣裙,正低头和身边的江逸晨说着什么。江逸晨今天特意穿了件白色的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褪去了往日警服的凌厉,看起来温和又精神。两人凑在一起,偶尔相视一笑,默契十足。江念初看着他们,嘴角不自觉地弯起——她知道,这份报告能顺利完成,苏晓功不可没,而这份并肩作战的情谊,源于三年前的一次下乡。
三年前,江逸晨还是深圳特警第一支队的连长。部队组织“警民共建”活动,他主动请缨带队去偏远山区小学,任务是给孩子们送去新校服并教他们一些安全知识。彼时的苏晓,还是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以志愿者的身份跟着学校的实践团也来到了这所小学。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四个多小时,江逸晨和队员们扛着几大箱校服走进校园时,就看见一个扎着马尾、穿着简单t恤牛仔裤的女孩,正蹲在地上,耐心地给一个小女孩整理衣角。阳光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你好,我们是特警支队的,来送校服。”江逸晨走上前,声音自带军人的沉稳。
苏晓抬起头,看到一身警服、身姿挺拔的江逸晨,眼睛亮了一下,连忙站起来:“您好您好,我是志愿者苏晓,负责协助分发物资。”她的脸颊有些微红,说话语速稍快,带着年轻人的朝气。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一起给孩子们分发校服,一起教孩子们唱国歌、学安全手势。江逸晨发现,这个看起来文静的大学生,做起事来格外认真。有个小男孩因为衣服不合身哭闹不止,苏晓抱着他哄了半个多小时,还亲手用针线给衣服改了袖口;晚上整理物资到深夜,她困得眼睛都快睁不开,却还是坚持把每个孩子的尺码和姓名对应好。
江逸晨看在眼里,心里渐渐对这个女孩产生了好感。离开的前一天晚上,他在校园的操场上看到苏晓一个人坐着看星星,便走了过去,递上一瓶热牛奶:“累了一天,喝点热的。”
苏晓接过牛奶,说了声谢谢,两人并肩坐着沉默了一会儿。“江连长,”苏晓先开了口,“我以后想当一名老师,教这些山区的孩子。”
江逸晨转头看她,月光下,她的眼睛里满是坚定的光芒。“会实现的。”他说,“如果需要帮忙,随时可以找我。”
那之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苏晓毕业后考上了市三中的语文老师,江逸晨也因为工作调动回到了本市。当苏晓提出想为学生设计更平等的校服时,江逸晨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她,利用休息时间陪她调研、跑面料市场,甚至动用自己的人脉联系厂家。三年的时光,从最初的欣赏到后来的爱慕,早已在两人心中悄悄滋长。
“江老师,发布会要开始了。”秘书的提醒打断了江念初的思绪。她点点头,整理了一下衣领,走上发言台。
江念初并非教育局的官员,而是本地一家知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这家机构是她父亲一手创办的,她接手后,不仅延续了父亲的教育理念,更积极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因此,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熟悉她的人,都习惯称她为“江老师”。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江念初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天,我代表‘启智教育机构’发布《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评估报告》。这份报告历时半年,涵盖了全市20所中小学,其中包括5所山区学校。报告显示,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市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取得了显着成效。”
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报告的核心数据:“92%的学生表示,了解性别平等的基本含义;85%的教师表示,接受过性别教育相关培训;78%的学校开设了专门的性别教育课程。”她顿了顿,目光转向苏晓的方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市三中的苏晓老师。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她协助我们推动了5所山区学校的课程落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案例。没有她的帮助,这份报告就不会如此完整。”
全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苏晓身上。苏晓愣了愣,随即站起来,对着台上鞠了一躬,脸上露出了腼腆而骄傲的笑容。江逸晨看着她,眼神里满是宠溺,悄悄在她耳边说:“我就知道你最棒了。”
发布会进行得很顺利。结束后,江念初被记者们围了起来,耐心解答着他们的问题。苏晓和江逸晨则站在一旁,安静地等着她。
好不容易摆脱了记者的围堵,江念初松了口气:“可算结束了,刚才好紧张。”苏晓笑着说:“江老师,你表现得很好,报告内容很充实,大家都很认可。”江逸晨递过一瓶水:“辛苦了,江老师。为了庆祝报告发布成功,我请你们吃饭吧。”
江念初摆摆手:“不了,我下午还有个会。你们去吧,替我多吃点。”她看了看江逸晨和苏晓,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好好把握机会。”说完,就转身离开了会议室。
看着江念初的背影,苏晓有些疑惑:“她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江逸晨笑了笑,拉着她的手:“没什么意思,走吧,我带你去个地方。”
车子停在民政局门口时,苏晓愣住了,脸上瞬间涨得通红。江逸晨拿出一个小盒子,单膝跪地:“三年前在山区见到你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女孩很特别。这三年,看着你为了理想努力的样子,我越来越确定,我想和你共度一生。苏晓,嫁给我。”
苏晓捂住嘴,眼泪掉了下来,用力点头:“我愿意!”
拿到结婚证的那一刻,苏晓看着红本本上的照片,哽咽着说:“以后我就是江太太了。”江逸晨把她搂进怀里:“是我一辈子的江太太。”
同一周的周五,周航带着江念熙也走进了民政局。
八年前,大姐江念初和姐夫陈屿的双胞胎陈语安、陈语宁周岁宴上,周航作为陈屿的战友出席。彼时的他还是个年轻的军官,刚走进宴会厅,就被角落里的一幕吸引了——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踮着脚尖,给坐在婴儿车里的双胞胎绑小啾啾。她的动作小心翼翼,眼神专注又温柔,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像一幅美好的画。
那个小姑娘,就是十岁的江念熙。
周航看得入了神,直到陈屿拍了拍他的肩膀:“看什么呢?这么入迷。”
“那个小女孩是谁?”周航指着江念熙问。
“我小姨子,念熙。”陈屿笑着说,“很可爱吧。”
那天之后,周航总会借着看望双胞胎的名义去江家,其实是想多见见江念熙。他看着她从一个懵懂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看着她考上大学、参加公益活动,心里的喜欢越来越深。他记得她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跤,是他跑过去把她扶起来,给她擦药;记得她高考失利哭的时候,是他陪在她身边,鼓励她复读;记得她第一次拿到奖学金时,兴奋地跑过来告诉他,眼里的光芒比星星还亮。
而江念熙,也一直依赖着这个“周航哥”。她会和他分享学校的趣事,会向他请教问题,甚至会在难过的时候躲进他怀里哭。在她心里,周航是最可靠的人。
去年,江念熙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崴了脚,周航连夜赶过去照顾她。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江念熙突然说:“周航哥,我好像喜欢你。”
周航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握住她的手:“我也是,念熙,我喜欢你很久了。”
今天,他们终于要领证了。当工作人员把结婚证递到他们手上时,江念熙激动地抱住周航:“周航,我们结婚了!”周航紧紧抱着她,声音温柔:“嗯,以后我会好好照顾你。”
两对接新人一起回到江家时,家里已经热闹非凡。江哲和林晚星笑得合不拢嘴,陈斌和苏敏忙着准备喜宴。江念初和陈屿也带着双胞胎赶了回来,双胞胎看着两个新舅妈和新姑父,咿咿呀呀地叫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吃饭的时候,江逸晨看着苏晓,笑着说:“谢谢你这三年的陪伴。”苏晓脸一红:“我也谢谢你,一直支持我。”周航则握着江念熙的手:“谢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江念熙靠在他肩上:“能嫁给你,我很幸福。”
林晚星看着眼前的一幕,对江哲说:“你看,孩子们都找到了幸福,我们也该放心了。”江哲握住她的手,笑着点头。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一家人幸福的笑容。这份因爱而汇聚的合力,让这个家充满了温暖,也让未来的日子,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