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忠正式归附,并被陈暮表为鹰扬中郎将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荆北三郡,也传到了南面刘备和东面孙权的耳中。反应自是各异,刘备扼腕叹息,孙权则对陈暮这招“虎口夺食”更加高看了一眼。
而对于襄阳内部,尤其是军队系统而言,黄忠的加入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这支新附的、带有浓厚荆州本土色彩的部队,无缝融入以曹军北方精锐为骨干、文聘部为补充的荆北防御体系之中。
陈暮对此早有考量。他没有急于将黄忠的千余部众打散重编,而是以其为基础,补充部分兵员和装备,单独成立一军,号为“鹰扬营”,由黄忠全权统领,驻扎在襄阳城南,与张辽驻城西、文聘控水军的布局形成三角呼应。此举既是对黄忠能力和诚意的信任,也是考虑到其部众刚经历败仗和转徙,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凝聚力以稳定军心。
同时,陈暮以刺史府名义下达了一系列整军命令。其一,由张辽总责,抽调各军精锐士卒,尤其是基层军官,进行轮训,重点演练步骑协同、城池攻防及野战应对。其二,命文聘加快水军重建,不仅要恢复巡逻、运输能力,更要具备在汉水及支流进行水战、阻敌登陆的能力。其三,责成王粲,全力保障军械打造与粮草储备,务必使库中箭矢、兵甲、粮秣达到可供三万大军半年之用的标准。
整军过程中,陈暮给予了黄忠充分的尊重和权限。军中议事,必请黄忠参与,认真听取其意见。涉及南部防务、尤其是针对刘备军战术特点的讨论时,更是多以黄忠的看法为主。黄忠感念知遇之恩,也是竭尽所能,将其多年在荆南与各方势力周旋、作战的经验倾囊相授,对张辽、文聘提出的北方骑兵战术、水陆配合作战等,也虚心学习,融会贯通。
这一日,校场之上,正在进行一场步骑对抗演练。张辽亲自指挥骑兵冲锋,而黄忠则指挥鹰扬营步卒结阵防御。面对骑兵奔雷般的冲击,黄忠沉着下令,盾牌手紧密衔接,长枪如林前指,弓弩手则依令进行分段射击,专射马匹而非骑手,有效迟滞了骑兵的冲击速度。虽最终阵型仍被训练有素的骑兵撕开缺口,但其展现出的韧性和针对性战术,让观战的陈暮、文聘等人频频点头。
演练结束,张辽策马来到黄忠面前,由衷赞道:“老将军用兵,稳如山岳,针对骑兵之法,更是老辣!辽受益良多!”
黄忠抱拳还礼,脸上也露出一丝笑意:“张将军过誉了,骑兵冲锋之威,势不可挡,忠亦是勉力支撑罢了。还需向将军多多请教这骑兵运用之妙。”
看着场上相互切磋、气氛融洽的两位大将,陈暮心中欣慰。将帅和,则三军同心。黄忠这柄利剑,正在快速而平稳地融入荆北的军事体系,并且开始显露出其应有的锋芒。
军政之外,陈暮并未放松内政的巩固。他深知,强大的军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民生基础之上。随着夏收季节的临近,确保粮食丰收、稳定粮价、安抚流民,成为重中之重。
在王粲的主持下,各级官吏被充分调动起来。组织百姓抢收抢种,兴修水利,防范可能的旱涝灾害。陈暮再次展现出其重视民生的特质,他不仅时常过问农事,更是亲自处理了几起地方豪强试图趁夏收之际侵吞民田、压低粮价的案件,手段雷厉风行,将涉事豪强依法严办,并将其强占的田产发还原主或分给无地流民,赢得了底层百姓的广泛赞誉。
对于因战乱而南逃至荆北的流民,陈暮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安置政策。划定区域,提供口粮、种子和简陋农具,鼓励其垦荒定居,并承诺三年免征赋税。同时,从中选拔青壮,补充入屯田兵序列,平时耕种,闲时操练,既解决了流民安置问题,也增强了荆北的潜在兵源和粮食自给能力。
这一系列安民举措,使得陈暮在荆北的威望与日俱增。不仅底层民众感念其德,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中小士族,见其施政有方,法度严明,且能约束军纪,不扰地方,也渐渐开始真心归附,愿意出钱出力,支持刺史府的各项政令。
这一日,陈暮轻车简从,巡视襄阳城外的屯田区。但见阡陌纵横,禾苗青青,田间地头,农人劳作井然有序,远处新安置的流民村落也已初具规模,炊烟袅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随行的王粲感慨道:“使君,去岁此时,襄阳城外尚是烽火连天,民生凋敝。不过一年光景,竟能恢复至此,实乃使君治理之功也!”
陈暮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轻轻摇头:“此乃将士用命,官吏尽责,百姓勤劳之功,暮何敢居功?唯有兢兢业业,方能不负丞相重托,不负荆北百姓期望。”
他袖中的砥石温润如初。治理地方,如同磨刀,需耐心,需细致,更需找准发力之处。如今的荆北,军政初步理顺,民生渐次恢复,这块“砥石”,总算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初步站稳了脚跟。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荆北的恢复与整合,自然引起了南面刘备的警惕与不安。
这一日,陈暮同时接到了来自南部边境和许都的消息。
边境斥候急报,刘备在巩固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同时,其麾下关羽所部,近期频繁向北部边境调动,似有向北试探之意。更有细作传回消息,刘备军师诸葛亮,正在积极联络荆南与武陵山区的蛮族部落,许以钱粮官职,意图不明。
几乎同时,曹操自许都发来的敕令也到了。信中,曹操对陈暮收服黄忠、稳定荆北的举措大加赞赏,肯定了其近期的工作。但话锋一转,明确指出:“……刘备据荆南,其势渐成,终为大患。卿在荆北,当厉兵秣马,广布耳目,密切关注其动向。若其有北犯之意,或内部生变,卿可持节相机处置,务必将其遏制于荆南,不得使其威胁襄阳乃至中原。所需钱粮兵员,可随时报于禁、李典筹措支援……”
这封命令,赋予了陈暮更大的自主决断权,同时也将抵御刘备、看守荆州北大门的重任,完全压在了他的肩上。
刺史府内,烛火通明。陈暮将两份情报与曹操的敕令示于张辽、文聘、黄忠、王粲等核心僚属。
“刘备,果然按捺不住了。”张辽目光锐利,“其联络蛮族,恐是想借助蛮兵,骚扰我边境,或为其北进开辟蹊径。”
黄忠沉吟道:“关羽用兵,向来猛烈。其部北调,绝非无的放矢。使君,需加强南部诸县,尤其是当阳、编县等地的守备,增派斥候,严查奸细。”
文聘则道:“水军方面,亦需加强汉水南段巡弋,防范其以小股部队渗透,或切断我南北联系。”
王粲面露忧色:“如此一来,钱粮消耗又将大增。且与刘备冲突一起,恐再无宁日。”
陈暮听着众人的意见,目光沉静。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荆北与荆南交界那漫长的战线,缓缓道:“刘备得荆南,根基未稳,其内部整合、与蛮族交涉,皆需时日。关羽北调,更多是试探与威慑,未必会立刻大举北犯。”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然,丞相之命不可违,荆北之安危不可轻忽。我等需做好万全准备。文远,南部边境防务,由你总责,黄老将军为辅,务必做到守御严密,反应迅速。仲业,水军巡弋范围向南延伸,控制关键渡口。仲宣,钱粮物资,优先保障军需,同时继续加固襄阳城防。”
他的指令清晰明确,既有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具体的应对部署。
“诸位,”陈暮环视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山雨欲来,风已满楼。刘备不会甘心偏安荆南,与我荆北之间,必有一战。此战关乎荆北存亡,亦关乎朝廷南疆安危。望诸位同心协力,砺剑秣马,严阵以待!”
“谨遵使君之命!”众将齐声应诺,斗志昂扬。
黄忠看着眼前这位年纪虽轻,却已显露出雄主气度与沉稳手腕的刺史,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知道,自己选择北奔,或许是此生最正确的决定。未来的血与火,他将与这位明主,以及身边的同泽,共同面对。
荆北的砥石,已然磨砺。而南面的风云,正在汇聚,一场新的碰撞,似乎已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