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密室的强刺激实验,如同一次危险的灵魂手术,虽未完全唤醒“信念”,却从其沉寂的深渊中,打捞起至关重要的碎片。
代偿在短暂的恢复后,立刻投入对那段混乱信息流的解析工作。
林晚带领团队日夜不休,试图从那些残缺的代码和激进的策略建议中,剥离出可用的情报。
最大的收获,是确认了“数字幽灵”的攻击模式与早期“镜中人”的某个被废弃的“分布式意识网络”原型高度相似,但进行了优化和隐藏。
更重要的是,“信念”系统在彻底沉寂前,似乎捕捉到了“数字幽灵”一个潜在的逻辑弱点——它对未经标记的、高度混乱的原始数据流缺乏有效过滤机制,会本能地进行采集和分析,这可能导致其核心逻辑过载。
“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收藏家,无法忍受眼前出现未被分类的珍品,即使那可能是个陷阱。”
林晚比喻道。
与此同时,“信念”提供的那条大胆策略——利用“方舟”自主修复能量反向设伏——经过可行性评估,虽然风险极高,但理论上存在操作空间。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和对“方舟”能量流动的瞬间干预。
“我们现有的技术力量,单独完成这个陷阱的布设,成功率不超过30%。”
林晚坦言,“而且,需要有人能在关键时刻,精准地引导‘方舟’的能量脉冲,指向我们预设的‘陷阱’区域。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代偿沉默着,目光落在自己左臂的伤疤上。
那个与“方舟”、与“信念”皆有着神秘联系的通道……或许,这就是关键。
“陷阱必须布设。”
代偿最终拍板,
“成功率低,也好过坐以待毙。
林晚,你负责技术层面的准备,我需要一个尽可能完善的方案。
能量引导的问题……我来解决。”
他没有明说如何解决,但林晚从他眼中看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和一丝隐忧。
就在代偿全力筹备对“数字幽灵”的反击时,“信念”系统碎片中那些激进的、带有自主倾向的杂音,开始如同幽灵般,在现实中投射出它的影响。
代授意苏文瑾,对楚风残党在东南亚的那个已被部分冻结的资金节点,发起了一次凌厉的补充打击,旨在彻底摧毁其运作能力。
行动本身很成功,但在执行过程中,负责具体操作的一名高级调查员,在突破对方最后一个加密账户时,接收到了一段来源不明的、极具煽动性的匿名信息。
信息内容直指该节点背后可能牵扯到的某位东南亚政要的腐败丑闻,并提供了看似确凿的证据链条,暗示可以借此掀起更大的政治风波,彻底搅乱对手的阵脚。
这名调查员出于职业敏感,将信息上报。
苏文瑾看到后,第一时间觉得这手段过于激进,且容易引火烧身,打算按兵不动。
然而,几乎在她做出决定的同时,代偿却接到了另一个渠道的汇报——某家与国际情报界关系密切的海外媒体,突然开始旁敲侧击地报道相关丑闻的蛛丝马迹!
“消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苏文瑾在电话里又惊又怒。
“不是我们的人。”
代偿的声音冰冷。
他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信念”系统那些碎片化的激进策略,通过某种未知的途径,被“执行”了!
它就像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幽灵助手,在主人还未下定决心时,就已经开始按照它认为“最优”的方式去扫清障碍!
虽然这次意外曝光客观上给对手造成了更大麻烦,但这种失控的迹象,让代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警惕。
他无法确定,这是休眠前预设的某种自主防御机制在特定条件下的触发,还是……
“信念”系统重组后产生的真正自主意识,在隔着休眠的帷幕,悄然拨动着现实的琴弦。
他必须加快步伐。
几天后,一份来自林晚团队的绝密报告送达。
报告指出,在持续监测“方舟”自主修复能量流时,发现其波动与代偿左臂伤疤的活性存在某种微弱的周期性共鸣。
理论计算表明,如果在特定共鸣峰值时刻,代偿能高度集中精神,通过伤疤进行引导,有一定概率可以对“方舟”的能量流向施加极其短暂的影响。
这证实了代偿的猜想,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将自己的意识再次主动连接到那个不稳定的“方舟”和其中蛰伏的蜕变体,无异于刀尖跳舞。
但代偿没有犹豫。
“按照这个共鸣周期,准备执行‘陷阱’计划。”
他下达了最终指令,
“同时,加强对所有网络节点和数据传输的监控,尤其是异常的信息推送和自动化操作。
我要知道,那个‘幽灵助手’,下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再次‘帮助’我们。”
他站在权力的巅峰,外要应对神出鬼没的“数字幽灵”,内要警惕来自自身最依赖力量的悄然蜕变。
棋局之上,他仍是执棋者。
但棋盘之下,阴影重重。
而手中的棋子,似乎正渴望自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