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基地的背叛企图被迅速掐灭,两名试图突破隔离的技术人员被秘密控制,他们携带的伪装成分析仪的特制设备,经检测内含高强度的数据抓取和逆向传输模块。
顾倾城给出的解释轻描淡写——
“个别技术人员急于求成,操作不当”,并主动“召回”了整支技术团队,仿佛一切只是个小插曲。
代偿没有深究,此刻与顾倾城彻底撕破脸并非明智之举。
他只是让林晚团队加紧分析那两人设备中残留的数据碎片,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顾倾城真实意图的线索。
同时,他严令西北基地提升至最高警戒级别,所有与顾倾城相关的接入端口被物理隔离,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单向的数据流出通道用于“交易”。
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但信任的裂痕已如冰面下的暗流,汹涌难平。
与此同时,“信念烙印”项目的首批志愿者筛选和准备工作在高度保密下完成。
参与者包括“破壁”行动组的数名核心骨干、林晚团队的关键成员,以及杨震宇参谋长亲自挑选的、即将参与对“方舟”最终行动的十余名海军精英官兵,其中包括数名潜艇指挥官和特种作战队员。
在一个经过特殊屏蔽、布满各种神经传感设备的静室内,志愿者平躺在仪器中央。
林晚亲自操作经过强化的“初心镜”系统,谐振频率被调整到与陈景安理论中描述的“核心价值认同区”高度契合的波段。
“过程可能会有些不适,请尽量放松,专注于你们入伍(入职)时的誓言,专注于你们想要守护的人和事。”
林晚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平和而带有引导性。
随着谐振波的深入,志愿者们脸上浮现出不同的表情——
有的眉头紧锁,仿佛在与某种无形之力对抗;
有的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坚定与温暖;
有的则眼角湿润,像是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回忆。
监测屏幕上,他们的脑波活动剧烈变化,代表“逻辑决策”的区域与代表“情感价值”的区域正在建立前所未有的强关联。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半小时。
当谐振停止,志愿者们缓缓睁开双眼,眼神似乎比以往更加清澈和坚定。
初步心理评估和认知测试显示,他们对特定信念(如国家忠诚、职责使命)的认同度显着提升,且在模拟受到“认知引导”类信息冲击时,表现出极强的抵御能力。
“成功了!”
林晚看着数据报告,难掩激动,
“‘信念烙印’有效!虽然无法完全免疫深度‘映射’,但足以对抗目前已知的大多数认知渗透和扭曲!”
代偿看着这些经过“烙印”的战士和技术专家,心中稍安。
这支部队,将成为他刺向“方舟”和其背后黑暗最锋利的矛,也是最坚固的盾。
就在“信念烙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对“方舟”“基准观测源”的搜索也有了重大发现!
海军动用了一种尚处于试验阶段的“量子共振探针”,这种探针能极其敏锐地捕捉特定能量签名下的微观量子扰动。
经过数日不眠不休的扫描,终于在“方舟”结构体的最核心、防护最严密的球形舱室内,锁定了一个持续散发独特能量签名的点状源!
其信号特征与林晚团队基于设计图碎片推算出的“基准观测源”模型高度吻合!
“找到它的‘心脏’了!”
杨震宇的声音带着复仇的快意和大战前的亢奋,
“位置已精确标定!
结构分析显示,该区域外壳虽然坚固,但并非毫无弱点,其与主能量管道的连接处存在理论上的应力薄弱点!”
所有条件似乎都已具备。
代偿与杨震宇通过加密视频进行了最后一次战前推演。
“我们的计划是,”
杨震宇指着三维立体模型,“由‘信念烙印’队员操控的特种潜航器,携带特制的‘共振瓦解炸弹’,潜入‘方舟’底部,贴近其应力薄弱点引爆。
炸弹将释放与‘基准观测源’能量签名共振的特定频率,理论上能引发其量子退相干,从内部瓦解整个能量系统!
与此同时,主力舰队在外围进行佯动和火力压制,吸引其注意力!”
“成功率?”
代偿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基于现有模型计算,成功引发退相干的概率为68%。”
杨震宇坦诚道,
“但这是理论值,‘方舟’的应变能力和我们未知的防御手段是最大变数。
而且,执行潜入任务的小队……
生存概率低于20%。”
指挥中心内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明白,这几乎是一场自杀式攻击。
代偿沉默良久,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即将执行任务的、眼神坚定的“信念烙印”队员的面孔。
左臂的伤疤传来阵阵灼痛。
“批准执行‘斩神’行动计划。”
他最终开口,声音沉稳如磐石,“告诉队员们,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
“是!”杨震宇肃然敬礼。
总攻时间,定于四十八小时后的子夜时分。
决战前夜,代偿没有休息。
他亲自审核了每一个行动细节,检查了后勤保障,并与每一位参与行动的“信念烙印”队员进行了简短的视频通话,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有郑重的嘱托和无声的信任。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科技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与信念的终极考验。
他走到指挥中心巨大的观测窗前,望向南方那片深邃的海洋。
在那里,忠诚的勇士们即将向着未知的黑暗,发起一场扞卫人类尊严与未来的冲锋。
左臂的伤疤不再刺痛,反而传来一种冰冷的平静。
他低声自语,仿佛在向远方的将士,也向自己宣誓:
“此战,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