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与垂手静立,眼观鼻,鼻观心,姿态恭谨端正。
她的目光在低垂的眼帘遮掩下,却如沉静的水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不动声色地扫过前方。
绯袍紫袍的重臣们如同凝固的礁石,神态各异:
首辅容远鹤立于文官班次最前端,仙鹤补服在烛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他微闭着眼,似乎养神,又似在静待风雷;
次辅常玉梁身形挺拔,眉头微蹙,目光沉凝如渊;
常玉梁身侧是本朝另一位内阁大学士——胡不为。
而那些立在角落的宗室勋贵、各部司官……每个人的神情、姿态、甚至眼神之间微妙的交流,都如同复杂的符号,在容与心中快速拼凑着朝堂的脉络。
静鞭三响,如同炸雷劈开凝滞的空气。殿内瞬间死寂,落针可闻。
“皇上驾到——!”
低沉悠长的唱喏声中,身着明黄色龙袍的皇帝在内侍的簇拥下缓步登上御阶,端坐于金龙椅上。
殿内百官立时齐刷刷伏身叩拜,山呼万岁。
繁复的朝参礼仪过后,便是奏报国事的环节。
起初是一些常规性的军情边报、各地年景灾异汇报、官员升迁任免。
皇帝或询问几句,或批个“知道了”、“照例”、“交部议奏”。
气氛沉闷而冗长。
容与凝神静听,努力分辨着不同官员陈述的方式、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皇帝看似简单批示背后隐含的态度。
她站得双腿微僵,官靴踩在冰冷坚硬的金砖上,饶是精心续的厚皮千层底,还是有丝丝缕缕的寒气渗透上来。
她忍不住稍稍挪动了一下重心,心中再次庆幸——日日如此站班,纵是铁人也扛不住!
就在容与险些走神之际,一位身着青袍的年轻御史出班跪奏,声音清亮却带着锐气:
“启奏陛下!臣,都察院浙江道监察御史,沈言,冒死劾奏浙闽总督余世亨贪黩盐政、纵容豪强侵吞盐利、勾结盐商私设盐引、中饱私囊之重罪!”
他高高捧起一份奏章,如同举起燎原的火炬:“浙省盐利关乎国课民生,余世亨竟敢巧立名目,上下其手,致使盐价飞腾,小民怨声载道!臣请陛下明鉴,速派清廉重臣,彻查浙省盐政!拨乱反正,以儆效尤!”
这一劾奏,犹如巨石投入死水,瞬间在大殿之中激起无数涟漪!
殿内死寂的空气仿佛被撕裂,无数道目光如同实质般投射在那位跪在御阶前、高举奏章的青袍御史身上。
巨大的蟠龙金柱在烛火映照下投下扭曲而沉重的阴影,沉水香与龙涎香的馥郁气息似乎也凝滞了,被一种骤然升腾的紧张与压抑所取代。
容与心道:来了。
之前盐引之议还止于盐业改革的争论,如今却直接上升到了官员之间的互相弹劾……
次辅常玉梁眉头紧锁,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浙省盐务错综复杂,仅凭御史风闻奏事,恐有偏颇!”
常玉梁的语气不急不缓,咳了两声,还微微摇头,似乎是在感叹年轻人过于冲动:“余总督在任多年,政绩卓着,深得地方士民拥戴。若贸然派员彻查,恐寒了干员之心,亦有动摇地方之虞。臣以为,此案应交有司详查,再作定夺。”
殿外,不知何时起了风,穿过殿宇高耸的檐角,发出呜呜的低咽,如同远古巨兽的叹息,透过厚重的殿门缝隙渗入,更添几分肃杀寒意。
那位沈御史年轻气盛,闻言立刻反驳:“常大人此言差矣!正因盐政关乎国本,才更应廓清本源!浙省盐价奇高,盐商垄断之状已然昭然!若非大吏纵容甚至参与其中,岂能至此?‘风闻’乃是谏官职责!若不彻查,焉能辨明是非?长此以往,盐利归于私门,国税何存?民怨何解?”
百官屏息,目光在御座、首辅、常玉梁以及那位依旧跪地、面色因激动而涨红的年轻御史之间无声流转。
就在这针落可闻的紧绷时刻,一个身影从常玉梁身侧缓缓出列。
此人身材不高,甚至有些佝偻,穿着一身半旧的绯色仙鹤补服,面容黝黑粗糙,布满岁月刻下的深深沟壑,乍一看去,竟与田间地头饱经风霜的老农别无二致。
唯有一双眼睛,深陷在浓密的灰白眉毛之下,却亮得惊人,如同淬炼过的精铁,闪烁着不容置疑的锐利与刚直。
他便是当朝内阁大学士,清流砥柱——胡不为。
胡不为并未高声疾呼,亦未慷慨陈词。
他只是走到御阶前,对着御座方向,深深一揖。动作沉稳,甚至带着一丝庄稼人般的朴实。
然而,当他直起身,抬起那双仿佛能洞穿一切的眼睛时,整个大殿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陛下,”他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带着浓重的乡音,却字字清晰,如同金石坠地,“臣,胡不为,有本奏。”
皇帝抬了抬手,示意他上奏即可。
胡不为并未立刻反驳常玉梁,而是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中诸臣,最后落在常玉梁身上。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千钧之力:“常大人所言恐寒干员之心,动摇地方,老臣听在耳中。”
“然则,老臣想问常大人一句——”他顿了顿,那黝黑如老农的脸上毫无波澜,唯有目光灼灼,“若盐政之弊,真如沈御史所劾,非止于浙省一地之疏失,而是豪强勾结、官商沆瀣、侵蚀国本之巨蠹!”
“此等情形下,我等为官者,是该畏首畏尾,忧心‘寒了’某些人之心?还是该雷霆万钧,以正国法,以安万民之心?!”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源自田间地头、最朴素的正义与愤怒:“老臣出身寒微,深知盐乃百姓开门七件事之首!盐价腾贵如斯,豪商盘剥如斯。小民血汗钱尽入私囊,国库盐课却连年亏空……此非动摇地方,乃是动摇国本!动摇我大昭立国之根基!”
他猛地转向御座,再次深深躬身,声音铿锵如铁:“陛下!浙省盐弊,绝非孤例!此乃积重难返之沉疴!”
“若因循苟且,讳疾忌医,则蠹虫愈肥,国基愈危。沈御史所劾,无论虚实,皆已震动朝野!朝廷若不彻查,何以服天下悠悠众口?何以彰陛下肃清吏治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