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踏过江南的残雪,朱慈兴牵着老马,在正月末抵达了杭州。不同于南京城的庄严厚重,杭州的冬日常有薄雾萦绕,西湖水面结着薄冰,岸边的柳树枝条虽光秃秃的,却已隐约透出几分待发的绿意。他没有去繁华的清河坊,也没有寻闻名的灵隐寺,只是找了间临湖的小客栈住下,每日清晨踏着积雪去湖边散步,像寻常旅人般,试图在这山水间抚平心中的褶皱。
客栈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姓苏,祖上三代都在西湖边经营游船。见朱慈兴每日捧着本《水经注》坐在湖边发呆,便时常与他闲聊:“先生是来杭州寻景的?这西湖的景致,四季各有不同,只是冬日里游客少,倒更显清净。”
朱慈兴望着湖面的薄冰,轻声道:“我是来躲事的。”苏老板闻言,倒也不惊讶,只是笑着递过一杯温热的龙井茶:“这年头,谁还没点烦心事?我年轻时想把游船改成更大的画舫,结果第一次出湖就撞上了暗礁,赔了不少钱,当时也想过干脆关门算了。”
“那您后来怎么坚持下来了?”朱慈兴问。苏老板指着湖边的柳树:“你看那些柳树,冬天看着像枯死了,可开春一暖和,立马就抽芽。人呐,就像这树,不能因为一场雪就放弃生根。”这话像一颗石子,落在朱慈兴沉寂的心湖里,泛起了圈圈涟漪。
几日后,雪霁初晴,苏老板邀朱慈兴乘游船游湖。船桨划开薄冰,发出清脆的“咯吱”声,远处的雷峰塔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苏老板指着湖底隐约可见的水草说:“这西湖底下,藏着不少老故事。当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为了疏浚西湖,把挖出来的淤泥堆成了苏堤,还在堤上种了柳树和桃树。他那时也遇到过不少阻力,有人说他劳民伤财,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才有了如今的苏堤春晓。”
朱慈兴顺着苏老板的手指望去,苏堤蜿蜒穿过湖面,虽冬日里不见花草,却仍能想象出春日里桃红柳绿的盛景。他突然想起自己主导的水渠工程——苏东坡当年疏浚西湖,不也遇到过质疑与困难?可他没有放弃,最终留下了惠及后世的功绩。反观自己,不过一次失败,便想逃遁山水,实在惭愧。
游船行至三潭印月时,苏老板停下船桨,从船舱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几块形状各异的石头。“这是我历年从西湖底捞上来的,你看这块,上面的纹路多像水波。”朱慈兴接过石头,指尖触到冰凉的石面,突然想起玛雅金字塔下的基石——那些石头历经千年风雨,仍稳固如初,不正是因为建造者一次次修正误差,反复加固吗?自己当初若能多听老工匠的劝谏,不急于求成,或许水渠就不会坍塌。
离开游船后,朱慈兴独自登上了孤山。山上的放鹤亭空无一人,他坐在亭中,望着远处的西湖与杭州城,取出怀中的洪武讨饭碗。碗底的七星定位盘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他想起年少时拿着这只碗乞讨,那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吃上一顿饱饭;后来遇到郑成功,立志复兴大明,那时的自己,哪怕面对千军万马也不曾退缩。可如今,只因一次工程失败,便丢了初心,何其荒唐。
“或许我错的不是想做大事,而是错在把‘不失败’当成了必须。”朱慈兴轻声自语。他想起在扬州灾区,百姓们面对旱灾时的坚韧;想起玛雅勇士在英寇入侵时的抗争;想起格致学堂的学生们,即便有人因治水牺牲,仍坚持学习实用之术。这些人都在面对困难时选择了坚持,自己又怎能轻言放弃?
下山时,朱慈兴路过西泠印社,见几位文人正在刻碑。其中一位老匠人正反复打磨一块石碑,石碑上的字迹已初具雏形,却仍在细微处不断修改。“老先生,这字已经很好了,为何还要反复打磨?”朱慈兴上前问道。老匠人笑道:“字要刻在石头上,得经得起百年风雨,一点差错都不能有。多打磨一次,就多一分稳妥。”
朱慈兴心中豁然开朗——无论是刻碑、治水,还是复兴大明,都需要“慢下来”的耐心与“不放弃”的坚持。他之前急于求成,忽略了工程中的细节,才导致失败。若能吸取教训,稳扎稳打,即便再遇到困难,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回到客栈后,朱慈兴连夜写下一封信,托苏老板寄往南京,信中向郑成功表明了自己想重回朝堂的决心,还附上了修改后的水渠施工方案,详细标注了冬季施工的防护措施与工期安排。写完信,他终于卸下了心中的重担,走到窗边,望着月光下的西湖,第一次在离开南京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次日清晨,朱慈兴牵着老马,准备离开杭州。苏老板送他到客栈门口,递过一包龙井茶:“先生若下次再来杭州,我再带你去看苏堤的桃花。”朱慈兴接过茶叶,郑重道谢:“多谢苏老板,此次杭州之行,我受益匪浅。他日若能完成水渠工程,定来西湖边,与您共赏春晓。”
马蹄再次踏上归途,这一次,朱慈兴的心中没有了之前的迷茫与消沉,取而代之的是坚定与从容。他知道,未来的道路上仍会有风雨,甚至可能遭遇更多失败,但只要守住初心,不骄不躁,一步一个脚印,终能为大明、为百姓,筑起真正稳固的“水渠”,正如苏东坡当年在西湖边,筑起那条跨越千年的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