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5 集
京城秦氏货栈的书房里,秦云看着桌上的西域香料样本,眉头紧锁。周五站在旁边,递过来一份书信:“秦掌柜,西域商路传来消息,最近风沙太大,商队无法通行,香料运不过来,京城的香料价格已经涨了三倍,很多酒楼和百姓都买不到了。”
秦云拿起书信,心里也在犯愁 —— 西域商路不仅受天气影响大,还经常有劫匪出没,运输成本高,风险也大。他拿出手机,拨通林天的视频电话:“先生,西域商路断了,香料运不过来,我们能不能想别的办法?比如…… 走海路?”
“海路是个好主意!” 林天的声音从屏幕里传来,带着一丝兴奋,“大雍朝的海岸线很长,从江南的宁波到岭南的广州,都有港口,要是能开辟海上贸易路线,不仅能从东南亚、南亚进口香料、珠宝、药材,还能把我们的高产作物、棉布、蔗糖出口到国外,利润比西域商路高得多!”
“可我们没有合适的海船啊。” 秦云叹了口气,“古代的海船太小,抗风浪能力差,走不了远海,而且没有精准的导航工具,很容易迷路。”
“这个不用担心,我可以给你提供现代海船的设计图和导航工具。” 林天的语气很自信,“比如‘盖伦帆船’—— 这种船是 16 世纪欧洲的主流海船,船体大,抗风浪能力强,能装载大量货物,还能安装火炮,抵御海盗;导航工具方面,我可以给你传送‘罗盘’(比古代的司南更精准)和‘望远镜’(能看到远处的船只和海岸线),确保航行安全。”
秦云的眼睛亮了起来:“太好了!先生,你尽快把设计图和导航工具传过来,我们立刻开始建造海船!”
接下来的一周,林天通过时空标记,将盖伦帆船的详细设计图(包括船体结构、桅杆高度、船舱布局、火炮安装位置)、罗盘、望远镜,还有 “航海手册”(包括洋流、季风、航线规划)传送到了江南的宁波港。
秦云在宁波港成立了 “秦氏远洋船队”,招募了经验丰富的老水手(以前在沿海捕鱼的渔民,熟悉海况),还从 “天工学堂” 挑选了十名优秀的学生,负责海船的设计和建造(他们学过数学和物理,能看懂现代海船的图纸)。
建造海船的过程并不顺利。老水手们一开始对盖伦帆船的设计很怀疑:“这么大的船,桅杆这么高,会不会被风吹倒?船舱这么多,会不会漏水?”
“天工学堂” 的学生小海站出来,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张大叔,这船的桅杆是用坚固的橡木做的,而且有斜拉索固定,能抵抗强风;船舱的隔板是防水的,就算一个船舱漏水,其他船舱也不会受影响。我们还会在船底涂一层沥青,防止海水腐蚀。”
为了让老水手们放心,小海还制作了一个盖伦帆船的模型,在池塘里测试 —— 模型船在模拟的 “风浪” 中(用扇子扇风,用棍子搅动水面)稳如泰山,没有翻船,也没有漏水。老水手们这才放下心来,开始跟着学生们建造海船。
三个月后,第一艘盖伦帆船建造完成,船长 30 米,宽 8 米,有三根桅杆,能装载 500 吨货物,还安装了 8 门火炮(用来抵御海盗)。秦云给船取名 “通海号”,寓意 “打通海上贸易通道”。
“通海号” 的首航目标是琉球(现在的日本冲绳),那里盛产香料、蔗糖和木材,也是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路。首航的船员由老水手和 “天工学堂” 的学生组成,船长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张大叔,小海负责导航(用罗盘和望远镜)。
出发前,秦云亲自来到宁波港,给船员们送行:“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按照航海手册的航线行驶,遇到海盗不要慌,用火炮自卫。我们的目标是开辟海上贸易路线,让大雍朝的货物能卖到国外,让国外的好东西能运到国内,为百姓造福。”
张大叔和船员们齐声应道:“请秦掌柜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通海号” 扬帆起航,沿着海岸线行驶,借助季风,不到五天就到达了琉球。琉球国王看到 “通海号” 这么大的海船,又惊又喜,亲自到港口迎接。当他看到秦氏带来的高产作物种子、棉布、蔗糖时,高兴地说:“这些都是琉球需要的好东西!我们愿意用香料、木材、珠宝交换!”
船员们在琉球停留了十天,用带来的货物交换了大量的香料、木材和珠宝,还向琉球百姓传授了高产作物的种植技术。当 “通海号” 返回宁波港时,船上装满了货物,船员们个个笑容满面 —— 首航圆满成功!
“通海号” 首航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大雍朝,江南的商人纷纷来秦氏洽谈合作,希望能加入远洋贸易;雍帝也下旨嘉奖秦云:“秦氏开辟海上贸易,为朝廷增加了税收,为百姓带来了实惠,特赐‘远洋通商权’,允许秦氏在沿海港口设立贸易据点,自主经营海上贸易。”
秦云趁机扩大远洋船队,又建造了五艘盖伦帆船,分别取名 “通洋号”“通远号”“通南号”“通北号”“通西号”,开辟了通往东南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南亚(印度)的航线。
在东南亚,秦氏用高产作物种子、棉布、蔗糖,交换了香料、橡胶(林天特意让秦云寻找的,能制作轮胎和密封材料)、象牙;在南亚,秦氏用改良金疮药、农具,交换了棉花、丝绸、药材。
海上贸易的利润远超秦云的预期 —— 一趟航行的利润,比西域商路一年的利润还高,而且风险小,不受天气和劫匪的影响。秦云用赚来的钱,在沿海港口建造了 “秦氏贸易城”,集仓储、交易、居住于一体,还建立了 “航海学校”,培养更多的航海人才。
这天,秦云收到了 “通西号” 从印度传来的消息 —— 他们在印度发现了一种 “高产棉花”,纤维更长,更适合织布;还遇到了欧洲的商人,对方对秦氏的棉布和改良金疮药很感兴趣,希望能建立长期合作。
秦云拿着消息,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海上贸易的蓝图才刚刚展开,未来,他还要开辟通往欧洲、非洲的航线,让大雍朝的货物传遍世界,让世界的好东西进入大雍朝,实现真正的 “四海通商,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