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半生逐乱世,英名不朽照汗青。
少年仗剑驱迷雾,壮志凌云破敌营。
天京风云多变幻,安庆鏖战几飘零。
奈何奸佞施诡计,热血一腔化赤星。
1837年,陈玉成出生在广西藤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原名陈丕成。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他不太友好,父母早早离世,他只能依靠祖父母艰难地生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陈玉成就开始给人帮工,放过牛,还干过挑泥舂墙盖房子这些重活,尝尽了生活的辛酸。但这些苦难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早早地学会了坚韧和独立。
1851年,金田起义的号角吹响,年仅14岁的陈玉成毅然投身到了太平天国的起义队伍中,成为了一名童子兵。他被编入了罗大纲的部队,担任卫兵。罗大纲可是太平天国初期的一员猛将,陈玉成跟着他,也算是跟对了人。在罗大纲身边,陈玉成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军事知识和战斗技巧,还受到了他勇猛无畏精神的感染。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陈玉成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负责主管粮食事务。这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但陈玉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把粮食管理得井井有条。不过,陈玉成的志向可不在后勤,他渴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很快,机会就来了。
1854年,太平天国西征军向鄂西、鄂南出击,陈玉成主动请缨,随军西征。当时,西征军围困武昌城已经4个月了,却毫无进展,杨秀清为此大发雷霆。陈玉成仔细侦察后,发现了清军的弱点。于是,他率领500勇士,在夜色的掩护下,用绳子套住城垛,缒城而上。清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窜。陈玉成就这样带领着太平军成功攻克了武昌城。这一战,陈玉成一战成名,年仅17岁的他被越级提拔为殿右三十检点,成为了太平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此后,他还获得了“三十检点回马枪”的称号,虽然这一称号最早出自野史《清代轶闻》,但也足以证明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威名。
攻克武昌后,陈玉成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在战场上纵横驰骋。1854年,他在岳州之战中,假装成清兵,率领十八名太平军勇士混入湘军水师中放火,焚毁大小船只300余艘。虽然最后因为下雨和风向变动,太平军损失了一些船只,但这一战也让湘军见识到了陈玉成的厉害。
1856年,镇江被清军围困近一年,弹尽粮绝,危在旦夕。杨秀清派李秀成、陈玉成等四位丞相前去救援。为了解救镇江之围,陈玉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乘一艘小船,冒着江面上密集的炮火,冲入镇江城,与城内守将约好一起冲出。这一行为简直就是赵云单骑救主的翻版,勇敢得有些“亡命之徒”的味道。但陈玉成毫不畏惧,他成功地冲入了镇江城,与城内守军取得了联系。十多天后的一个夜晚,镇江守军扬旗出城,李秀成在城外高山上看见后,带3000精兵断敌后路,双方前后夹击,大败敌军。这一战,陈玉成立下了头功,他也因此声名远扬。
之后,陈玉成又与李秀成一起乘胜破江北、江南大营,将南京周边的清军扫荡一空。太平天国也因此达到了鼎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两个多月后,天京事变爆发。陈玉成的叔叔陈承瑢在事变中被杀。陈承瑢在当时的太平天国中排名第八位,位高权重,在天京事变中既是告密者,又为韦昌辉开城门。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陈玉成的前途,他仍然被重用。史学家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们二人并非直系亲属,关系并不密切。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石达开也因为无法忍受洪秀全的猜忌,率大军离开。陈玉成和李秀成二人挑起了大梁,合力击败清军,收复了多座城镇。在湖北作战时,陈玉成把湘军猛将鲍超的3000人打得只剩个位数,让湘军闻风丧胆。但由于寡不敌众,陈玉成未能战胜湘军主力,只好退回安徽。
此时,太平天国国中无人,经百官推荐,陈玉成被封为二把手,李秀成为三把手。实际上,陈玉成已经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就如同当年的杨秀清。但这个最高军事总指挥的位子并不好坐,一方面他太年轻,上升速度太快,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另一方面,太平军将领大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团,不太服从指挥。而且,陈玉成似乎对最高指挥权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只喜欢打仗。而“绝代双骄”的另一个人——李秀成,对他似乎也心存芥蒂。在最困难的时候,通知各将领来开会的时候,唯独不通知陈玉成。但陈玉成毫不计较,自己就来了,足以见得他性格简单直接,非常爽快。会议后,陈玉成与李秀成合力保卫南京的安全,每一战都是陈玉成打正面,李秀成攻敌后背。这样的分工对陈玉成其实是不公平的,但他毫无怨言,甚至享受这样的安排,他心思单纯,是太平军中罕见的以大局为重的将领。
石达开出走后,陈玉成和李秀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还没有啃下湘军这块硬骨头。湘军精锐李续宾十分猖狂,此人也是个亡命之徒,跟陈玉成算是针尖对麦芒,二人相差20岁。1858年,李续宾连下4城,准备北进合肥,南图安庆。湘军想进攻合肥,就得先拿下三河,这个地方位于合肥南边,屯了很多军火粮草,是太平天国的军火库和粮仓。
由于受到李续宾的疯狂进攻,三河守军一日五信,向陈玉成求救。陈玉成深知三河的重要性,他向洪秀全申请,让李秀成跟着自己一起去打湘军。这里其实有点尴尬,二当家无法直接命令三当家,还得跟洪秀全申请。一方面陈玉成知道,可能命令不动;另一方面可能也是为了照顾当年邻居老大哥的面子。
陈玉成迅速布置兵力,先将湘军围住。李续宾的部下意识到了危险,建议撤退,但李续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反而主动向陈玉成发起猛攻。当时大雾弥漫,咫尺莫辨,陈玉成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成功地围住了湘军,主力从后面杀出,湘军阵脚大乱,两军杀得难分难解。
此时,李秀成在几十里外驻扎,听到炮声不断,知道已经开战,也带兵来助战。双方战斗正酣,陈玉成部队见到李秀成的援兵到来,士气大振,攻破湘军阵门,湘军大败。这一仗从黎明一直打到半夜三更,打得李续宾走投无路,最终自缢而死。这一仗李秀成作用不大,即使没有李秀成,陈玉成大概率也能靠自己打赢,如果按功劳分配,这一俩人功劳至少八二开。
陈玉成俘虏了很多湘军士兵,没想到这些俘虏走到半路,趁人不备,杀了几十名太平军逃了,陈玉成大怒,杀尽剩余所有俘虏。不久,陈玉成踏平胜保的营盘,胜保仓皇逃窜,又拿获安徽巡抚。陈玉成很有风度,劝降不成,但仍很尊重他,对他饮食供应很周到,并将他的弟弟释放,最后才成全他的忠义。从这些行为可以看出,陈玉成不仅勇猛善战,而且还很有胸怀和担当。
1859年4月,李秀成的捻军部下叛变,南京危机,李秀成再次向陈玉成求救,他二话不说,率兵支援。俩人发现此处清军,暂时还不好拿下,由陈玉成去攻打周边城镇。这段时间陈玉成可以说是用兵如神,各种拉扯,声东击西,把清军耍得团团转,其中一仗就歼灭5000人,把脏活累活都干完了。最后,陈玉成联合李秀成大破敌军,解除京围。从以上行为来看,陈玉成在打仗方面,确实比李秀成强一些。
洪秀全本来决定永不封王,结果堂弟洪仁玕来了,洪秀全很开心,忍不住封了个王。此时功劳最大的是陈玉成,不给他封王也说不过去,一个月后,也给陈玉成封了英王。至此,陈玉成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破江南大营,从此江南、江北大营灰飞烟灭。太平天国貌似回光返照,又经历了短暂的中兴,但隐患悄然又起,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已经交恶。这是人性的悲哀,困难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旦有了利益,却又无法共富贵。
陈玉成时而救浦口,时而解天京之围,留在安庆周围的兵力太少,这就给清军可乘之机。这不能怪陈玉成,恰恰因为他总以大局为重,没法重兵守卫自己的地盘。湘军趁机四路大军进攻安徽,手法极其卑劣,胡林翼甚至直接下令:一旦破城,将城内大小房屋米粮,付之一炬,片瓦不留,这样以后太平军就没法再守。见屋就烧,烧一屋就赏一次,费几千两银子也在所不惜。胡林翼是汉族知识分子,这种焦土政策,残酷程度丝毫不逊于异族入侵,底线之低,令人震惊。
1860年秋,陈玉成奉命攻湖北以救安庆。1861年,在安庆外围,陈玉成与清军展开了激战。这是一场决定太平天国命运的关键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陈玉成率领着太平军,与湘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但由于兵力悬殊,再加上太平军内部的一些矛盾,安庆最终还是陷落了。安庆的陷落,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成为了陈玉成命运的转折点。
安庆陷落后,陈玉成退守庐州(今安徽合肥)。1862年4月,庐州失守,陈玉成突围后,受苗沛霖之蒙骗,北上寿州(今安徽寿县)与苗沛霖会合。苗沛霖这个家伙,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早就暗中投靠了清军。陈玉成一到寿州,就被苗沛霖擒获,交给了清军。
陈玉成被押解到清军将领胜保面前时,胜保还想羞辱他,说:“你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陈玉成?怎么落到我手里了?”陈玉成不屑地说:“我是自己来的,要是我想走,你能拦得住我?你别得意,今天你抓住我,明天你就会被太平军打败。”胜保又问他为什么要造反,陈玉成大义凛然地说:“我为的是推翻你们这些腐败的清朝统治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你们才是真正的罪人。”
在押解京师的过程中,清廷下令就地正法。1862年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年仅26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陈玉成没有丝毫畏惧,他昂首挺胸,怒视着刽子手,展现出了一位英雄的气节。
参考《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