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这天,青萍镇的风虽还带着腊月的凉,却裹着满镇的喜气,早早便热闹起来。镇口老槐树下的腊梅开得更盛了,淡黄色的花瓣沾着晨露,风一吹,梅香混着红纸的气息,往分堂小院飘——张老丈已把买好的红纸裁好,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石桌上,旁边还摆着笔墨砚台,就等林惊尘来写春联。
林惊尘一早就来了,手里提着刚从铁匠铺拿来的铁锤,不是要打铁,是特意找了块光滑的木板,用铁锤敲平,做了个简易的春联托架,方便写联时固定红纸。苏慕言也来了,胳膊上夹着一摞彩纸,手里还提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剪窗花用的小剪刀和胶水,一进门就喊:“惊尘,张老丈!我把彩纸带来了,红的、黄的、绿的都有,等会儿剪完窗花,咱们贴在窗户上,保证比镇上任何一家都好看!”
柳轻烟随后也到了,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编好的小灯笼——红绳缠着竹篾,做成小小的灯笼形状,下面挂着小铃铛,轻轻一晃,“叮铃叮铃”地响,格外好听。“我编了二十个小灯笼,等会儿分给孩子们,剩下的咱们挂在分堂、铁匠铺和医馆的门口,添点喜气。”
“好!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咱们开始吧!”张老丈笑着说,把红纸铺在托架上,又给砚台里倒上墨,林惊尘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在红纸上轻轻试了试,才提笔写下第一副春联——上联“护民护田岁岁安”,下联“同心同行年年好”,横批“青萍永宁”。
毛笔在红纸上划过,墨色均匀,字迹刚劲有力,又带着几分温润,与春联的内容格外契合。张老丈凑过来,看着春联,眼里满是赞许:“好字!好内容!这副春联,就贴在分堂的门上,让乡亲们一进门,就能看到咱们青萍镇的心意!”
苏慕言也凑过来,看着春联,笑着说:“惊尘,你这字写得真好!比我在江湖上见过的那些书生写的还好!等会儿你写完春联,我剪窗花,咱们一起贴,肯定好看!”
林惊尘笑了笑,继续写春联——给铁匠铺写“铁火映春添喜气,匠心护民保平安”,给医馆写“妙手仁心医百病,青萍暖岁护千家”,给武馆写“习武强身守家园,同心协力护乡邻”,每一副春联,都贴合着各自的用途,又满是对青萍镇的祝福。
苏慕言也没闲着,坐在一旁剪窗花。他的手很巧,剪刀在彩纸上转了几圈,一只金黄的小鱼就剪好了,鱼鳞层层叠叠,栩栩如生;再剪一个福字,福字的边缘还绕着稻穗的图案,贴合着青萍镇的稻田;最后,他还剪了一幅小小的“青萍图景”——里面有稻田、堤坝、老槐树,还有握着护世剑的林惊尘、背着药箱的柳轻烟,和挥着铁链的自己,剪得格外生动。
柳轻烟则坐在一旁,给编好的小灯笼里,放上小小的蜡烛,又给每个小灯笼系上长长的红绳,方便孩子们挂在脖子上。偶尔有乡亲路过分堂,看到他们忙得热闹,也会进来搭把手,有的帮着递红纸,有的帮着晾写好的春联,有的则带着孩子,等着领小灯笼,小院里满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中午时分,春联写好了,窗花剪好了,小灯笼也都准备好了。张老丈让几个乡亲,帮忙把写好的春联送到铁匠铺、医馆和武馆,林惊尘、苏慕言和柳轻烟,则带着窗花和小灯笼,先去分堂的窗户上贴窗花。苏慕言负责涂胶水,林惊尘负责贴,柳轻烟则在一旁调整位置,确保窗花贴得端正,没一会儿,分堂的窗户上,就贴满了小鱼、福字和“青萍图景”,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彩纸的颜色格外鲜艳,满室都是喜气。
贴完窗花,三人又带着小灯笼,去镇里的街巷,给孩子们分灯笼。孩子们看到小灯笼,立刻围了上来,眼里满是期待,接过小灯笼,挂在脖子上,轻轻一晃,铃铛“叮铃”响,孩子们笑着跑开,街巷里满是铃铛声和笑声,格外热闹。
下午,乡亲们都来帮忙贴春联。林惊尘带着几个人,去分堂门口贴春联,苏慕言去武馆,柳轻烟去医馆,张老丈则带着乡亲们,去铁匠铺贴。春联贴上后,再把柳轻烟编的小灯笼挂在门口,瞬间,整个青萍镇都变得喜气洋洋,红色的春联、彩色的窗花、摇晃的小灯笼,映着镇口的腊梅,格外好看。
傍晚时分,所有的春联和窗花都贴好了,小灯笼也都挂好了。林惊尘提议,去镇口的老槐树下,挂一盏大灯笼——这盏大灯笼,是他特意让镇上的木匠做的,灯笼架是用槐木做的,外面糊着红纸,上面还贴着苏慕言剪的“护民护田”窗花,里面能放一根大蜡烛,点亮后,能照亮大半个镇口。
乡亲们都来帮忙,几个壮汉抬起大灯笼,挂在老槐树的枝桠上,林惊尘则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把蜡烛放进灯笼里,点燃。蜡烛一亮,大灯笼瞬间变得通红,红光透过红纸,洒在镇口的路上,照亮了乡亲们的笑脸,也照亮了从镇外回来的路。
“太好了!这灯笼一挂,晚上乡亲们从镇外回来,再也不用怕黑了!”张老丈看着亮起来的大灯笼,眼里满是欣慰。
“是啊!以后每年小年,咱们都挂这盏大灯笼,让它照亮咱们青萍镇的路,也照亮咱们的日子!”林惊尘从梯子上下来,笑着说。
夜幕降临,青萍镇的灯笼都亮了起来——分堂门口的、铁匠铺的、医馆的、武馆的,还有镇口老槐树下的大灯笼,红光一片,映着雪后的夜空,格外温暖。乡亲们都聚在镇口的老槐树下,孩子们围着大灯笼跑,手里的小灯笼晃来晃去,大人们则站在一旁,聊着天,笑着看着孩子们,偶尔还会伸手,摸一摸树上的腊梅,闻一闻淡淡的梅香。
林惊尘、苏慕言、柳轻烟和张老丈,也站在老槐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张老丈手里拿着一杯热酒,喝了一口,笑着说:“老夫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咱们青萍镇这么热闹、这么喜气的样子!以前,小年的时候,镇上冷冷清清的,哪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挂灯笼、聊家常。”
“都是因为咱们同心协力,守住了青萍镇,才有了现在的日子。”林惊尘轻声说道,看着镇口亮着的大灯笼,心里满是感慨——这盏灯笼,照亮的不仅是镇口的路,更是青萍镇乡亲们的心,是他们对安稳日子的期盼,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柳轻烟靠在林惊尘身边,手里握着一个小灯笼,轻轻晃了晃,铃铛“叮铃”响,她笑着说:“等除夕夜,咱们再在镇口放鞭炮,煮饺子,一起守岁,肯定更热闹!”
“好!除夕夜,咱们一起守岁!”苏慕言立刻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还会煮饺子,到时候我来煮,保证好吃!”
“我来调饺子馅!”柳轻烟笑着说,“用新鲜的豆腐、青菜,还有咱们自己种的韭菜,包素饺子,乡亲们都爱吃!”
“我来和面!”林惊尘也点头,“我跟着父亲学过和面,能和出筋道的面,包出来的饺子,不容易破。”
张老丈看着三人,眼里满是欣慰,笑着说:“好!除夕夜,咱们一起和面、调馅、煮饺子、放鞭炮、守岁,再给孩子们发压岁钱,让咱们青萍镇,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年!”
“好!”乡亲们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在镇口回荡,与孩子们的笑声、铃铛声、腊梅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格外温暖。
夜深了,乡亲们渐渐散去,孩子们也被大人拉着,带着小灯笼回家了。镇口的老槐树下,只剩下林惊尘、苏慕言、柳轻烟和张老丈,还有那盏亮着的大灯笼。大灯笼的红光,洒在四人身上,映着他们的笑脸,格外温馨。
“走吧,咱们回分堂,柳姑娘煮了豆腐汤,咱们喝碗热汤,暖暖身子。”张老丈说道。
四人转身,往分堂走。路过街巷时,两边的小灯笼都亮着,红光一路延伸,像一条温暖的路,指引着他们回家。林惊尘看着身边的家人,看着满镇的红灯笼,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这个年,会是他这辈子过得最热闹、最温暖的一个年,往后的每一个年,他都会和身边的人一起,在青萍镇里,挂灯笼、贴春联、煮饺子、守岁,守着这方家园,守着这份团圆,守着这份永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