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月楼”地契与入股文书落定,尘埃落定后的兴奋很快便被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所取代。一座空置的楼宇要变成构想中那个兼具雅致格调与独特体验的“霓裳阁”,装修布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苏挽月现代商业理念与这个时代审美、工艺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碰撞与融合。
汀兰水榭的书房再次变成了临时设计工坊。巨大的书桌上铺满了苏挽月绘制的“霓裳阁”内部装修详图,其精细与奇特之处,让再次被召集而来的核心成员们看得目不转睛,心中震撼。
“诸位,图纸在此,此乃‘霓裳阁’未来之貌,亦是吾等理念之体现。”苏挽月手持一根细长的竹枝,点在图纸上,声音清晰而沉稳,“此次装修,非同寻常,需将诸多新颖构想落到实处,务求尽善尽美。”
她首先指向临街的一层外墙图纸:“此处,我意欲开设‘橱窗’。”
“橱窗?”众人皆露疑惑。这个时代店铺多为开放式门脸,或悬挂招牌匾额,鲜少有此概念。
“正是。”苏挽月解释道,“即以晶莹琉璃(或打磨极薄的云母片)封闭临街部分墙面,内设平台,依据时节、主题,精心布置模特(人偶)、陈列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或首饰,配以独特灯光,使其无论昼夜,皆能吸引路人目光,成为无声的推介,亦是我‘霓裳阁’品味之宣言。”
她描绘的景象——华服美饰在剔透的“橱窗”内,于特定光线下熠熠生辉,如同静止的戏剧——让顾清风等人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惊艳的画面。此招前所未有,一旦实现,必成京城一景!
“只是……琉璃价格昂贵,且如此大面积使用,恐……”杨秉正作为匠人,首先考虑到成本和工艺实现难度。
“无妨。”苏挽月早有考量,“初期可先以木质框架配合最大限度的明瓦或特选薄纱实现采光与隐约展示之效,内部辅以巧妙的烛台与镜面反射增光。待日后资金充裕,再逐步更换为琉璃。关键在于展示的理念与陈设的用心。”
顾清风抚掌赞道:“妙极!此‘橱窗’之设,犹如文章之开篇,若能引人入胜,则客人未入其门,已生期待之心!”
解决了橱窗构想,苏挽月又将竹枝移向内部空间规划图。
一层规划为开放展示区,但她摒弃了传统店铺拥挤的货架模式,而是设计了错落有致的独立展示台和半隔断的博古架,强调空间的流动性与每一件商品的独特性。她特别强调了灯光运用:“店内照明,不可仅依赖天窗与寻常灯笼。需定制一批灯罩,调整光线角度与明暗,务使光线聚焦于商品之上,凸显其材质、色彩与工艺细节,营造静谧而尊贵的氛围。”她甚至画出了几种现代射灯原理的草图,让杨秉正研究如何用烛火、反光镜片和特定角度的灯罩来模拟效果。
二层为高级定制区与VIp室,注重私密性与舒适度。苏挽月要求墙面采用吸音的软包或厚重帷幔,铺设柔软的地毯,设置舒适的坐榻和精致的茶具。她特意规划了一处“色彩与面料咨询区”,配有大型桌案和良好的自然光,方便与客人深入沟通定制需求。
三层则是设计工坊与核心仓储,要求简洁、实用、安全。
此外,她还提出了统一的“视觉识别”概念——为“霓裳阁”设计独特的标志(Logo),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店铺匾额、内部装饰、包装、乃至店员服饰之上,强化品牌印象。
这些超越时代的装修理念,每一项都让顾清风、杨秉正等人感到新奇与挑战,但结合苏挽月清晰的解释和之前成功的经验,他们都能迅速理解其背后的深意,并为之振奋。
“装修之事,千头万绪,需诸位通力协作。”苏挽月开始分派任务。
“杨掌柜,你精通匠作,对用料、工艺最为熟悉。此次装修监工之重任,由你总领。一应木工、漆工、瓦工,皆由你招募、管理,务必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把控质量与进度。尤其灯光、橱窗等新奇之处,需你亲自盯着,与工匠反复试验,力求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将最重要的执行环节交给了最可靠的老匠人。
杨秉正感受到重任在肩,既激动又紧张,挺直腰板道:“东家放心!老杨必定盯紧每一个榫卯,每一道漆面,绝不敢有半分马虎!那些新奇玩意儿,老杨就是不吃不睡,也要把它们给东家琢磨出来!”
“顾公子,”苏挽月看向顾清风,“装修期间,与陈老爷那边的日常沟通协调,以及部分需要采买的特殊物品(如特定布料用于软包、定制瓷器等),需劳你费心。此外,‘霓裳阁’标志的设计,我已有了初步构思,晚些时候与你商议,由你润色并负责后续各类应用的监制。” 顾清风的文人审美和沟通能力在此能发挥重要作用。
顾清风拱手领命:“清风义不容辞。与陈老爷沟通及采买之事,必当谨慎。标志设计,静候姑娘吩咐,定当竭尽所能。”
“挽星,”苏挽月继续部署,“你负责协调各方,保障物资供应顺畅,同时继续关注市场动向与竞争对手反应。装修动静不小,难免引人注目,需留意有无宵小之辈暗中作梗。另外,店员招募与培训的前期准备,也可开始留意了。” 挽星的灵活与情报能力是保障后勤和安全的关键。
“奴婢明白!”挽星利落应下。
“赤阳,装修期间,人员往来复杂,物料堆积,安全尤为重要。你需加强‘揽月楼’及其周边的警戒,日夜派人巡视,防火防盗,更要防止有人恶意破坏。”苏挽月最后叮嘱赤阳。
“是。”赤阳言简意赅,眼神已然变得锐利,如同巡视领地的头狼。
分工明确,雷厉风行。次日,沉寂许久的“揽月楼”便热闹起来。杨秉正领着精心挑选的工匠队伍进驻,拆旧、清理、按照苏挽月那与众不同的图纸开始放线、施工。敲打声、锯木声、工匠们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苏挽月并未做甩手掌柜,她每隔两三日,便会乘坐马车,以“查看母亲名下产业装修进度”为由,亲临“揽月楼”。她戴着帷帽,在杨秉正和赤阳(明处或暗处)的陪同下,仔细巡视每一个角落。
她能看到杨秉正如何一丝不苟地检查木材的纹理与干湿度,如何与木匠争论一个展示台的角度是否完美符合图纸要求;能看到工匠们最初对“橱窗”结构和内部灯光设置的困惑,在杨秉正的耐心解释和反复试验下,渐渐变成恍然大悟和跃跃欲试;能看到顾清风如何与送来特制瓷器的店家温言交涉,确保釉色与器型完全符合“霓裳阁”的雅致定位;也能感受到赤阳安排的护卫如何警惕地注视着每一个靠近的陌生人……
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有工匠无法理解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调整光线,认为多点几盏灯笼即可;有采购的物料颜色与预期有细微偏差,苏挽月坚持要求更换;有相邻店铺好奇打听,被挽星巧妙应对过去;甚至隐约有周家那边派人来窥探的迹象,被赤阳的人无声无息地“请”离。
每一次遇到问题,苏挽月都能凭借清晰的思路、坚定的态度和团队的高效协作,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她将现代的空间设计、灯光理念、视觉营销等知识,以这个时代能理解和实现的方式,一点点融入“揽月楼”的旧骨架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略显陈旧、格局传统的“揽月楼”,内部开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通透的布局、精心设计的光影、雅致而不失个性的装饰细节……一种融合了古建筑韵味与现代设计感的独特气质,正在慢慢成形。连最初有些疑虑的陈老爷,偶尔过来查看进度时,眼中也露出了惊叹与越发满意的神色。
装修监工,现代风,融合古韵。
苏挽月如同一个最高明的导演,指挥着她的团队,将超越时代的商业空间理念,在这座古老的楼宇中变为现实。这不仅是为“霓裳阁”打造一个完美的躯壳,更是她商业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与宣言。当这融合了古今精华的店铺最终亮相时,必将在这京城的商界,投下一颗震撼的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