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奇》篇开篇语:打破教条的“变通智慧录”!用灵活应变,怼翻迂腐套路
“尧趋禹步,父传师导”——尧帝的走路姿态、大禹的行事步态,都是靠父辈传承、老师教导传下来的规矩。(就像现在说的“老规矩都是前辈定的,老师教的都是标准操作”)。
“三人言虎,逾垣叫跳,亦念非仪,虞其我暴”——三个人都说“老虎来了”,人会吓得翻墙就跑、慌不择路;这时候就算想到“翻墙逃跑不符合礼仪规矩”,但更怕被老虎咬,只能先保命再说。(好比遇到突发危险,谁还顾得上“要体面”,先躲开祸事才是正经)。
“诞信递君,正奇争效”——不管是离谱的谣言,还是靠谱的消息,都会一层层传到君主耳朵里;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管是按部就班的“常规操作”,还是出其不意的“野路子”,都在比着谁能真正管用。(就像职场里,不管消息真假都会传到老板那,办事时,循规蹈矩的“正招”和剑走偏锋的“奇招”,只要能成事,都会被拿出来试)。
“嗤彼迂儒,漫云立教”——真可笑那些死板的书呆子,还在空谈“要树立正统规矩、教化世人”,死守着老教条不放。(吐槽那些墨守成规的老顽固,总拿“规矩不能破”“传统不能丢”当挡箭牌,根本不懂灵活变通)。
“集‘权奇’”——所以,把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灵活应变的智慧”收集起来,就叫“权奇”。(简单说,“权奇”就是“打破常规、用巧劲解决问题”的智慧合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处世行事,关键在“弃教条+重实效,以权变应万变”
这段文字围绕“权奇”智慧展开,核心是否定“僵化守旧”、推崇“灵活应变”,可拆解为三层:
1.常规规矩≠绝对真理:危急时刻,实效优先于形式
以“三人言虎而逾垣”为例,点明“礼仪规矩”是常规状态下的准则,但当面临“被老虎伤害”的紧急危机时,“保命”的实际需求远重于“守礼仪”的表面形式。规则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而非束缚行动的枷锁。
2.策略无“正奇”优劣:能成事的,就是好方法
“正奇争效”道出核心——应对问题的策略本无“正统”与“旁门”的绝对区分。无论是按流程的“正招”,还是打破常规的“奇计”,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是否能达成目标、解决困境。拘泥于“只有正统方法才对”,本质是思维僵化。
3.迂腐教条不可取:脱离现实的“教化”,毫无价值
批判“迂儒漫云立教”,是因为死板的儒生将“教条”奉为圭臬,忽视现实的复杂变化,空谈“规矩”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反衬出“权奇”的价值——立足现实、因势而变,远比死守书本教条更具现实意义。
二、核心启示:遇事别“死磕规矩”,用“灵活应变+实效优先”破局
“权奇”智慧对当代职场生存、问题解决、思维突破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职场处事:别被“流程教条”捆住,先把事办成
工作中遇到问题,别一味死守“按流程来”。比如项目紧急时,常规审批会耽误进度,可先找关键人沟通“特事特办”,事后补全流程;客户投诉升级时,别纠结“必须走投诉流程”,直接对接负责人快速解决——记住,“成事”比“守流程”更重要。
- 问题解决:放下“非正即错”,正奇结合更高效
解决复杂问题时,别排斥“非常规方法”。比如开拓市场,既可用“打广告、做促销”的常规手段(正招),也可试“跨界合作、网红联动”的新方式(奇计);攻克技术难题,既按传统研发路径推进,也可借鉴其他行业思路“跨界破局”——只要不越底线,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
- 思维突破:别被“经验教条”绑架,学会变通
别把“前辈经验”“过去做法”当真理。比如老一辈管理方式不适合年轻团队,就调整为“平等沟通、兴趣激励”;传统行业跟不上时代,就大胆尝试数字化转型——时代在变,方法也要变,灵活应变才能不被淘汰。
简单说就是:“做人做事别太死板,别被规矩、教条、经验捆住手脚。遇到不同情况,要学会灵活调整策略,优先考虑‘能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符不符合常规’。懂得变通的‘权奇’智慧,才是应对复杂现实的核心能力。”
【原文】
尧趋禹步,父传师导。
三人言虎,逾垣叫跳,
亦念非仪,虞其我暴。
诞信递君,正奇争效。
嗤彼迂儒,漫云立教。
集“权奇”。
下面,让我们进入《权奇》古代经典案例:
孔子:春秋“诚信智慧标杆”!拒守要挟之盟,用“大信”诠释真正诚信
孔子在陈国住了一段时间后,打算离开,路过蒲邑时,恰巧遇上公叔氏占据蒲邑发动叛乱。蒲邑人把孔子一行人拦了下来,对孔子说:“只要你答应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孔子只好跟他们订立了盟约,之后蒲邑人就从东门把孔子放了出去。可刚出城门,孔子就带着弟子往卫国去了。
子贡一脸疑惑地问:“盟约能说违背就违背吗?”孔子回答:“这是被逼迫着订立的盟约,连神灵都不会认可这种约定。”
冯梦龙点评:真正的诚信,从不是死守表面的约定;那些看似“不信”的选择,反而可能是对“大信”的坚守。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坚守诚信,关键在“辨明盟约本质,以道义为根本”
孔子违背盟约却不失“大信”,核心逻辑是“区分‘自愿之约’与‘要挟之盟’,以道义为诚信的终极准则”,可拆解为两层:
1.“要盟”无约束力:被迫的约定,违背诚信本质
诚信的前提是“双方自愿、符合本心”,而蒲邑人以“扣留”为威胁,逼迫孔子放弃去卫国的初衷,这种“要盟”本身就充满强制性,违背了契约成立的核心原则——自愿平等。在孔子看来,这种失去正当性的约定,本就不具备需要恪守的道德义务。
2.“大信”重于形式:坚守道义本心,才是真诚信
孔子所倡导的“诚信”,是对内心道义和原则的坚守(即“大信”),而非对表面约定形式的盲从。去卫国是他原本的行程规划,也是符合其周游列国、传播思想的目标,违背“要盟”只是拒绝被胁迫,并未违背自己的本心与道义,这正是“大信不信”的精髓——不为表面的“信”牺牲本质的“义”。
二、核心启示:守诚信别拘形式,以“自愿+道义”为根本准则
孔子的诚信智慧,对当代承诺履行、契约抉择、人际交往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面对“被迫承诺”:别盲目死守,先辨明是否合理
若被他人以威胁、逼迫的方式要求做出承诺(如职场中被胁迫答应违规操作、生活中被纠缠许下不情愿的约定),不必被“承诺就要兑现”的表面规则绑架。要像孔子那样,认清承诺是“被迫”的本质——这种违背自愿原则的约定,本身就不具备道德约束力,只要坚守自己的底线和道义,拒绝履行也不算失诚信。
- 履行约定“看本质”:道义优先,而非形式优先
遵守承诺时,要先判断约定是否符合道义和本心。比如和他人约定合作,若过程中发现合作内容会损害他人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哪怕有书面约定,也可终止合作;朋友请你帮忙隐瞒错误,哪怕答应了,也应选择提醒对方改正而非死守承诺——真正的诚信,是对道义和本心负责,而非固守不符合原则的形式约定。
- 区分“诚信”与“愚信”:别让“守诺”成为枷锁
现实中很多人把“说到做到”当成唯一的诚信标准,哪怕承诺本身不合理、是被逼迫的,也硬着头皮履行,这其实是“愚信”。孔子的智慧告诉我们:诚信不是“一刀切”的教条,要学会判断约定的性质——自愿、合规、符合道义的承诺,要尽力兑现;被迫、违规、违背本心的“要盟”,可果断拒绝,这才是对“大信”的真正坚守。
简单说就是:“诚信不是死守规矩的‘愚钝’,而是明辨是非后的‘清醒’。面对约定,先看是否自愿、是否符合道义,别被表面的‘承诺’绑架。坚守本心和道义的‘不信’,远比盲从形式的‘信’,更接近诚信的本质。”
【原文】孔子
孔子居陈,去,过蒲,会公叔氏以蒲叛。蒲人止孔子,谓之曰:“苟无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大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