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雾气弥漫着整个胡同。一辆出版社的快递车缓缓地停在了胡同口,仿佛被这晨雾所笼罩。
岳川站在胡同口,怀中紧紧抱着刚刚送来的《胡同里的灯》再版样书。
他的手指轻轻地摩挲着封面的烫金蒸汽,感受着那微微凸起的纹理。在晨光的映照下,这些烫金蒸汽泛着细碎的光芒,宛如真的枣糕热气凝结在纸面上一般,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
岳川心情激动,脚步轻快地走进了老裕泰茶馆。他将样书往茶案上一摊,声音中难掩兴奋:“跨地域插页的工艺终于成功了!”
茶馆里,夏晚晴正戴着监听耳机,专注地测试着“声景时区”的早间推送。7 点整,一阵槐树叶沙沙声和枣花揉碎的甜响准时传来。
她看着手机屏幕上弹出的粉丝留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地铁上听着,突然想起外婆家院子里的槐树,眼泪都要下来了。”
听到岳川的声音,夏晚晴摘下耳机,快步走到茶案前。她的目光立刻被样书的“针线笸箩”插页吸引住了,惊叹道:“这棉线纹理的压印太逼真了!”
插页上,东北同学写的“外婆的针线笸箩”旁,压印着浅褐色的棉线纹路,像真的从笸箩里抽出来的线。
旁边的二维码扫开,就是同学录的“炕头唠嗑声”,外婆的“丫头,穿棉鞋别冻着”混着炕桌的磕碰响,竟和书页的棉线纹理形成了“触感+听觉”的双重联想。“江南的‘乌篷船’插页也试试!”
夏晚晴抓起样书翻页,水波纹的烫银在光下流动,扫码后,橹声“咿呀”着裹着水汽飘出来,像真的站在河边。
林野背着画板冲进茶馆时,手里攥着张新画的“羊皮筏子”速写——是西北同学发来的家乡照片,他照着画成了插画,准备加进再版的补充插页。“
岳老师!你看这筏子的纹路,”他把速写铺在样书旁,“用干笔扫了三层赭石,像羊皮晒裂的质感,扫码就能听羊皮筏子划过黄河的‘哗啦’声,跟江南的橹声正好对比。”
小吴也拎着竹篮样品赶来,这次的迷你竹篮多了个小隔层:“按王婶说的,隔层里能放晒干的枣花,粉丝拿到手,既能扫码听声,又能闻着枣花香,还能喂雪团!”
他掀开隔层,里面的枣花干泛着淡金色,雪团立刻凑过来,爪子扒着竹篮边,尾巴晃得像小旗子。
李叔端着刚蒸好的枣花糕走进来,瓷盘的热气裹着甜香:“王婶说,以后每个竹篮都装一小袋枣花干,算是咱茶馆的心意。”
他拿起块枣花糕递给林晓——姑娘刚带着西北同学的录音赶来,手机里存着羊皮筏子划过黄河的声:“我同学说,这声是他爷爷划筏子时录的,划了四十年,筏子的‘哗啦’声比闹钟还准。”
夏晚晴立刻把录音导进电脑,和林野的“羊皮筏子”插画音频对齐。
当“哗啦”声响起时,她特意把音量调得稍大,像黄河水真的在耳边流淌:“放在‘跨地域声景’的最后一段,跟开头的胡同雨声呼应,从南方的柔到北方的壮,声景更完整。”
下午,音乐平台的“声景时区”正式开启预约。夏晚晴的手机不断弹出新消息:有粉丝留言想定制“家乡声景”,比如成都的茶馆吆喝、广州的早茶蒸汽声;还有出版社问,能不能把跨地域插页的内容单独做成“城市记忆手账”,方便粉丝收集。
岳川翻着粉丝留言,突然对众人说:“咱们搞个‘声景征集计划’吧!让粉丝上传自己家乡的声音和故事,选优秀的收录进专辑再版,还能印在手账里——比如成都的茶馆吆喝,就配张粉丝画的茶馆插画,小吴再编个迷你竹篮,刻上‘成都’的缩写,做成地域限定周边。”
“这个主意好!”林野立刻掏出平板画手账设计图,“手账封面用不同城市的代表色,北京用灰墙的淡灰,成都用茶馆的竹绿,广州用早茶的暖黄,翻开就是对应的声景二维码和故事。”
小吴也跟着点头:“地域限定竹篮可以刻当地的老物件图案,成都刻盖碗茶,广州刻虾饺,跟手账和音频对应,一套下来,就是‘行走的家乡记忆’。”
傍晚的阳光把茶馆染成暖金色,样书、插画、竹篮、录音设备摆了满桌。
夏晚晴调试着新收录的羊皮筏子声,岳川在笔记本上写下“声景征集计划细则”,林野修改着手账设计图,小吴则在竹篮上刻“成都”的缩写和盖碗茶图案。
雪团蹲在竹篮旁,终于吃到了隔层里的枣花干,满足地“喵”了一声。
没有人说“征集计划要多久完成”“地域周边要做多少款”,只是把当下的想法落在纸上、画在图里、刻在竹上。
茶案上的茉莉茶还冒着热气,窗外的胡同里,卖糖人的吆喝声混着远处的蝉鸣,和电脑里的羊皮筏子声、乌篷船橹声叠在一起——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声息与故事,正像水流汇聚,慢慢拼成一幅更广阔的“中国记忆”图景,暖而扎实,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