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林舟的名字传到中央,成为高层关注的焦点
会议室的门在郑南音身后合上,那一声轻微的“咔哒”,像是一道分水岭,将之前山雨欲来的凝重和之后死一般的寂静,彻底隔开。
李瑞像一具被抽走了所有骨头的软体动物,瘫倒在椅子上,额前的头发被汗水浸湿,一绺一绺地贴着。他大口地喘着气,胸膛剧烈起伏,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深潜,险些溺毙。
省委书记缓缓站起身,他走到窗边,看着调研组那几辆黑色的公务车悄无声息地滑出省委大院,汇入城市的车流,最终消失不见。他的背影在下午的阳光里,显得格外挺拔。
在场其余的几位省领导,脸上的神情复杂难言。有如释重负,有惊疑不定,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他们看向林舟的目光,再也不是看一个初出茅庐的后辈,而是在看一个他们完全无法定义的存在。
这个年轻人,用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方式,打了一场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仗。
省委书记的秘书快步走到林舟身边,压低了声音,脸上还带着一丝未消的震撼:“林主任,郑主任临上车前,托我给您带一句话。”
“什么话?”
秘书看着林舟,眼神里混杂着敬畏与好奇,一字一句地复述道:“她说,‘沙盘推演,终究是沙盘。真正的战场,比这残酷一百倍。希望你的下一份答卷,不是在纸上,而是在中枢的会议桌上’。”
中枢的会议桌上。
这几个字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林舟的心湖里激起层层叠叠的涟漪。他明白,这既是郑南音对他最高的期许,也是最严厉的警告。
沙盘能推演数据和逻辑,却推演不尽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无常。
他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
从一号会议室走回发改委办公楼的路上,李瑞的“魂”才算彻底归位。他跟在林舟身后,脚步虚浮,像是踩在棉花上。
走廊里寂静无人,他终于憋不住了,一把拉住林舟的胳膊,声音都在发颤:“老大,我的亲老大!一百七十二亿!你当时就那么承认了!我……我的心脏当时就停了!我脑子里连以后去档案室看大门的工作交接都想好了!”
他手舞足蹈,表情夸张地比划着:“你知道我当时什么感觉吗?感觉就像在万米高空玩蹦极,结果发现绳子没拴!结果你……你不是掉下去了,你他妈直接在天上安了个发动机飞走了!”
这番粗俗却无比生动的比喻,让一旁始终冷静的苏晓,嘴角都忍不住微微上扬了一下。
“你吓死我了!真的!”李瑞拍着胸口,一副劫后余生的庆幸模样,“不过……真他妈的爽!你没看到钱副司长那张脸,跟吞了个活苍蝇一样!还有郑铁娘子,她最后那眼神,啧啧,我看不是在看下属,是在看……看个什么怪物!”
林舟被他逗笑了,摇了摇头:“别贫了,回去把会议记录整理一下,尤其是关于‘点火投资’和‘新考核尺子’的部分,要做成专题简报,明天一早给我。”
“得令!”李瑞瞬间恢复了工作状态,整个人精神焕发,仿佛打了鸡血,“保证完成任务!我今晚就睡办公室!”
看着李瑞一溜烟跑向自己办公室的背影,苏晓走到林舟身边,放慢了脚步。
“他说的没错,你今天确实像个怪物。”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探究,“那个‘家庭模型’,是你什么时候做的?”
“前天晚上。”林舟回答。
苏晓的脚步顿了一下。
前天晚上,正是李瑞最焦虑,她自己也反复核对法律条文,整个团队都处在巨大压力下的时候。而林舟,却在那个时候,跳出了所有人都纠结的宏观数据,去构建了一个最微观的家庭模型。
他看的,从来都不是同一个维度。
“郑南音最后那句话,份量很重。”苏晓的目光望向走廊尽头,“她是在提醒你,你今天赢得有多漂亮,未来要面对的挑战就有多艰巨。你等于是在全国所有同级别的官员面前,立了一个标杆。以后,所有人都会用这个标准来要求你,审视你。”
林舟“嗯”了一声,他当然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今天之后,他不再是那个可以藏在幕后的规划者,他被推到了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无数双眼睛盯着。
“还有,”苏晓补充道,“你那个沙盘,最好别再让第四个人知道。”
她没有问沙盘是什么,只是用一种陈述的语气,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建议。这份默契和智慧,让林舟心中一暖。
“我知道。”
……
下午,关于中央调研组高度肯定江北省“共同富裕”试点方案的消息,像一阵风,迅速吹遍了省委大院的每一个角落。
风向,彻底变了。
之前那些关于“林舟捅破天”、“要被查办”的流言蜚语,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版本的高度赞扬和神化。
“听说了吗?发改委那个林主任,一个人,把中央调研组给说服了!”
“何止是说服,我听会议室服务员说,当时财政部的领导提出个几十亿的资金问题,林主任眼睛都不眨,直接用一套更厉害的算法给怼回去了!”
“我听说,他当场建了个什么模型,把未来十年的发展都给推演出来了,跟看电影一样!调研组组长当场就站起来鼓掌了!”
谣言总是越传越夸张,林舟的名字,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赋予了传奇色彩。
下午下班时,林舟去食堂吃饭,一路上,遇到的所有干部,无论认识不认识,都主动朝他点头微笑,那笑容里,有好奇,有敬佩,也有一丝刻意的讨好。
他打完饭,刚找了个角落坐下,省交通厅的一位副厅长就端着餐盘走了过来,热情地坐在他对面。
“林主任,久仰大名啊!今天总算见着真人了,果然是年轻有为,一表人才!”
“王厅长,您客气了。”林舟礼貌地回应。
“哎,哪里哪里,”王厅长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林主任,你们发改委那个‘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我们交通厅可是举双手双脚赞成!下一步要建产业新高地,交通必须先行嘛!我们规划了几条新的高速物流通道,改天我让下面人把方案送到您办公室,您给指导指导?”
林舟心中了然。之前这份战略在省内推动时,交通厅因为涉及的征地和预算问题,一直态度暧昧。现在,风向一变,他们立刻就变得积极起来。
这就是现实。你的价值,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
京城,西长安街,一座不对外挂牌的院落里。
一间古朴典雅的办公室,书架上没有常见的法律汇编和政策文件,而是一排排泛黄的史书。
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看一份刚送来的传真文件。文件的页眉上,印着“特急”二字。
正是郑南音亲笔撰写的调研报告。
老人看得非常仔细,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当他看到报告中关于“点火投资”和“新考核尺子”的论述时,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走到窗边,看向院子里那棵枝繁叶茂的百年银杏。
许久,他拿起桌上那部红色的电话,拨了一个号码。
“是我。”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南音那份江北的报告,你看了吧?”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男中音:“刚看完。很大胆,也很有新意。”
“你怎么看?”
“方案本身,还有很多需要论证的细节。但那个叫林舟的年轻人,更有意思。”电话那头的声音顿了顿,“三十岁,省发改委主任,省委常委。这个履历,本身就不寻常。报告里说,他有化繁为简、直抵本质的能力,还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战略定力。南音的评价,可一向不轻易给人。”
老人笑了笑:“她那个脾气,我了解。能让她在报告里用上‘宝贵的答卷’这几个字,说明那个年轻人,确实让她印象深刻。”
“是啊,”电话那头的声音也带了一丝笑意,“我倒是很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份答卷。”
老人沉默了片刻,似乎在做一个决定。
“这样吧,”他缓缓开口,“让中组部把这个小同志的档案,调过来我看看。不是工作档案,是原始档案,从他上学开始,所有的资料,我都要。”
电话那头似乎有些意外,但立刻回答:“好的,我马上安排。”
挂掉电话,老人重新走回书桌前,目光落在报告上“林舟”那个名字上,久久没有移开。
他这辈子,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真正能走到最后的,不仅需要才华,更需要一份在任何风浪中都能坚守本心的纯粹,和一份敢于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
这个叫林舟的年轻人,会是那样的吗?
……
与此同时,江北省委,书记办公室。
省委书记刚刚也接了一个来自京城的电话,电话很短,只有几句话,但份量却重如泰山。
他放下电话,让秘书把林舟叫了过来。
“坐。”他指了指对面的沙发,亲自给林舟倒了杯茶。
“谢谢书记。”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吗?”
林舟摇了摇头。
省委书记看着他,眼神前所未有的严肃:“就在刚才,中组部直接给省委组织部打电话,要求调阅你的个人档案。”
林舟端着茶杯的手,停在半空中。
“不是项目报告,不是工作履历,是你最完整的原始档案,包括你的学籍、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所有的一切。”
省委书记的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显得异常清晰。
“这份档案,不会在部里停留,它会直接被送到,一个能决定你未来,甚至能决定很多人未来的,那张书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