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理性,也是带着感性的。”白书妍接过话,“你去劝他,不是因为‘他不上课不对’,是因为‘你心疼他’——这份心疼是感性。
你撬锁,是为了让他出来晒太阳,不是为了把他拉到冷冰冰的逻辑里。理性永远是为感性服务的,就像医生给人治病,是为了让人活得开心,不是为了证明‘我医术好’。”
自由辩论像拉锯战,话筒在台上来回传递,有时一句话没说完就被对方打断,有时又因为一个巧妙的比喻引来全场掌声。
杨晚栀站起来三次,每次都被陈景然抓住话里的细节追问,可她也渐渐摸到了节奏——他喜欢用“极端案例”,她就用“日常小事”拆;他喜欢讲“逻辑”,她就讲“感受”。
有一次,陈景然说:“对方辩友说感性是‘活着的实感’,可实感也可能是假的。你看电影时为了虚拟的故事哭,可那故事是编的——这份感性有什么用?”
杨晚栀想了想,说:“就算故事是编的,哭是真的啊。
我为电影里的人哭,是因为我能感受到他的疼——这份‘能感受’的能力,就是感性给的。
就像我看到有人淋雨会心疼,就算不认识他,这份心疼也是真的。感性不是要‘辨真假’,是要‘有感知’——能感知到疼,能感知到暖,能感知到别人的难,这才是人啊。”
她说完时,台下安静了一瞬,接着响起一阵更响的掌声。她看见顾明夜抬起头,朝她这边看过来,眼里好像有光。
自由辩论结束时,双方都有点喘。主持人宣布进入总结陈词环节,杨晚栀喝了口温水,喉咙有点干。
正方四辩是个女生,叫林溪,站起来时先深吸了口气,声音很稳:
“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刚才的辩论很精彩,对方辩友把感性说得很美好,可我方还是认为,生活中理性比感性更好。”
“对方辩友总说‘感性是方向’‘理性是工具’,可工具也能校准方向。
就像你凭感性选了一条路,走了一半发现不对,这时候难道不需要理性来掉头?
对方辩友说‘走死胡同也有意义’,可要是死胡同里有陷阱呢?
理性能让你提前看到陷阱,感性只会让你掉进陷阱后才哭。”
“对方辩友举了很多‘小美好’的例子,可生活不止有小美好,还有大风大浪。
感性像小船,风平浪静时能划划,大风大浪一来就翻了;理性像大船,就算有风浪,也能稳稳开过去。
我方不是否定感性,是说在‘活下去’和‘活得好’之间,理性是更可靠的那一个。”
“最后,我方想问问对方辩友:如果感性真的比理性更好,为什么学校要教我们数学物理,教我们逻辑推理,而不是只教我们‘怎么哭怎么笑’?
因为社会需要理性的人,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人,需要能在复杂里保持清醒的人。综上,我方坚持认为,生活中理性比感性更好。”
她坐下时,正方队员都松了口气。主持人看向反方:“有请反方四辩白书妍同学总结陈词,时间三分钟,计时开始!”
白书妍站起来时,先朝台下笑了笑,目光慢慢扫过全场,最后落在杨晚栀身上,停顿了一秒。她拿起话筒,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
“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辩友说理性是大船,感性是小船,可我方想问:要是船里的人不想去对岸,再大的船有什么用?”
“对方辩友刚才问‘学校为什么教逻辑推理’,可学校也教我们读诗啊。教我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是让我们分析‘月亮为什么会引发思乡’,是让我们知道‘原来别人也会想家’;
教我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不是让我们算‘线有多长’,是让我们知道‘原来母爱是这么具体的东西’。这些都是感性的教育——因为学校知道,只懂逻辑的人,是不完整的。”
“对方辩友说‘感性会掉进陷阱’,可掉进陷阱又怎么样?爬出来的时候,你会知道‘原来这里有陷阱’,会知道‘谁会伸手拉你’,这些比‘永远不掉陷阱’更重要。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总会摔跤,可你不能因为怕他摔跤,就不让他学——摔跤是为了学会走,感性的‘错’,是为了学会‘活’。”
“对方辩友总把生活当成‘需要闯关的游戏’,觉得理性是攻略,感性是干扰项。
可生活不是游戏,它是一场旅行——攻略能告诉你‘哪里有景点’,可感性能让你‘在景点前停下来,真正看看风景’。
你去看海,不是为了‘知道海有多大’,是为了让海风拂过脸时,心里的烦事都被吹走;你和朋友吃饭,不是为了‘补充营养’,是为了听他说废话时,觉得‘有人陪真好’。”
她的声音越来越轻,却像羽毛似的落在每个人心里:“我方不是说理性不重要,我们只是觉得,感性是‘为什么要旅行’的原因。没有原因的旅行,再顺利也没意思;
没有感性的生活,再安稳也没滋味。是感性让你在看到晚霞时会停下脚步,在听到老歌时会想起旧人,在吃到妈妈做的菜时会眼眶发热——这些瞬间,不是‘理性’能算出来的,却是让你觉得‘活着真好’的原因。”
“对方辩友说‘理性更可靠’,可可靠的东西不一定可爱。理性能让你选一条‘对的路’,可感性能让你选一条‘让你开心的路’。生活只有一次,为什么不选开心的那条?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生活中,感性比理性更好。谢谢大家。”
她鞠躬时,台下的掌声比之前更响了,还有人吹了声口哨。
杨晚栀看着她,忽然觉得眼睛有点酸——刚才白书妍提到“妈妈做的菜”时,她想起早上出门时,妈妈把一瓶栀子花放在她书包里,说“放桌上,辩论时闻着香,不紧张”,原来感性的瞬间,早就藏在生活的细缝里了。