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早朝过后,一封加急的奏折递到了御书房皇上的案头上,那是建威将军亲笔所写,表达了其对孙女与外祖孙儿所犯之错的痛心疾首,并主动提出上交兵符和丹书铁券以示忠诚与悔过。建威将军在奏折中写道:“臣虽年迈,但心如明镜,深知家国大义。宸王之罪,实乃臣家门不幸,臣愿以此举,换得皇上宽恕丽妃,使其能在宫中修行,以赎前愆。”
皇上阅罢奏折,心中五味杂陈。建威将军一生为国,功勋卓着,其忠诚与担当,朝野皆知。如今,为了家族之过,他甘愿放弃手中的兵权,这份胸襟与气度,让皇上不禁动容。
皇上看向下面站着的几位大臣说道:“这建威将军的奏折,言辞恳切,痛心疾首啊。他对孙女与外祖孙儿所犯之错的悔过之意,朕能体会。”
御史大夫林冲上前一步回答道:“皇上圣明,建威将军一生为国,功勋卓着,此次家族之过,想来也让他心痛不已。”
皇上:“是啊,他主动上交兵符和丹书铁券,这份胸襟与气度,实属难得。朕得好好思量,如何处置此事。”
皇上深思熟虑后说道:“张爱卿啊,朕决定对建威将军展现宽容与恩典,丽妃之事,虽触国法,但念及将军之功勋,及丽妃多年侍奉之情,朕决定从轻发落。”
礼部尚书张又礼上前回答道:“皇上仁德,此举必能彰显皇家之威仪,又能安抚建威将军之心。”
皇上:“至于兵符,朕深知将军之心,但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将军之威名,仍可震慑四方。朕收回兵符,但丹书铁券仍由将军保留。”
张尚书说道:“皇上英明,此举既能确保国家安宁,又能体现对将军的敬重与信任。”
皇上:“至于宸王,朕决定将他贬为庶民,流放边疆。无朕召见,不得私自回京。”
御史大夫林冲说:“皇上圣裁,宸王谋反之罪,理应严惩。此举既能警示朝堂与后宫,又能稳固皇权。”
皇上:“嗯,朕也是这么想的。那宸王妃及妾室子女呢?”
张尚书说:“宸王妃作为正室,虽未直接参与谋反,但难辞其咎。妾室及子女则无辜受累。”
皇上:“宸王妃降为庶人,随宸王流放边疆。妾室们留在京城,接受监视,但确保生计。孩子们由皇室指定监护人抚养,待成年后再做定夺。”
林御史说:“皇上仁慈,此举既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又彰显了皇上的宽厚之心。”
于是。皇上他亲自起草诏书,回复建威将军:“将军一生忠勇,为国为民,朕心甚慰。丽妃之事,虽触国法,但念及将军之功勋,及丽妃多年侍奉之情,朕决定从轻发落。丽妃将继续禁足景仁宫,但可保留其位份,以观后效。至于兵符,朕深知将军之心,但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将军之威名,仍可震慑四方。朕收回兵符,但丹书铁券仍由将军保留,以示皇家对将军之敬重与信任。”
“皇上圣明!”大臣纷纷说道!
在宸王宸王妃被流放边疆的消息传出后,朝堂内外一片哗然。人们纷纷议论,感叹皇权之威严,同时也对建威将军的宽宏大量表示钦佩。而丽妃,在得知皇上对自己的从轻发落后,虽仍身处禁足之中,但心中却涌起了一丝感激与希望,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源于祖父的牺牲与皇上的恩典。
至此,这场由轩辕宸之-宸王。谋反引发的风波,终于得以平息。皇上通过这一系列果断而明智的决策,不仅稳固了皇权,更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与拥戴。
大王爷轩辕怀之得知宸王失势的消息后,心中不禁暗自高兴。他站在自己华丽的王府中,望着窗外,现在虽然已经是入冬了。但是他感觉一点都不冷,甚至还很暖和。他嘴角勾起了一抹得意的笑容。
“哼,轩辕宸之,你终于还是栽在了自己手里。”轩辕怀之轻声自语道。他一直以来都将宸王视为自己争夺皇位的最大竞争对手,如今宸王一倒台,他的道路无疑变得更加顺畅了。
轩辕怀之深知,皇宫中的权力斗争向来残酷无情,每一个皇子都在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明争暗斗。而他,作为皇上的长子,虽然有着天然的优势,但也同样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威胁。
“不过,现在好了。”轩辕怀之心中暗自思量,“宸王这个绊脚石已经被踢开,接下来,我就要好好筹划一下,如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争取得到父皇更多的宠爱和信任。”
他转身吩咐身边的侍从:“去,给我准备一份厚礼,我要亲自去探望一下父皇,表达我的关切和忠诚。”
侍从领命而去,轩辕怀之则继续站在窗前,凝视着远方。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登上皇位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