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的工作室最近飘着股“战战兢兢的干劲”——桌上堆着半人高的民国建筑资料,封面都被翻得卷了边,其中一本《江城老建筑窗棂图鉴》里,她用荧光笔把“民国后期海棠纹”画了个圈,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江屿重点盯防区”;喝空的美式杯在桌角摆了一排,杯壁的咖啡渍干成了褐色的圈,像给杯子戴了串手环;连顾妍送来的饼干都没人动,包装袋敞着口,饼干渣掉得满桌都是,全是林薇改图时无意识蹭掉的。
自打接了许家老宅的合作,她就彻底开启了“乙方冲刺模式”。白天跑图书馆查民国书局的老照片,晚上对着江屿给的现场测量数据改草图,连做梦都在梦见“窗棂纹样”——有次半夜惊醒,她抓起笔就往速写本上画,结果画完一看,把海棠纹画成了“小猫咪爪印”,气得她拍了下自己的脑袋,又熬夜重画。
“第一次方案绝对不能出错!”林薇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还特意穿了件新买的浅蓝色衬衫,领口别着个迷你的“民国书局”小胸针,是她用剩余的树脂边角料做的,针脚有点歪,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约定好的方案讨论会,江屿准时到了工作室。他还是那身浅灰色t恤,只是这次在外面套了件米白色的薄针织衫,袖口挽着,露出一小截冷白的手腕。手里拎着个旧文件夹,里面夹着许家老宅的现场照片,照片边缘被他用透明胶贴了一圈,怕磨坏——林薇偷偷瞥见,连照片背面的备注都写得整整齐齐,“2024.5.10 许家老宅东窗测量:1.2mx0.8m”,字迹瘦而直,像用尺子比着写的。
“江设计师,您坐!”林薇赶紧递上刚泡好的无糖美式,杯壁凝着水珠,她怕凉了,特意用手心焐了会儿,结果送到江屿手里时,自己的手心都出了汗。她打开平板,调出初版插画线稿和故事脚本,语气带着点小紧张,却尽量装作自信:“您看,这是许家老宅三个阶段的插画——书局时期我用了浅棕色,突出木质书架的质感;民居时期加了点暖黄色,像家里的灯光;保护建筑时期用了浅灰色,呼应青砖的颜色。二维码链接的音频,我找了以前住在这里的张奶奶录的,她小时候在书局看过书,讲的故事特别真实!”
江屿接过平板,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没说话,眉头却微不可察地蹙了起来。工作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凤凰木叶子的“沙沙”声,林薇的心“咚咚”跳得像打鼓,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衬衫下摆,连呼吸都放轻了。
过了大概五分钟,江屿终于开口,手指在平板屏幕上点了点,力道不重,却像敲在林薇心上:“这里,历史准确性有问题。”他指着书局时期的窗棂,“你画的是如意纹,这种纹样在民国前期比较常见,而许家老宅建于民国后期,当时更流行海棠纹,纹样的弧度和花瓣数量都不一样。”
林薇脑子“嗡”一下,赶紧抓过旁边的《窗棂图鉴》翻到那一页,果然——自己画的“如意纹”线条更圆润,而“海棠纹”有五片花瓣,边缘带着点小尖,和江屿说的一模一样。她的脸瞬间热了,声音也低了点:“我、我查资料的时候没注意时间差,以为民国时期的纹样都差不多……”
“还有这里。”江屿没停,又指着民居时期的台阶,“台阶高度画成了15厘米,现场测量是12厘米,虽然只差3厘米,但还原历史细节要精准,差一点都会让熟悉这里的老街坊觉得‘不对’。”他把平板还给林薇,又从文件夹里掏出张现场照片,“你对比看看,台阶的宽度和门楣的比例,也需要再核对数据。”
林薇接过照片,看着上面清晰的台阶测量标记,再对比自己的画稿,突然觉得有点挫败——她以为自己已经很认真了,却还是漏了这么多细节。她攥着平板的手指紧了紧,心里有点不服气,想辩解“艺术需要一点朦胧美”,可看着江屿认真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说的没错,这些细节要是错了,不仅不尊重历史,还会让文创失去“真实”的核心。
“我知道了,我这就改!”林薇深吸一口气,掏出速写本,飞快地在上面记着“1. 窗棂改海棠纹;2. 台阶高度12cm;3. 核对门楣比例”,笔尖在纸上蹭得“沙沙”响,像在跟自己较劲。
第二次沟通是一周后,林薇把修改后的插画和音频小样发给了江屿。她特意跑了趟张奶奶家,重新确认了窗棂纹样,还拿着尺子在许家老宅的台阶上量了三遍,确保数据准确。音频更是剪了不下十遍,把张奶奶说的“小时候在书局偷看书被掌柜发现”“住在这里时邻居一起包饺子”的故事都保留了,只删掉了几句无关的闲话。
她信心满满地等着江屿的反馈,结果收到的消息只有一句话:“音频需要再剪,信息冗余。”
林薇有点懵,赶紧给江屿打语音电话,语气带着点委屈:“江设计师,我已经剪过了呀!张奶奶讲的都是跟老宅有关的故事,没有无关的内容了!”
“不是无关,是分散重点。”江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依旧平淡,却很清晰,“张奶奶提到‘我家孙子现在不爱吃青菜,顿顿要吃肉’,这段有三分钟,虽然是随口说的,但会分散用户对建筑历史的注意力。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平衡,口音可以保留,这些无关的生活细节建议剪掉。”
林薇握着手机,嘴角有点垮——她当时还觉得这段特可爱,能体现张奶奶的亲切,怎么到江屿这儿就成了“信息冗余”?可她还是按江屿说的,把那段剪掉了。剪完再听,发现故事确实更紧凑了,张奶奶讲书局的部分更突出,没有了多余的干扰,反而更能让人专注于老宅的历史。
“行吧,细节阎王。”林薇对着手机小声嘀咕,却没敢让江屿听见——她怕这话传过去,下次江屿挑的细节更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第三次沟通,关于二维码的摆放位置。
林薇觉得二维码放在插画角落最好,不破坏画面整体性,她还特意在草稿纸上贴了小贴纸模拟,对着镜子看了好几遍,觉得“完美”。可江屿看到后,却摇了摇头:“从用户体验角度,位置太隐蔽了。”
“隐蔽才不影响好看啊!”林薇有点急了,指着草稿纸,“您看,放在角落几乎看不见,画的整体感多好!要是放在显眼的地方,会挡住插画的细节吧?”
江屿没跟她争,只是拿起手机,站到两米外的工作台边,举着手机对着草稿拍了张照,然后把照片递过来:“你看,角落里的二维码几乎看不见,用户不会特意找。我们做有声插画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不是为了‘好看’而牺牲实用性。”
林薇接过手机,看着照片里的小贴纸——从两米外看,自己觉得“不破坏画面”的二维码,真就成了个小墨点,不仔细找根本发现不了。她哑口无言,只好把二维码移到了右下角,还按江屿说的,加了个小小的“扫码听故事”图标,用浅灰色,既醒目又不突兀。
改完后,她把草稿发给江屿,心里有点小抱怨,却又忍不住佩服——江屿提的每一个意见,看似“吹毛求疵”,却都让方案更完善。以前画文创,她总凭着感觉来,觉得“好看就行”,现在才知道,“好看”之外,还要“准确”“实用”,这些都是江屿教她的。
顾妍来工作室送零食时,正好撞见林薇对着电脑改二维码,忍不住吐槽:“你以前画手机壳多随意,画错个线条都无所谓,现在跟变了个人似的,连二维码的颜色都要调八遍,江屿是不是给你下了‘细节蛊’?”
林薇白了她一眼,却没反驳——她确实被江屿的“细节控”影响了。有次画保护建筑时期的青砖,她特意去许家老宅拍了几十张照片,对比青砖的颜色深浅,连砖缝的宽度都量了,画的时候反复调了十几次色,直到觉得“和真砖一模一样”才罢休。
而江屿,也在慢慢改变。后来讨论方案时,他不再是单向提要求,会主动问林薇:“这个色调你觉得怎么样?保留你说的‘暖感’,但暗部再提亮一点,让文字更清晰,可行吗?”甚至在林薇熬夜改图时,会发来一句“早点休息,明天再改”,后面还跟着个小小的钟楼表情——是林薇之前画在牛皮纸上的那个。
两人的磨合越来越顺畅。林薇的“天马行空”给方案注入了情感和温度,江屿的“逻辑严密”让方案更精准、更实用。有次顾妍来送文件,看到两人凑在电脑前讨论插画细节,江屿指着屏幕说“这里加个小台灯,更像书局的感觉”,林薇点头说“对!再画本书放在灯旁边,书脊上写‘江城故事’,更有细节”,那默契的样子,让顾妍忍不住偷偷拍了张照,发朋友圈配文“细节阎王和乙方小可怜的奇妙合作”。
方案最终确定那天,林薇拿着打印出来的终稿,看着上面准确的窗棂、合适的台阶高度、醒目的二维码,还有张奶奶清晰的故事音频,突然觉得之前的“抓狂”都值了。她把终稿递给江屿,眼里带着点小骄傲:“江设计师,您看,这次应该没问题了吧?”
江屿接过终稿,仔细翻了一遍,嘴角终于微微扬了一下,像湖面泛起的小涟漪:“没问题,很好。”他抬头看向林薇,眼神比平时柔和了点,“辛苦你了,这段时间改了很多次。”
林薇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赶紧低下头,假装整理文件:“不辛苦!能学到很多东西,谢谢您指导!”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终稿上,把插画里的书局、民居、保护建筑照得格外清晰。林薇知道,这场“高效乙方”和“细节控甲方”的磨合,不仅让许家老宅的文创方案变得完美,更让她和江屿之间,多了份“并肩做事”的默契——而这份默契,比任何方案都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