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生老师傅事件的妥善处理,如同一场及时的冷雨,浇熄了因股改而燃起的浮躁之火,也让湖西厂上下,从宝总到普通工人,都进行了一次关于“情”与“理”、“短期”与“长远”的深刻反思。宝总那看似冷酷却坚守原则的决定,虽然让一些抱有朴素平均主义思想的人一时难以完全接受,但更多的是让大多数人看清了方向,意识到了建立一套清晰、公平、可持续规则的重要性。喧嚣过后,是更为务实的沉潜。
宝总采纳了爷叔“慢就是快”的建议,暂缓了方案的强行推进。他让小闲牵头,联合汪明珠、范新华以及从上海请来的资深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和律师,组成了一个精干的方案修订小组。小组的任务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深入调研,广泛倾听。
他们召开了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老职工、技术骨干、年轻工人、管理人员的真实想法和顾虑;他们走访了上海几家在激励机制改革上走在前列的试点企业,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他们甚至主动邀请区工会和工业局的干部参与讨论,寻求政策层面的指导和支持。整个过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赐予”,而是变成了自下而上、充分博弈、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共创”。
与此同时,宝总也没有停下脚步。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正式渠道,向市、区两级政府详细汇报了湖西厂重组的进展、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原职工股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恳请政府出面协调,寻求一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他的报告数据翔实,态度诚恳,既说明了企业面临的现实压力,也表达了承担社会责任的决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湖西厂这个“下岗再就业”和“老品牌重生”的典型,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在了解了详细情况后,由政府牵头,金融办、劳动局、国资委(指导)、法院等多部门参与,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协调小组,开始介入湖西厂职工股问题的解决。
经过数月反复的沟通、测算、博弈甚至是激烈的争论,一个凝聚了多方智慧、试图兼顾历史与现实、尽可能体现公平的员工激励方案,以及一个针对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终于艰难地浮出水面。
新的员工激励方案,摒弃了“一刀切”的全员持股幻想,采用了更为务实和精细的复合模式:
岗位分红权:面向所有在岗职工(包括合作加工点),设立与当年企业利润挂钩的专项分红基金,根据岗位价值、绩效表现进行年度分配。这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具有普惠性。
业绩期权:面向核心管理骨干和技术精英(如范新华、张秀英及她带出的优秀徒弟等),授予一种“业绩期权”,即在未来几年内,若个人和公司业绩达到预设目标,可以以优惠价格认购公司一定数量的虚拟股权,享受增值收益。这旨在激励关键人才与公司长期绑定,共同成长。
核心员工实股:对于极少数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和做出卓越贡献者(方案中预留了极少量名额),在经过严格评议和宝总最终批准后,可获赠或优惠认购新成立的核心运营公司的实际股权,成为真正的股东。这体现了对顶尖价值的终极认可。
这个方案,层次分明,导向清晰,既保证了基础的公平,又突出了对核心贡献的激励,避免了“大锅饭”的弊端,也预留了动态调整的空间。
而对于最棘手的历史职工股问题,在政府协调小组的主持下,经过与债权人、职工代表多轮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部分现金补偿+部分权益转化”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由政府协调一部分专项资金、宝隆系追加一部分投资,共同设立清偿基金,对持有原始职工股凭证的职工,根据凭证面值和实际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现金补偿,了结历史债务。同时,设立一个“历史贡献者权益池”,将一部分未来新公司的收益权(非股权)置入该池,原职工可根据贡献度折价认购或在一定条件下享受分红,作为对过往贡献的延续性尊重。
方案公布之日,湖西厂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宝总亲自上台,用最朴实的语言,详细解读了方案的每一个细节,不回避矛盾,不夸大好处。会场内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仔细聆听,与自己内心衡量。
没有欢呼雀跃,也没有激烈反对。多数人的脸上,是一种经过思考后的平静,甚至是释然。他们看到了方案的复杂,也看到了其中的诚意和努力。它或许不能让所有人完全满意,但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有盼头的路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随意性和不公感。
“这个方案,不是终点,是起点。”宝总最后说道,“湖西厂的未来,不靠救世主,不靠哪个老板,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靠的是咱们自己这双手,靠的是咱们定下的这个规矩!从今天起,咱们一起,把这个规矩守住,把咱们自己的饭碗端牢!”
掌声,起初是零星的,随后逐渐汇聚,变得热烈而持久。那掌声中,有期待,有信任,更有一种破茧重生般的决心。
方案进入实施阶段。范新华、张秀英等核心骨干的名字出现在业绩期权和实股名单上,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利益,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年轻工人们为了争取更好的岗位评级和绩效分数,工作更加主动投入。就连那些拿到了历史补偿的老职工,虽然钱不多,但心里那口憋了多年的气,总算顺了一些。
湖西厂,在经历了产权和激励制度这场最深层次的“破”与“立”之后,虽然伤痕犹在,步履依旧蹒跚,但其内在的肌体,却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一种基于规则、强调自我奋斗的新的企业文化,开始悄然萌芽。
爷叔在和平饭店,听着小闲汇报方案平稳落地的消息,缓缓捻动着佛珠,淡淡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那些纠缠不清的历史包袱,该了断的,就给了断。新的生命,才能轻装上阵。随缘惜缘不攀缘。政府出面,是缘到了,顺势而为即可,不必强求更多。”
他望向窗外繁华的上海滩,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高楼大厦,看到了更深远的东西:“中国穷在哪?穷就穷在期望救世主的文化上!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求神靠菩萨……唯独不想着靠自己。湖西厂这番折腾,若能让大家明白,路要自己走,饭碗要自己挣,这比赚多少钱都值钱。”
宝总深深点头。他知道,湖西厂的涅盘,最根本的,是人的涅盘,是观念的涅盘。打破那个“靠”字,树立起“自强”二字,这条路,虽然漫长,但他已经看到了曙光。破立之间,方见真章。湖西厂真正的新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