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省里的人事变动,林舟面临新的选择
电话挂断了。
听筒里最后的忙音,像是被这山顶的夜风吹散,了无痕迹。林舟握着手机,那块小小的金属和玻璃还残留着通话时的温热,在此刻却显得有些冰凉。
他站在山坡上,脚下是红山县工业园区灯火通明的工地。推土机的轰鸣、卡车的汽笛、工人们的号子声,混杂成一股充满生命力的交响曲,昭示着一个贫困县城正在被唤醒的勃勃生机。
这一切,都源于他脑海中沙盘的一次次推演,一次次优化。
然而,周书记秘书那句“让你有个心理准备”,却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他从这片亲手描绘的蓝图中猛地拽出,抛向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凶险的棋盘。
省里的人事变动。
这六个字在官场里,意味着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意味着无数人命运的浮沉。周书记即将退休,像一棵庇护了这片土地多年的大树,当它准备缓缓倒下时,树下的每一株草木,都将重新感受阳光的炙热和风雨的无情。
张副省长,李副省长……这两个名字在林舟的脑海中浮现。
百亿项目论证会上,两位大佬的交锋还历历在目。他靠着一个谁也想不到的“c方案”脱颖而出,以一种近乎完美的姿态,在夹缝中站稳了脚跟。
但那一次,他只是一个解题者。
而现在,他似乎要被推上牌桌,成为答题者,甚至……成为题目本身。
“涉及到你。”
这四个字的分量,比红山县的任何一座山都要沉重。
林舟闭上眼,意识沉入脑海深处。
【因果沙盘】被瞬间激活。
眼前不再是夜空下的工地,而是一片由无数光点和线条构成的星云。沙盘的中央,两个巨大的、散发着不同光芒的星团正在互相角力、碰撞。一个炽热如火,代表着以工业和激进改革为核心的张副省长派系;另一个深沉如海,代表着以稳健和既有利益为根基的李副省长派系。
在这两大星团之间,有一条细细的、若隐若现的金色丝线,连接着一个孤零零的、散发着微弱白光的光点——那就是他,林舟。
他开始推演。
【决策变量一:在常委会上,明确表态,向张副省长靠拢。】
沙盘的画面开始飞速流转。
画面中,他得到了张副省长的大力提拔,晋升之路一片坦途。各种资源向他倾斜,他主导的项目从县级上升到市级,甚至省级。他的名字在各种官方文件和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风头无两。
但画面的角落,那片深蓝色的星团变得愈发阴冷。无数条暗红色的线条从星团中射出,像毒蛇一样缠绕向他的仕途。项目审查、匿名举报、媒体抹黑……各种明争暗斗接踵而至。更可怕的是,沙盘推演到一年后,张副省长的一个核心项目因外部经济环境突变而遭遇重挫,作为项目主要执行者的他,被推出来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光芒迅速黯淡。
【路径风险:高。收益:高。稳定性:差。】
林舟心念一动,画面回溯。
【决策变量二:审时度势,选择投向根基更稳的李副省长。】
沙盘再次推演。
这一次,他的晋升变得缓慢而曲折。李副省长接纳了他,但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对“有才华的年轻人”的笼络。他被安排到一些务虚的、不那么重要的岗位上,写的报告依然精彩,但总是被以“过于理想化,需从长计议”为由搁置。他像一把锋利的刀,被放进了华丽的刀鞘里,失去了施展的空间。张副省长派系虽然没有直接打压他,但也将他视为“外人”,敬而远之。他变得安全,但也变得平庸。
【路径风险:低。收益:低。稳定性:高。】
画面再次回溯。
林舟皱起了眉。这两条路,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不是站队带来的快速升迁,也不是明哲保身换来的碌碌无为。他要的是一张能让他尽情挥洒才智的画板。
【决策变量三:保持中立,不偏不倚,静观其变。】
沙盘中的画面变得诡异起来。
起初,他似乎游离于两大派系之外,两边都对他客客气气。但随着局势的白热化,他这个“中间派”成了两边都想争取的砝码,也成了两边都猜忌的对象。张副省长希望他能用数据支持自己的方案,李副省长则要求他对自己派系的项目“高抬贵手”。
当他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时,他便成了两边共同的敌人。在一次关键的人事调整中,他被一个莫须有的理由,“下放”到了一个偏远地区的闲散岗位上,彻底远离了权力的中心。
【路径风险:极高。收益:无。稳定性:极差。】
沙盘的推演结果,让林舟感到一阵寒意。
原来,在真正的权力风暴中心,所谓的“中立”,不过是“共同的敌人”的另一种说法。当两头巨象搏斗时,中间的任何一棵小草,都难逃被踩踏的命运。
他缓缓睁开眼,山风吹过,带着一丝凉意。
他忽然明白了。
选择张,或者选择李,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他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因为他站在谁那一边,而是因为他能拿出谁都无法拒绝的“c方案”。
他的核心竞争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增量的能力。
站队,是存量博弈。而他要做的,是打破棋盘,创造一个新的棋局。
那么,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林舟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沙盘。这一次,他没有去看那两个争斗的星团,而是看向了它们上方,那颗即将熄灭,却依旧散发着柔和而强大光芒的恒星——周书记。
是周书记的秘书打来的电话。
是周书记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这位即将在任期最后时刻,进行一次大规模人事调整的老书记,他想做什么?他把自己推到这个风口浪尖,又是什么目的?
这才是真正的题眼。
林舟从山坡上走了下来,李瑞和秦峰正站在一辆越野车旁等他。工地上巨大的探照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搞定了?”李瑞递过来一瓶水,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我就说嘛,对付刁民,你比秦县长那套管用。他那是物理超度,你这是化学净化,从根上解决问题。”
秦峰在一旁嘿嘿干笑,也不反驳。今晚林舟这一手“迁坟仪式”,彻底把他给镇住了。他现在看林舟,眼神里除了佩服,又多了几分敬畏。
“林主任,刚才……省里来电话了?”秦峰搓着手,小心翼翼地问。他刚才远远看到林舟接电话时凝重的表情。
林舟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水,点了点头:“嗯,周书记的秘书。”
“嘶——”秦峰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瞬间亮了,“书记的秘书亲自通知……林主任,您这是要高升了啊!”
他的兴奋溢于言表,仿佛是自己要升官一样。
李瑞则挑了挑眉,靠在车门上,上下打量着林舟:“周书记要退了,张、李二位斗得跟乌眼鸡似的,这时候让你去省城开会,怕不是鸿门宴吧?”
他看问题的角度,总是比秦峰刁钻许多。
“去了就知道了。”林舟没有多说,他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车子启动,缓缓驶离这片沸腾的土地,向县城的方向开去。
秦峰坐在副驾,还在兴奋地盘算着林舟可能的去向,是去省发改委哪个实权处室,还是直接下放到某个富裕的市里当副市长。
李瑞坐在后排,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夜景,忽然开口:“林舟,有件事我得提醒你。你现在就像一块刚出炉的肥肉,所有人都盯着。想吃你的,想把你当枪使的,想把你供起来当牌坊的,多得是。但你别忘了,你最值钱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那个脑子。”
他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
“别被那些画出来的饼给迷惑了,谁能给你一张足够大的桌子,让你把脑子里的东西画出来,谁才是你的‘自己人’。”
李瑞的话,一针见血。
林舟从后视镜里看了他一眼,这个看似玩世不恭的家伙,心里却比谁都明白。
“我明白。”林舟轻声说。
他当然明白。
他要的不是站队,而是牌桌。他要的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主导的权力。
回到县招待所的房间,已经快要午夜。
林舟没有丝毫睡意,他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
他没有去研究省里各派系的人脉关系图,也没有去分析张、李二位副省长的履历和施政纲领。那些都是沙盘已经推演过的东西。
他打开了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是他来到红山县之后,所有的工作记录和数据模型。
从最初的百亿新能源项目,到后来的剪纸文化扶贫,再到刚刚解决的工业园区拆迁难题。每一个项目,他都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沙盘模型,里面包含了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各个维度的数据。
他要做的是,在明天上午九点之前,将这些独立的模型整合起来。
他要向省委常委们展示的,不是他个人的功劳,也不是红山县一地的变化。
他要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可复制的、基于数据和科学推演的“发展模式”。
这,才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强大的武器。
电脑屏幕的光,映着他平静的脸。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
在他的脑海深处,那片代表着红山县的沙盘模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扩张。无数的数据流汇聚、重组,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全新模型,正在缓缓生成。
这个模型的顶端,有一个模糊的、尚未被点亮的节点。
沙盘用冰冷的系统语言标注着它的名字——
【省域经济发展规划】。
林舟知道,这才是周书记真正想看到的东西。
这位即将离任的老书记,不是在给他选择题,而是在给他一道难度空前的附加题。
解开了,他将一步登天。
解不开,他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