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非洲女性创业计划落地
肯尼亚内罗毕郊外的卡伦村,旱季的阳光把土路晒得发白,风一吹就卷着沙粒往人眼睛里钻。可村头的空地上却热闹得像过节——五十个非洲女性坐在蓝色的遮阳棚下,手里捧着印着光伏板示意图的教材,眼睛盯着讲台前的星辰科技技术员,连孩子哭了都顾不上哄。
林晚站在棚子角落,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母亲笔记本里写的“让非洲女性握起扳手,比送她们食物更有用”,眼眶忍不住发热。这次的培训团队是她亲自组建的,技术员都学了基础的斯瓦希里语,教材上的按钮图标画得比拳头还大,连没读过书的女性都能看懂——比如“红色按钮是停,绿色是开”“这个符号代表要擦光伏板了”。
“玛丽,你再来试试接这个线路。”技术员小李把一套迷你光伏模型递给坐在前排的玛丽。玛丽赶紧放下怀里的小儿子,搓了搓手上的老茧,接过模型。她今年二十七岁,以前靠挖野菜、在工地打零工糊口,丈夫早逝,两个孩子总饿肚子。这次听说“学修光伏能赚钱”,她凌晨四点就从隔壁村赶来,怀里还揣着给孩子带的烤玉米。
玛丽的手指有点抖,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把红色电线接在正极,蓝色接在负极。模型上的小灯“咔嗒”亮了,周围的女人们立刻欢呼起来。玛丽盯着那盏灯,眼泪一下子掉下来——这是她第一次靠自己的手,让“电”亮起来,也是第一次觉得,日子好像有了盼头。
培训持续了一个月。每天早上,女人们都带着孩子、背着干粮来上课,中午就在棚子下啃玉米饼,下午接着练拆装光伏板。玛丽学得最认真,笔记本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示意图,晚上回家还在煤油灯下琢磨。有次她为了搞懂“光伏板为什么会进水”,缠着小李问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把“防水胶要涂三圈”记牢才肯走。
培训结束那天,林晚给每个女人发了一套工具箱——橙色的帆布包里装着扳手、螺丝刀、测电笔,还有一本印着当地语言的维修手册。玛丽捧着工具箱,手指反复摩挲着上面的“星辰光伏”logo,小声问林晚:“林总,我真的能靠这个赚钱吗?”
林晚蹲下来,握着她的手:“当然能。你修一块光伏板能赚20美元,要是帮人装小型光伏设备,赚得更多。我们还会帮你开店,让大家都来找你修。”
半个月后,玛丽的“阳光修理店”在卡伦村的集市旁开了张。木板搭的小店刷着亮黄色的漆,门口挂着块铁皮招牌,上面用斯瓦希里语写着“修光伏、卖小太阳”。开店第一天,没几个人来——村民们都觉得“女人怎么会修电”,还有人说“这玩意儿肯定不靠谱”。
玛丽没气馁,抱着工具箱坐在店门口,看到有人路过就递上传单。直到第三天,村尾的老约翰抱着家里坏了的光伏灯来试:“要是修不好,我可不给钱!”玛丽按照培训时教的步骤,先测电流,再检查线路,发现是电线断了。她用螺丝刀拆开外壳,接好电线,再按上开关——灯“唰”地亮了。
老约翰瞪大了眼睛,当场给了她20美元,还喊来邻居看。从那以后,玛丽的店就火了:有人来修光伏灯,有人请她装光伏抽水机,还有人买她店里卖的小型光伏充电板(星辰科技专门为非洲设计的,能给手机充电,才卖30美元)。
第一个月月底,玛丽数着手里的钱,足足有1200美元(折合人民币过万)。她抱着钱坐在店里哭了——以前她打零工一个月才赚200美元,连孩子的口粮都不够,现在不仅能吃饱,还能给孩子买新衣服、送他们去读书。
赚了钱的玛丽没忘了其他姐妹。她招了五个一起培训的女性来店里帮忙,教她们修简单的光伏设备,每个月给她们开600美元的工资。后来店里的生意越来越火,她又扩大了规模,卖起了用光伏烘干的咖啡豆和草席(林晚帮她引进的光伏烘干架),还带动了20个村民就业——有人负责送货,有人负责组装设备,有人负责教其他村的人用光伏产品。
不到半年,玛丽就成了卡伦村乃至周边村庄的“光伏女王”。村民们提起她,都竖起大拇指:“玛丽厉害!不仅自己赚钱,还带着我们一起过好日子!”当地媒体还来采访她,镜头里的玛丽穿着干净的连衣裙,手里拿着光伏模型,笑着说:“以前我总担心明天会不会饿肚子,现在我知道,靠自己的手,靠光伏的光,日子会越来越亮!”
这天,林晚带着团队来卡伦村考察,刚到集市就看到玛丽的店门口挤满了人。玛丽看到林晚,赶紧跑过来,拉着她的手往店里带:“林总,您看!这是我们新到的光伏水泵,好多村民来订,说要用来浇玉米地!”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光伏产品,墙上贴着“本月已帮助10个村庄装光伏设备”的海报,几个年轻的非洲女性正围着图纸讨论,脸上满是自信。
“我还打算开分店,”玛丽指着店外的空地,眼睛亮晶晶的,“把光伏技术带到更远的村庄,让更多姐妹不用再饿肚子,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
林晚看着玛丽眼里的光,想起母亲笔记本里的话,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就是母亲想要的——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给非洲女性一把“钥匙”,让她们靠着自己的力量,打开通往好日子的门。
当天晚上,玛丽请林晚去家里吃饭。小院子里装了星辰的光伏灯,亮堂堂的,桌子上摆着米饭、炖鸡肉,还有玛丽自己用光伏烘干的芒果干。玛丽的两个孩子穿着新校服,围着林晚问:“阿姨,光伏板还能做什么呀?我以后也想跟妈妈一样,修光伏!”
林晚摸着孩子的头,笑着说:“光伏板能点亮灯,能抽出水,还能帮你们实现梦想。只要你们愿意学,以后能做的比妈妈还多。”
月光洒在院子里,光伏灯的光温柔地照着每个人的笑脸。玛丽看着满桌的饭菜,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又看了看林晚,小声说:“谢谢您,林总。谢谢您和您妈妈,给我们带来了光。”
林晚摇摇头,轻声说:“不是我们给的光,是你们自己靠双手,点亮了自己的光。”
这一刻,卡伦村的夜晚格外亮——不仅是光伏灯的光,还有非洲女性靠自己的力量,点亮的生活之光、希望之光。而这束光,还在慢慢扩散,要照亮更多非洲的村庄,照亮更多女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