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裕泰茶馆旁的胡同口,“文脉坊”的木牌被晨光镀上金边。
这是岳川团队精心打造的一个别出心裁的线上线下融合文化社区。这个社区的线下部分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它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采用了传统的青砖灰瓦,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四合院内部被巧妙地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其中包括“古籍修复室”、“声景实验室”以及“Ip衍生工坊”等。这些区域各具特色,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创作空间。
而社区的线上部分则是一个充满互动性的平台。在这里,用户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为岳川团队旗下的作品贡献自己的力量。
比如,他们可以为《玄黄纪》中的角色设计全新的武器,这些武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考工记》;或者为《时空信使》的续集编写有趣的“民国茶馆暗号”。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认为优秀的创意将会被岳川团队采纳,并融入到正式的作品当中,这无疑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绝佳机会。
就在这时,林野抱着一块刚刚雕刻好的木雕招牌走了进来。
这块招牌上赫然刻着“文脉坊”三个大字,字体采用的是周老的行书,笔锋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而招牌的边缘则精心雕刻着《星尘纪》中的星图纹路,使得整个招牌更显精致与独特。
“韩流的‘文化乐园’刚刚在隔壁商圈盛大开业了。”
林野一边将木雕招牌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一边向大家说道,“他们搞了一场全息偶像见面会,门票价格竟然被炒到了原价的三倍!媒体都说咱们这‘老院子’肯定拼不过他们啊。”
岳川正蹲在院里调试AR设备,镜头扫过墙角的老槐树,镜头扫过墙角的老槐树,屏幕上立刻弹出《胡同里的灯》里的描写:“槐树叶落进茶碗时,日子就有了清苦的香。”
“拼什么?”他笑着起身,“他们卖的是热闹,咱卖的是根。你看这修复室,昨天有个00后姑娘来学修补古籍,说看了《玄黄纪》里的‘竹简功法’,想亲手摸摸真的竹简。”
夏晚晴的声景实验室里,几个中学生正围着录音设备,把秦腔的“吼”声混进《神话代码》的机甲音效。
“这是他们自己搞的‘古今混搭’挑战。”她调出频谱图,秦腔的苦音与电子合成器的脉冲波形成奇妙的共振,“平台数据显示,‘文脉坊’上线两周,用户原创的‘非遗声景’已经超过五千条,有个姑娘用奶奶的纺车声,编了段《诸子百家》动画的背景音乐,播放量破百万。”
线下工坊里更热闹。李叔带着退休的老手艺人教年轻人编竹篮,篮底刻的不是传统花纹,而是《玄黄纪》里的“五行符文”;王老师的京剧班收了些玩嘻哈的学生,孩子们把“亮相”动作编成街舞,唱腔里还带着《戏台新声》里的电音味。
有记者来采访,镜头对着个正在雕木剑的小男孩——剑鞘上刻着三星堆的神树,剑柄却缠着《时空信使》里的电报线纹路。
“我要给《玄黄纪》的主角做武器。”孩子举着木剑,眼里闪着光,“师傅说,这叫‘老木头长出新故事’。”
消息传到韩流“文化乐园”,他们立刻推出“非遗体验区”,让偶像穿着汉服教游客折纸,纸鹤翅膀上印着韩流明星的头像。
但游客反馈截然相反:“文脉坊的竹篮能装东西,他们的折纸只能摆着”“王老师的学生真会唱京剧,这边的偶像连‘生旦净丑’都分不清”。
“国际文化交流周邀请咱们去设展。”文旅部门的人送来邀请函,语气里带着兴奋,“但韩流那边又在造谣,说‘文脉坊’的非遗体验是‘作秀’,不如他们的‘国际化’。”
岳川没理会,指着工坊墙上的用户留言板——上面贴满了照片:有海外华人带孩子在“古籍修复室”认甲骨文,有年轻人穿着自己设计的“五行元气”t恤,还有祖孙俩在声景实验室合唱改编版《茉莉花》。
“作不作秀,看这些就知道。”他在展陈方案上写下“活态传承”四个字,“咱不摆文物,就把工坊搬过去,让外国观众亲手编个刻着星图的竹篮,录段混着秦腔的电子乐——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文化输出。”
交流周上,“文脉坊”的展台前排起长队。外国游客学着用《天工开物》里的“榫卯结构”拼机甲模型,用全息投影给《玄黄纪》的角色换“山海经异兽”皮肤,最受欢迎的是“声景明信片”——可以把自己的声音混进评弹或秦腔,寄给远方的朋友。
有韩流记者酸溜溜地问:“这些不都是你们抄来的创意吗?”
岳川指着一个正在学写毛笔字的外国小孩,孩子笔下的“龙”字,旁边画着《神话代码》的机甲:“抄来的是形式,长在骨子里的是文化。就像这孩子写的字,笔锋里有咱龙国的筋骨,这是抄不走的。”
活动结束时,“文脉坊”收到了三十多个海外合作邀约,有博物馆想引进“AR古籍修复”项目,有学校想开设“声景创作课”。而韩流的“文化乐园”因内容空洞,提前闭馆了。
深秋的文脉坊里,岳川看着新挂的用户作品——幅用《星尘纪》星图和《清明上河图》拼接的画,画里的古船飘在太空,船夫在唱评弹。
夏晚晴正在给孩子们教“声音密码”,用《时空信使》的摩斯电码,把《诗经》的句子编成暗号。
雪团趴在竹篮堆上,爪子拨弄着个刻着“文脉”二字的迷你篮,篮里装着晒干的槐树叶,是用户特意从老家带来的。
“你看,”岳川对众人说,“真正的文娱复兴,不是出几个爆款,是让文化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像这槐树叶,既能泡茶,能入画,能做声景,还能被孩子们揣在兜里带走。”
暮色漫进院子时,线上平台的消息提示不断响起:有用户上传了用爷爷的旧算盘改编的《玄黄纪》主题曲,有团队提交了“二十四节气元宇宙”的策划,说要让《星尘纪》的星舰在每个节气穿过不同的古籍场景。
没有人再提“对抗”或“抄袭”,因为当文化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创造的日常,所有的比较都失去了意义。
就像文脉坊木牌背面刻的字:“新与旧,本就是同一条河的两岸,走得再远,根总在水里。”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这河水的流淌里,慢慢长出新的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