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阶:能认错、不较真,才是真格局
徐阶从翰林院派去浙江当督学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有个考生在文章里用了“颜苦孔之卓”这句话,徐阶没见过,觉得是瞎编的,就在卷上批了“杜撰”两个字,把这考生归到了四等。
这考生等着受罚时,拿着卷子去找徐阶,很客气地说:“大人您指出我的问题,本来没毛病,但‘苦孔之卓’这句话其实出自扬雄的《法言》,真不是我瞎编的。”徐阶一听,立马站起来说:“我是运气好,年纪轻轻就当上官,其实学问还不够,今天真是受教了!”说着就把这考生的等级改成了一等。
这事传开后,大家都特别佩服他——这么大的雅量,一点没丢督学的威信!
冯梦龙点评:度量不同,层次天差地别。
敢坦然认错、不硬撑面子,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徐阶后来能当名相的器量。听说万历初年有个考生,写“怨慕章”这个题目时,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这句话,督学觉得不通,把他归到四等,还批了“不通”。
这考生解释说这句话的文法出自《檀弓》,结果那督学居然大怒:“就你读过《檀弓》是吧!”直接把考生降到了五等。人和人的度量差距,简直比千里还远!
宋朝太祖赵匡胤曾因为一件事对周翰发火,想杖打他。周翰说:“我在天下有才名,挨板子太不体面了。”太祖就没罚他。(边批:周翰胆子真大,换了不是圣明的君主可容不下他。)自古以来,真正的圣主和名臣,从来不会耍性子、不认错。
还有人说徐阶在浙江当督学的时候,有两个考生为了“贡生”的名额争得面红耳赤,在大堂下吵吵嚷嚷,徐阶却照样淡定地看卷子,没受影响。后来又有两个考生互相推让贡生名额,也在大堂下争执,徐阶还是像没听见一样阅卷。
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几人叫过来说:“我不想让你们争,也没法逼你们让,你们没读过考试的规矩条文吗?就算是我,也得按规矩来,做不了主。你们照着规矩办就行。”从此,无论是争还是让的声音都没了。徐阶这种顾全大局的处事方式,都跟这类事一样通透。
【管理智慧】
一、徐阶“认错不硬刚”:不是怂,是顶级的“格局和清醒”
徐阶没因为自己是“督学”就摆架子,被指出错了反而立马认错,核心是他拎得清“对错”比“面子”重要。这种处事逻辑放到现在的职场、管理中,简直是“高情商模板”:
1.不把“身份”当“挡箭牌”:他明明是上级,却没说“我是督学还能错?”,反而承认“我学问不够”——就像现在的领导,不会因为自己是“老板\/总监”就死不认错,反而能坦诚“这个地方我考虑不周,你说得对”;
2.把“被打脸”变成“学东西”:没觉得士子让自己难堪,反而觉得“多亏你教我”——就像现在的同事,被指出工作漏洞时,不会恼羞成怒,反而说“谢谢你提醒,我之前没注意到,现在改正好了”;
3.认错不敷衍,用行动补错:不是只说“我错了”,还当场把文章改成一等,给士子正名——就像现在的管理者,批错下属后,不仅道歉,还会帮下属纠正结果(比如把误判的方案重新评估),不让对方受委屈。
二、评注“对比见格局”:有人死不认错丢体面,徐阶认错更显威重
评注里冯梦龙举了个反例:万历初年有个士子写“怨慕章”,用了“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文宗(督学)没见过这话,就批“不通”,把文章归为四等。士子解释“这话出自《檀弓》”,文宗反而大怒:“就你读过《檀弓》?!” 还把文章改成了五等(比四等还低)。
同样是被指出错,徐阶和这位文宗的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徐阶“认错→补错→赢尊重”,文宗“嘴硬→打压→显小气”;
徐阶知道“威严不是靠‘不认错’撑的”,文宗以为“硬撑就能保面子”。
就像评注说的“人之度量相越,何啻千里”——格局大的人,认错是加分项;格局小的人,嘴硬是减分项。
再看评注里的宋太祖:他曾因为事生气,要杖打大臣周翰,周翰说“我好歹是天下有名的才子,受杖刑太丢人”,宋太祖立马就放了他(够大胆,也只有圣明的君主能包容)。这和徐阶一样,真正的厉害人,从不会“认死理、钻牛角尖”,反而懂“灵活、包容”。
三、徐阶“持大体”:处理争贡逊贡,按规则办事最省心
徐阶在浙江时,还遇到过两件事:先是有两个士子争着要“贡生”名额(能直接参加会试的资格),在大堂下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又有两个士子互相谦让,也在大堂下推来推去。徐阶不管他们吵还是让,都只是安安静静批卷子,没插嘴。
等他们吵完、让完,徐阶才叫他们过来,说:“我不想让你们争,也没法逼你们让,你们难道没读过选拔的教条(规则)吗?连我这个督学,都得按教条来,做不了主。你们只要照着教条的要求来,符合条件的自然能上,不用争也不用让。” 这话一说,不管是争的还是让的,都没话说了,矛盾立马平息。
徐阶的“持大体”,核心是“不掺合人情,只抓规则”——不管谁争谁让,都按事先定好的规矩来,既公平又省心。
四、核心启示:学徐阶的“雅量”和“持大体”,职场生活少踩坑
徐阶的厉害,不是靠“聪明”,是靠“清醒”——知道“认错不丢面”,懂得“规则最公平”。不管是当领导、做同事,还是日常相处,都能学他这两点:
1.认错要“快、诚、补”
快:发现错了别拖延,立马承认,别等矛盾变大;
诚:别找借口“我没注意”“是别人误导我”,直接说“我错了,谢谢提醒”;
补:光说没用,要行动补错(比如徐阶改等级),不让对方受损失。
2.处理争议“抓规则,不掺人情”
遇到有人争、有人让,别凭“好感”“面子”下判断,先找“事先定好的规则”(比如公司制度、比赛章程);
不管对方怎么说,都把规则摆出来:“不是我不让你争\/不让你让,是规则这么定的,咱们按规矩来最公平”,既省心又不得罪人。
3.别把“面子”看得比“对错”重
徐阶30岁当督学,认错反而更显威重;宋太祖是皇帝,包容周翰反而更显圣明。真正的厉害人,从不会靠“硬撑”保面子,反而靠“认错、包容”赢人心——你越坦诚,别人越信任你;你越按规则来,别人越服你。
【原文】徐阶
徐存斋由翰林督学浙中,时年未三十。一士子文中用“颜苦孔之卓”。徐勒之,批云“杜撰”,置四等。此生将领责,执卷请曰:“大宗师见教诚当,但苦孔之卓出扬子《法言》,实非生员杜撰也。”徐起立曰:“本道侥幸太早,未尝学问,今承教多矣。”改置一等。一时翕然,称其雅量。(边批:何曾损文宗威重!)
(评:不吝改过,即此便知名宰相器识。闻万历初年有士作“怨慕章”一题,中用“为舜也父者,为舜也母者”句,为文宗抑置四等,批“不通”字。此士自陈文法出在《檀弓》。文宗大怒曰:“偏你读《檀弓》!”更置五等。人之度量相越,何啻千里!
宋艺祖尝以事怒周翰,将杖之。翰自言:“臣负天下才名,受杖不雅。”帝遂释之。(边批:好大胆,非圣主不能容。)古来圣主名臣,断无使性遂非者。
又闻徐公在浙时,有二生争贡,哗于堂下,公阅卷自若。已而有二生逊贡,哗于堂下,公亦阅卷自若。顷之,召而谓曰:“我不欲使人争,亦不能使人让,诸生未读教条乎?连本道亦在教条中,做不得主。诸生但照教条行事而已。”由是争让皆息。公之持大体皆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